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编 基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理论建构 3
第一章 导论 3
第一节 宪法和宪政的以个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的反思 3
第二节 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一、关于人类学学科产生的背景性考察 11
二、人类学的发展 13
三、法律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学科优势与成就 14
四、法律人类学对宪法人类学的启示 36
第三节 民族学、种族学、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 37
一、民族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 37
二、种族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 41
三、文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人类学的关联 42
第四节 关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宪法手段和宪政安排 54
一、关于“少数人集团”的概念 54
二、关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宪法手段(少数人集团的宪法手段) 56
三、关于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宪政安排(少数人集团的宪政安排) 67
第二章 民族及其相关问题 85
第一节 民族概念 85
第二节 民族性质 87
第三节 民族特征 92
一、民族语言 92
二、民族地域 93
三、民族经济生活或经济基础 94
四、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素质 94
五、民族文化 98
六、民族血统和种 98
七、民族宗教或信仰 100
八、民族风俗习惯 101
九、民族历史 103
十、民族稳定性 104
第四节 民族起源和历史形成 109
第五节 现今世界上的民族及其地理分布 116
一、民族的“语言谱系”分类及其地理分布 116
二、民族的“经济文化”分类及其地理分布 128
三、民族的“历史民族区”分类及其地理分布 135
四、民族的“文化模式”分类及其地理分布 136
五、几点概括性意见 140
第六节 民族主义 142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142
二、反动的、消极的民族主义 150
三、进步的、积极的民族主义 152
四、民族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156
第七节 民族政策、制度及其类型化 160
一、民族灭绝 166
二、民族歧视 177
三、民族压迫 181
四、“以夷制夷” 185
五、政治分权 189
六、一国多制 192
七、联邦制 194
八、民族文化自治 197
九、民族区域自治 201
十、民族文化多元主义 202
十一、土著民族保留地政策和制度 202
十二、民族同化 206
十三、民族一体化 211
十四、民族和解和睦邻友好 215
十五、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和繁荣的政策 220
十六、民族自决 222
第三章 种族及其相关问题 229
第一节 种族概念 232
第二节 种族性质和特征 236
一、种族性质 236
二、种族特征 237
第三节 人类社会对种族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248
第四节 现今世界上的种族及其地理分布 255
第五节 种族主义 258
一、种族主义的概念 258
二、反动的、消极的种族主义 260
三、进步的、积极的种族主义 263
第六节 种族政策、制度及其类型化 274
一、种族灭绝 275
二、种族隔离 276
三、种族体质同化 299
第四章 文化及其相关问题 301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301
第二节 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客体 303
第三节 文化是人的集体创造及文化的社会性 304
第四节 文化是人的集体在特定历史时空的创造物 305
第五节 文化世界的独立性 306
第六节 文化之于民族、种族的意义 308
第七节 文化集团 310
一、文化集团的概念 310
二、“文化集团”与民族、种族的关系 311
三、宪法和法律调整和规范“文化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2
第五章 宪法人类学——一个值得创建的新学科 314
第一节 中国民族学现状的基本分析 314
第二节 中国民族法学的发展 316
第三节 “宪法人类学”的创意与构想 320
一、“宪法人类学”的创意 320
二、“宪法人类学”的构想 325
第四节 “人类宪法”的建构与制备 329
第二编 实证分析 335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 335
第六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理论 335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335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 336
第七章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339
第一节 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一般影响 339
第二节 加拿大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 381
一、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 382
二、联合主义和分离主义 391
第三节 当代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和政治思潮的世界性背景 432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平等和宽容思潮的世界性发展 432
二、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452
三、当代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旋律 458
第八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62
第一节 作为观念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62
第二节 作为政策、法制形态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67
第九章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的成就与社会反映 478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的成就 478
一、促进各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和睦相处 478
二、培养了宽容、人道和谦让的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精神 480
三、各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共享文化成果 483
四、有效地阻逆了民族分离活动,维护了联邦的统一 484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加拿大的反映 485
一、加拿大特性与价值 486
二、加拿大民族、种族、文化集团的多元化 486
三、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486
四、多元文化主义项目 487
五、多元文化主义的效果 487
六、偏见和民族、种族、文化集团歧视 488
七、对待不同文化和集团的态度 488
八、1974年和1991年态度的变化 488
第十章 多元文化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和发展 490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和发展 490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新西兰的影响和发展 504
第三节 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的影响和发展 506
第十一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议与不足 514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议 514
一、多元文化主义削弱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向心力 514
二、多元文化主义强化了文化的趋异 515
三、多元文化主义葬送共同价值观 516
四、多元文化主义滋生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516
五、多元文化主义导致新的社会不公正 517
六、多元文化主义是移民问题的附随政策 519
七、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含混”和“过时” 520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主义的不足 522
一、理论上的不足 522
二、政策、法制实体上的不足 523
第十二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前景 526
第十三章 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蕴含 528
第一节 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宽容与谦让 528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宽容 528
二、民族、种族、文化集团谦让 531
第二节 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的统一 535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多样性 535
二、国家一体化 537
三、多元文化主义是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多样性和国家一体化的完美结合 542
第三节 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平等和社会正义 542
一、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平等 543
二、社会正义 544
第十四章 超越时空——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影响 545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 553
第十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理论 553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553
一、国家的宪法体制 553
二、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554
三、民族区域自治本质上是民族内部事务和地方性事务的“行政自治” 555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 556
第十六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5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559
一、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560
二、民族自决权 561
三、民族区域自治 562
四、民族平等 564
五、民族团结和互助 565
六、民族共同进步和繁荣 56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 565
一、国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565
二、宗法的思想和制度 572
三、“尚中”、“贵和”的传统观念 574
第十七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基础 586
第一节 中国民族的历史形成 586
一、中国民族的形成 586
二、中国民族关系和民族格局的特点 593
第二节 中国民族的人口状况 597
一、中国民族人口概况 597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598
第三节 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 600
一、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600
二、中国民族居住的特点 602
第四节 中国民族的社会形态 607
一、中国民族的社会形态的概况 607
二、中国民族社会形态的特征 609
第五节 中国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经验 610
一、中国民族的政治制度 611
二、中国民族的政权经验 613
三、中国民族政治制度和政权经验的特点 615
第六节 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619
一、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 619
二、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 621
第七节 中国民族的宗教信仰 622
一、中国民族宗教信仰的概况 622
二、中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631
第八节 中国民族关系的总特点 634
一、中国民族关系史源远流长 634
二、中国民族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 635
三、中国民族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637
四、中国民族的国家归属感 639
五、中国民族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 640
第九节 中国民族族情和特点的历史归宿 643
第十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现代抉择和最终确立 64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革命政权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政治形式的探索 644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的确立 654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658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基本原则 658
一、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 658
二、在上级机关主持下,共同协商和依法办事 660
三、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 661
四、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包括一部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区和城镇 662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行政地位及名称 663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 663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 663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 664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概况 665
第二十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及其自治权 667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 667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667
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 668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669
一、政治法律方面的自治权 670
二、经济建设方面的自治权 672
三、财政方面的自治权 676
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 678
五、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的自治权 679
六、制定管理流动人口的办法和计划生育的办法 682
七、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684
八、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84
第二十一章 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 686
第一节 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的意义 686
一、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的概况 686
二、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的意义 68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民族自治地方内民族关系的规定 688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688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团结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689
三、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689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等事业 690
五、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自治权 690
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处理涉及本地方各民族的特殊问题的时候,必须与他们的代表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见 691
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都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并且教育他们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691
八、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加强本地方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92
第二十二章 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 693
第一节 上级国家机关领导和帮助的必要性 693
第二节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认真履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领导和帮助的职责 694
第二十三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 704
第一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程 704
一、《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为民族区域自治打下了最初的、坚实的政策、制度基础 704
二、历次《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和依据 706
三、《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的历程及概念、主要调整对象、法律地位 721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 725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的必要性 725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内容及其意义 727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法规、条例的制定 730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细则》 730
二、《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31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732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733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740
第二十四章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的优越性 746
第一节 以灵活的形式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少数民族的自治问题 746
第二节 很好地调整了民族关系,实现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748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749
第四节 各项民族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751
一、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民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751
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等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753
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得到保护和发展 756
第二十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759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本身的完善与发展 759
一、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制度政治地位的认识 759
二、在少数民族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自立、自强精神 761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以外的完善和发展 764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以外的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性 764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以外的完善和发展的可能性 772
三、完善和发展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制度的具体设想 777
第二十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蕴含 781
第一节 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和谐统一 781
一、热爱民族 781
二、热爱祖国 782
三、热爱祖国与热爱民族是统一的 783
第二节 导引、规范进步的、积极的民族主义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 785
第二十七章 魅力永恒——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影响 792
第一节 直接的价值影响 792
第二节 潜在的价值影响 794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与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蕴含的相通之处 800
附录 802
一 附表 802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文件 809
(一)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80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814
参考书目 823
后记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