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内容提要 1
序 1
1 题元角色与联接理论 1
1.1 句法与语义的关系 1
英文提要 4
1.2 题元角色与题元关系 4
1.2.1 传统题元角色概念存在的问题 4
1.2.2 题元关系假说 11
1.3.1 基于题元层级的联接 14
1.3 联接理论 14
1.3.2 基于语义分解与词汇蕴涵的联接 17
1.3.3 其他联接模式 21
2 复合的联接理论框架 28
2.1 HPSG理论 28
2.1.1 主要描写机制 28
2.1.2 词汇的描写 31
2.1.3 短语的描写 35
2.1.4 HPSG的语法性质 39
2.2 多蒂的题元原型角色理论 41
2.2.1 个体题元角色与角色类 41
2.2.2 原型角色指派模式及论元选择原则 43
2.2.3 论元选择原则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45
2.3 戴维斯的理论模式 48
2.3.1 原型角色的属性——值表达式 48
2.3.2 语义关系类属层级 52
2.3.3 戴维斯模式的构建动机与意义 57
3 静态联接的动词语义基础 59
3.1 动词的分类 59
3.1.1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63
3.1.2 动词及物性与动词配价 68
3.1.3 非宾格动词 71
3.1.4 汉语动词的类型特征 77
3.2 动词语义特征结构与联接制约条件 81
3.2.1 词汇语义表达式与联接 81
3.2.2 汉语动词类型分析 84
3.2.2.1 致使动词 84
3.2.2.2 移动类动词 92
3.2.2.3 投掷类动词 96
3.2.2.4 包含和拥有类动词 99
3.2.2.5 获得类动词 101
3.2.2.6 给予类动词 102
3.2.2.7 归属类动词 104
3.2.2.8 遭受类动词 106
3.2.2.9 糊揉类动词 109
3.2.2.10 存现类动词 112
3.2.2.11 交合类动词 117
3.2.3 汉语动词语义蕴涵层级与联接制约条件 118
4 动态联接的语用动因与模式 123
4.1 汉语句式的特点 123
4.1.1 汉语的非构型性 123
4.1.2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26
4.2 汉语句式的类型 129
4.2.1 静态句式与动态句式 129
4.2.1.1 话题与主语 131
4.2.1.2 主语和宾语 134
4.2.2 典范语序与非典范语序 137
4.2.2.1 典范语序 137
4.2.2.2 非典范语序 140
4.3 动态句式的联接模式 143
4.3.1 典范语序句式的联接 143
4.3.2 非典范语序句式的联接 146
4.3.2.1 受事话题句式 150
4.3.2.2 受事第二话题句式 157
4.3.2.3 施事述题句式 170
5.1 空语类与话语省略 177
5 空论元的句法实现与语义重建 177
5.1.1 空语类的语法性质 178
5.1.2 汉语的话语省略 182
5.1.3 空论元的句法识别 186
5.2 题元角色与空论元联接 192
5.2.1 典范语序的空论元联接 192
5.2.2 非典范语序的空论元联接 196
5.3 空论元的语义赋值 204
5.3.1 空论元的指称特征 204
5.3.2 空论元的语义赋值机制 209
5.3.2.1 一致关系理论 211
5.3.2.2 标引一致理论 215
5.3.2.3 基于角色值的同指识别机制 219
5.4 空论元的联接与语义重建 227
5.4.1 空论元的联接与语义重建程序 227
5.4.2 空论元的联接与语义重建模式 229
6 余论 240
6.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240
6.2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244
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