导论 1
一、先秦儒学的地域特色 2
二、先秦儒学产生、发展的逻辑线索 5
三、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9
第一章 儒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15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 15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 22
第三节 邹鲁文化 49
第二章 儒家的起源 63
第一节 儒之由来 63
第二节 孔子在儒之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81
第三节 儒家的产生 101
第三章 儒学的奠基 123
第一节 孔子的仁学 124
第二节 礼与正名 139
第三节 天命观与人性论 149
第四节 尊师重教 157
第四章 儒家学派的分化和儒学的传播 165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分化 165
第二节 思孟学派 173
第三节 儒学的传播 180
第五章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 186
第一节 “法先王”的仁政学说 187
第二节 性善论 199
第三节 修心论 208
第四节 道德人格论 215
第六章 荀子对孔子礼学的继承与发展 222
第一节 “法后王”的隆礼学说 223
第二节 性恶论与修身论 239
第三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 254
第七章 儒家与百家学术 269
第一节 儒墨之争 270
第二节 儒农之争 279
第三节 儒道之争 287
第四节 儒法之争 294
第八章 儒家经典的形成、传授与释读 303
第一节 孔子与六艺 304
第二节 儒家经典的传授 317
第三节 儒家经典的释读方法 324
第九章 先秦儒学的总结与提高 333
第一节 《礼运》与儒家社会理想 333
第二节 《易传》与儒家哲学思想 337
第三节 《中庸》对先秦儒学的总结 343
第四节 《大学》对先秦儒学的总结 350
第十章 儒学企图官学化的努力及其失败 358
第一节 儒家的干政实践 358
第二节 儒家的理论探索 364
第三节 儒学官学化失败原因的分析与总结 374
本卷后记 384
后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