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本体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友权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5946560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关于网络文学的学术书。

目录内容提要 1

引论 网络语境的文学本体方法论 1

一、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 3

1.哲学本体论与本体方法论 3

2.文学本体论的现象学维度 7

二、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本体价值 14

1.合法性的“在场”追问 14

2.本体表征的显性与隐性 22

上篇:网络文学的存在方式第一章 媒介赋型:数字化载体的技术螺旋 32

一、“E媒”延伸的艺术狐步 32

1.口头文学阶段 33

2.书写文学阶段 35

3.网络文学阶段 38

二、数字化载体的符号话语 43

1.文字式微而“读图”转向 44

2.调整人对世界的审美聚焦 47

3.拟像与复制的“真实”置换 50

第二章 比特叙事:链接文本的语言向度 56

一、电子语符的本体形态 57

1.比特,一种“信息DNA” 58

2.比特语符的双重形态 63

二、比特叙事的指涉方式 69

1.作品向文本的变化,使话语指称成为“漂浮的能指” 71

2.文本向超文本的转化,使隐含的语言指涉成为“滑动的所指” 74

3.文字文本向多媒文本的延伸,改写了能指与所指的语言约定 78

第三章 欲望修辞:间性主体的孤独狂欢 82

一、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 83

1.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83

2.网络主体间性的生成方式 89

二、在场的欲望修辞学 97

1.身体的铭写 97

2.欲望的消费 101

3.孤独者的对话与狂欢 105

第四章 在线漫游:赛博空间的虚拟真实 108

1.虚拟与虚拟真实 109

一、虚拟真实的技术美学 109

2.虚拟真实的美学 113

二、赛博空间的艺术边界 123

1.生活真实、艺术真实、虚拟真实 123

2.电子牧场的艺术边界 130

第五章 存在形态:电子文本的艺术临照 137

一、网络文学的文本范式 138

1.电子化的文字文本 140

2.文学超文本 142

3.多媒体文本 148

二、电子镜像的艺术蜕变 153

1.网络文学的艺术化 154

2.网络艺术的仿像化 157

3.仿像艺术的生活化 160

一、技术“格式化”对文学惯例的消解 168

下篇:网络文学的本体价值第六章 体制重建:原点解构的谱系转换 168

1.文学存在方式的易位 170

2.文学创作模式的变异 175

3.文学传播形式的革命 178

二、谱系置换的“原点”重建 181

1.“文学是什么”——网络世界的自由女神 183

2.“文学写什么”——数字化生存的本真叙事 185

3.“文学怎么写”——电子代码的形上学 188

4.“文学干什么”——虚拟世界的“波普”情结 191

第七章 民间立场:在线民主的母语回归 195

1.民间本位:网络作者秉持的立场 197

一、话语平权的“新民间文学” 197

2.平庸崇拜:网络写作的认同范式 202

3.感觉撒播:网络文本的生成视界 205

二、消费母语的“脱口秀” 208

1.消费意识形态的文化表达 210

2.民间母语表达的价值限度 216

第八章 电子诗意:文学性的祛魅与返魅 224

一、图文语像的艺术祛魅 226

1.电子文本的祛魅方式 227

2.虚拟世界的审美关系 232

3.艺术经典性的消解 234

二、艺术灵境中的诗性返魅 240

1.重铸科学诗意化境界 241

2.虚拟世界的行为诗学 245

3.数码叙事对文学审美形态的置换 248

第九章 文化表征:后现代语境的“图—底”关系 252

一、网络表征的文化语境 254

1.网络与后现代主义文化 254

2.后现代文化语境的观念裂变 258

二、后现代隐喻的解构逻辑 267

1.网络在线用平面空间模式解构文学的深度时间模式 270

2.网络主体间性使本原性自我建构转向非中心化主体零散 272

3.网络功能方式用自娱娱人的消费逻辑置换了承担性审美观念 275

4.网络欣赏以交互式运动审美解构对整一性作品风格的诗意品味 278

第十章 人文蕴含:技术原道的意义承载 281

一、数字化的精神现象学 282

1.数字化的哲学局限 283

2.数字化的美学悖论 289

二、技术原道的人文隐含 296

1.高技术隐含高人文 297

2.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 302

结语 网络文学本体的审美建构 312

一、审美技术主义批判:坚守文学的本体论承诺 315

二、网络凡俗化写作:重视新民间文学的审美提升 318

三、重建文学范式:探寻电子文本的艺术创新 321

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