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
概述 1
目录 1
序一 1
序二 1
大事记 7
第二节 唐宋元 43
第一节 建置前 43
第一篇 建置区划 43
第一章 历史沿革 43
第三节 明清 44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45
第四节 中华民国时期 45
第一节 县名 46
第二章 县名 境域 46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 47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7
第二节 境域变迁 47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4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50
第一节 县城(中心镇) 54
第四章 县城 乡镇 54
第二节 虎跳峡镇 56
第四节 小中甸乡 57
第三节 大中甸乡 57
第五节 格咱乡 58
第六节 东旺乡 59
第八节 五境乡 60
第七节 尼西乡 60
第九节 金江乡 61
第十节 上江乡 62
第十一节 三坝纳西族乡 63
第十二节 洛吉乡 64
第一节 地 层 65
第一章 地质 65
第二篇 自然环境 65
第二节 岩石 68
第三节 地质构造 73
第一节 山 地 74
第二章 地貌 74
第二节 垂向分布 78
第三节 成因类型 80
第一节 江 河 82
第三章 水 系 82
第三节 地下水 84
第二节 湖 泊 84
第二节 气温 86
第一节 特点 86
第四章 气候 86
第四节 湿度与蒸发 89
第三节 降水 89
第六节 风雪雾霜 91
第五节 日照 辐射 91
第二节 河谷地区 92
第一节 高原坝区 92
第七节 气压 92
第五章 物候 92
第一节 植被演化 93
第六章 植被 93
第二节 分布特征 94
第三节 植被类型 95
第二节 类型分布与理化性状 98
第一节 成土母质 98
第七章 土壤 98
第一节 土地 99
第八章 自然资源 99
第二节 植物 100
第三节 动物 104
第四节 水资源 107
第五节 矿藏 109
第二节 气象灾害 112
第一节 地震 112
第九章 自然灾害 112
第二节 人口变化 117
第一节 人口普查调查 117
第三篇 人口 117
第一章 数量与分布 117
第一节 身体素质 120
第二章 人口素质 120
第三节 人口分布 120
第二节 文化素质 121
第一节 年龄结构 124
第三章 人口构成 124
第二节 性别结构 126
第三节 民族结构 131
第四节 城乡结构 133
第六节 婚姻家庭结构 134
第五节 职业结构 134
第二节 管理机构 136
第一节 生育政策 136
第四章 人口控制 136
第三节 节育措施 137
第四节 节育成果 141
第一节 汉族 142
第五章 姓氏 142
第四节 彝族 143
第三节 傈僳族 143
第二节 纳西族 143
第八节 普米族 144
第七节 回族 144
第五节 白族 144
第六节 苗族 144
第一节 族源族称 145
第一章 藏族 145
第四篇 民族 145
第三节 社会经济 146
第二节 迁徙分布 146
第四节 语言文字 147
第五节 习俗 154
第六节 婚姻家庭 160
第一节 族源族称 162
第二章 纳西族 162
第七节 历算 162
第二节 迁徙分布 163
第三节 社会经济 164
第四节 语言 165
第五节 文字 168
第六节 风俗习惯 171
第七节 婚姻家庭 182
第一节 族源族称 184
第三章 傈僳族 184
第八节 历算 184
第三节 社会经济 185
第二节 迁徙分布 185
第四节 语言文字 186
第五节 风俗习惯 187
第六节 婚姻家庭 189
第二节 迁徙分布 190
第一节 来源族称 190
第四章 彝族 190
第三节 社会经济 191
第四节 语言文字 196
第五节 风俗习惯 200
第六节 婚姻家庭 204
第七节 历算 205
第四节 风俗习惯 206
第三节 社会经济 206
第五章 白族 206
第一节 来源分布 206
第二节 语言 206
第一节 来源称谓 209
第六章 苗族 209
第五节 婚姻家庭 209
第四节 语言 210
第三节 社会经济 210
第二节 人口分布 210
第五节 婚姻家庭 211
第六节 习俗 212
第一节 来源分布 213
第七章 回族 213
第三节 社会经济 214
第二节 语言文字 214
第四节 习俗 215
第一节 族源族称 217
第八章 普米族 217
第五节 婚姻家庭 217
第二节 迁徙分布 218
第四节 政治经济状况 219
第三节 风俗习惯 219
第二节 人口分布 220
第一节 来源 220
第九章 汉族 220
第三节 方言 221
第四节 社会经济 223
第五节 生活习俗 224
第六节 婚姻家庭 226
第一节 教派 227
第一章 藏传佛教 227
第五篇 宗教 227
第二节 活佛高僧 231
第三节 寺院 233
第四节 佛事活动与宗教节日 236
第一节 起源 237
第二章 纳西东巴教 237
第二节 东巴 238
第三节 经典 239
第五节 道场 240
第四节 法器 240
第一节 傈僳尼扒 241
第三章 原始宗教 241
第六节 活动 241
第二节 彝族毕摩 242
第二节 道教 243
第一节 佛道混合教 243
第三节 苗族祭师 243
第四章 其他宗教 243
第四节 基督教 244
第三节 伊斯兰教 244
第一章 政治制度 245
第六篇 解放前社会制度 245
第一节 土司土官 246
第二节 流官政府 250
第三节 宗教势力 254
第二章 经济制度 257
第一节 奴隶制 257
第四节 吹云会议 257
第二节 封建领主制 258
第三节 封建地主制 262
第二节 商会 263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中甸县党部筹备处 263
第三章 党派社团 263
第五节 藏团 汉团 264
第四节 雪山社 264
第三节 农会 264
第一节 吐蕃南下 265
第四章 重大历史事件 265
第六节 弟兄伙 265
第三节 木氏土司统治中甸 266
第二节 元代对中甸的经营 266
第五节 桑杰进藏请准自治 267
第四节 和硕特部统治中甸 267
第六节 大宝寺争教命案 268
第九节 东旺抗捐和民国匪乱 269
第八节 碧怒七十户攻袭县衙 269
第七节 东旺色葱事件 269
第十节 中维游击队兵变 270
第十一节 红军长征过中甸 271
第十二节 江边境清丈及皇军起义 272
第十三节 箐口事件 274
第十五节 中甸和平解放 275
第十四节 汪学鼎进攻解放区 275
第一节 金江特区 277
第一章 中共中甸县地下党组织 277
第七篇 党群 277
第二节 城区党支部 27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79
第二章 中共中甸县地方组织 279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283
第三节 组织建设 285
第一节 宣传工作 288
第三章 部门工作 288
第二节 统战工作 290
第三节 农村工作 292
第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 295
第一节 工会 296
第四章 群众团体 296
第五节 党史工作 296
第二节 贫协、农会 297
第三节 共青团 298
第四节 少先队 299
第五节 妇联 300
第七节 商联、个体劳协 301
第六节 科协 301
第二节 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302
第一节 金江“减押、反霸” 302
第五章 要事纪略 302
第三节 镇反 肃反 305
第四节 大跃进 人民公社 306
第五节 小四清 大四清 308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 309
第七节 农业学大寨 311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15
第一章 权力机关 315
第八篇 政权 31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317
第三节 人大常务委员会 324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327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328
第二章 行政机构 328
第二节 区、乡(镇)、村行政设置 334
第二节 委员 337
第一节 机构 337
第三章 人民政协 337
第三节 会议 338
第四节 工作简述 344
第一节 警政 349
第一章 清代、民国司法 349
第九篇 政法 349
第三节 “禁烟” 350
第二节 户政 350
第四节 审判 351
第一节 机构 352
第二章 人民公安 352
第二节 侦察 353
第三节 治安管理 354
第四节 案件复查 357
第五节 户政管理 358
第一节 检察机关 359
第三章 人民检察 359
第六节 消防 359
第二节 刑事检察 360
第四节 法纪检察 361
第三节 经济检察 361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362
第五节 监所检察 362
第二节 审判制度 363
第一节 审判机关 363
第四章 人民审判 363
第三节 刑事审判 364
第五节 经济审判 365
第四节 民事审判 365
第七节 信访与申诉 366
第六节 案件复查 366
第二节 法律顾问 367
第一节 机构 367
第五章 司法行政 367
第四节 调解 368
第三节 公证 368
第五节 法制宣传 369
第一节 灾害救济 371
第一章 救灾救济扶贫 371
第十篇 民政 371
第二节 贫困救济 372
第四节 扶贫 373
第三节 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373
第一节 五保户照顾 375
第二章 社会福利 375
第二节 麻风病人供养 376
第一节 拥军支前 377
第三章 拥军优抚 377
第二节 优待 378
第三节 抚恤 379
第三节 红军失散人员 381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人员 381
第四章 安置 381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 381
第一节 婚姻登记 382
第五章 民政管理 382
第四节 地名普查 383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83
第二节 居民下乡和回城 383
第五节 地界事务 384
第一章 干部来源 385
第十一篇 劳动人事 385
第一节 委、聘、雇、留 386
第三节 大中专生 387
第二节 社会吸收 387
第一节 任免 388
第二章 干部管理 388
第四节 转业军干 388
第五节 以工代干 388
第三节 调配 389
第二节 编制 389
第六节 奖惩 390
第五节 考核 390
第四节 培训 390
第一节 用工形式 391
第三章 工人 391
第七节 退休、离休、退职 391
第三节 管理 392
第二节 工人队伍 392
第一节 工资 394
第四章 待遇 394
第四节 福利 396
第三节 劳保 396
第二节 奖金 396
第六节 假期 399
第五节 离休、退休、退职、辞聘待遇 399
第二节 培训 400
第一节 就业 400
第五章 劳动就业 400
第二节 木氏土司兵 401
第一节 吐蕃军 401
第十二篇 军事 401
第一章 驻军 401
第四节 绿营兵 402
第三节 蒙古和硕特部驻兵 402
第六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 403
第五节 中维游击队 403
第二节 僧俗民团 404
第一节 土司武装 404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04
第四节 金江特区人民自卫队 405
第三节 常备队 405
第六节 民族基干连 406
第五节 城防义务大队 406
第八节 人民武装部 407
第七节 武工队 407
第一节 募兵 征兵 408
第三章 兵役 408
第一节 组织 409
第四章 民兵 409
第二节 志愿兵 义务兵 409
第三节 活动 410
第二节 军事训练 410
第一节 历代重大兵事 412
第五章 兵事 412
第二节 三次平叛 416
第一节 三大改造 423
第一章 经济体制 423
第十三篇 经济总貌 423
第二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425
第三节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 426
第四节 新经济联合体 429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 430
第二章 经济发展 430
第二节 工农业总产值 431
第三节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434
第五节 国民收入 436
第四节 国民生产总值 436
第六节 财政收入 437
第二节 所有制结构 438
第一节 国民收入结构 438
第三章 经济结构 438
第三节 产业结构 441
第一节 工业 443
第四章 固定资产投资 443
第三节 交通邮电 444
第二节 农林牧水 444
第五节 文教卫生 445
第四节 商业供销 445
第六节 城市建设 446
第七节 农村建设 447
第一节 收入水平 448
第五章 人民生活 448
第二节 生活消费 449
第三节 居住水平 452
第四节 耐用消费品 453
第五节 城乡储蓄 454
第一节 耕地 456
第一章 生产条件 456
第十四篇 农业 456
第二节 劳动力 459
第四节 农作机具 460
第三节 畜力 460
第一节 粮食作物 463
第二章 农作物品种产量 463
第二节 经济作物 468
第二节 良种推广 471
第一节 耕作制度与施肥改土 471
第三节 绿肥 471
第三章 耕作技术 471
第三节 栽培技术 475
第四节 农作物保护 476
第二节 四大管理 480
第一节 农业区划 480
第四章 经营管理 480
第三节 经济效益 483
第一节 高寒层 485
第一章 立体畜牧业 485
第十五篇 畜牧业 485
第三节 干热层 486
第二节 中温凉层 486
第一节 天然牧场 487
第二章 草场 487
第二节 刈割草场与人工草场 491
第一节 精饲料 492
第三章 饲料 492
第三节 青饲料 493
第二节 粗饲料 493
第四节 配合饲料 494
第一节 家畜 495
第四章 畜禽品种与饲养管理 495
第二节 家禽 502
第三节 鱼、蜂、蚕、兔 503
第五章 品种改良 505
第一节 引进种畜种禽 506
第二节 杂交改良 508
第一节 畜禽疾病 510
第六章 疾病与防治 510
第二节 防治 514
第七章 畜牧业生产 516
第一节 经营管理 517
第二节 畜牧商品经济 524
第一节 森林类型 527
第一章 森林资源 527
第十六篇 林业 527
第二节 主要树种 528
第三节 面积与蓄积 532
第一节 种籽 534
第二章 营林生产 534
第四节 林副产物 534
第二节 育苗 535
第三节 造林绿化 536
第四节 迹地更新 537
第六节 育林基金 538
第五节 封山育林 538
第一节 护林防火 539
第三章 森林保护 539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541
第三节 制止乱砍滥伐 542
第四章 林政 543
第四节 野生动物保护 543
第二节 森林权属 54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4
第三节 采伐管理 545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管理 546
第二节 勋白大沟 550
第一节 江边上沟 550
第十七篇 水利 550
第一章 引水工程 550
第四节 新仁大沟 551
第三节 金江大沟 551
第六节 革命大沟 552
第五节 新联大沟 552
第十节 胜利大沟 553
第九节 安东大沟 553
第七节 红旗沟 553
第八节 松坪子沟 553
第一节 桑那水库 555
第二章 坝塘 555
第三节 日仁水塘 556
第二节 黑海水库 556
第三节 电力提灌 558
第二节 机械提灌 558
第三章 提灌工程 558
第一节 水车 558
第四节 喷灌 559
第二节 农村 561
第一节 城镇 561
第四章 人畜饮水工程 561
第五章 江河治理与排涝 562
第一节 金沙江岸防汛 563
第三节 清理纳帕海落水洞 564
第二节 治理纳赤河 564
第五节 排涝 565
第四节 治理硕多岗河 565
第六章 水利管理 566
第一节 工程管理 567
第一节 水量利用 568
第七章 水资源利用 568
第二节 用水管理 568
第三节 水面利用 570
第二节 水能利用 570
第一章 经营体制 571
第十八篇 工业 571
第二节 集体工业 572
第一节 私营工业 572
第三节 国营工业 574
第四节 主要厂家 575
第一节 矿业 578
第二章 重工业 578
第二节 森林工业 584
第三节 电力 586
第四节 建材 588
第五节 机器制造修理 589
第一节 铁制品加工 591
第三章 轻工业 591
第二节 造纸 592
第三节 酿酒 593
第四节 缝纫 594
第五节 皮革 595
第六节 纺织 596
第七节 粮油加工 597
第八节 食品 598
第九节 制药 599
第十节 传统工艺工业 600
第十一节 化学工业 601
第二节 管理体制 60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02
第四章 管理 602
第一节 规划 605
第一章 县城建设 605
第十九篇 城乡建设 605
第二节 房屋建设 606
第三节 市镇公用设施 608
第四节 文化体育设施 611
第五节 旧城区改造 612
第一节 民房 613
第二章 乡镇建设 613
第二节 公房 614
第二节 建筑设计 616
第一节 施工队伍 616
第三章 建筑 616
第三节 建筑材料 617
第五节 建设管理 618
第四节 建设资金 618
第一节 环境市容 619
第四章 环境保护 619
第二节 水污染及防治 620
第一章 驿道 621
第二十篇 交通运输 621
第一节 古驿道 622
第二节 驿道建设 623
第二章 公路 624
第二节 省道 625
第一节 国道 625
第三节 县道 626
第四节 乡村公路 628
第五节 专用公路 630
第一节 驿道桥涵 631
第三章 桥涵 631
第二节 公路桥涵 633
第一节 关口 637
第四章 关塘垭口 637
第三节 垭口 638
第二节 塘卡 638
第五章 航道渡口 639
第二节 渡口渡船 640
第一节 航道 640
第一节 人畜运输 642
第六章 运输 642
第二节 机械运输 643
第一节 公路管理 646
第七章 管理 646
第二节 交通管理 648
第三节 运输管理 649
第一节 邮路 652
第一章 邮政 652
第二十一篇 邮电 652
第二节 业务 654
第二节 电话 656
第一节 电报 656
第二章 电信 656
第一节 喇嘛藏商 659
第一章 私营商业 659
第二十二篇 商业 659
第二节 客商 660
第三节 私营小商 661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 662
第二章 集体商业 662
第二节 合作商店及其他 664
第一节 机构网点 665
第三章 国营商业 665
第二节 商品购销 667
第三节 经营管理 671
第二节 集市 673
第一节 庙会、集会 673
第四章 集市贸易 673
第二节 转口贸易 676
第一节 外贸机构 676
第五章 对外贸易 676
第三节 出口商品 678
第一节 饮食业 679
第六章 饮食服务 679
第二节 服务业 680
第一节 征收 681
第一章 粮食征购 681
第二十三篇 粮油 681
第二节 统购 682
第三节 定购 议购 683
第一节 市镇供应 684
第二章 粮食销售 684
第二节 工商用粮 685
第四节 农村销售 686
第三节 专用饲料 686
第五节 支前与军粮 688
第一节 油料收购 689
第三章 油料购销 689
第二节 粮油仓库 691
第一节 积谷 691
第二节 食用油销售 691
第四章 粮油储运 691
第三节 粮油管理 692
第四节 粮油调运 693
第一节 粮油价格管理 695
第五章 管理 695
第二节 财务管理 696
第三节 粮油市场管理 697
第二节 民国财政 699
第一节 明清财政 699
第二十四篇 财政 699
第一章 历代财政 699
第一节 财政体制 702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财政 702
第二节 财政收入 704
第三节 财政支出 706
第五节 财政管理 712
第四节 预算外收支 712
第一节 明清税收 716
第一章 历代税收 716
第二十五篇 税务 716
第二节 民国税收 717
第一节 管理与机构 719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税制 719
第二节 税制沿革 720
第一节 农业税征收 721
第三章 农业税 721
第二节 农业税减免 723
第一节 流转税 725
第四章 工商各税 725
第二节 收益税 728
第三节 财产税 730
第四节 行为税 731
第五节 其他税收 732
第二节 附加税 733
第一节 基金 733
第五章 基金与附加 733
第三节 工商银行 735
第二节 农业银行 735
第二十六篇 金融 735
第一章 机构人员 735
第一节 人民银行 735
第一节 币制 736
第二章 货币 736
第四节 建设银行 736
第五节 保险公司 736
第六节 信用合作社 736
第三节 金银管理 738
第二节 货币流通 738
第一节 存款 739
第三章 储蓄 739
第二节 储蓄 741
第一节 农业贷款 742
第四章 贷款 742
第二节 工商贷款 743
第三节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744
第一节 保险种类 745
第五章 保险 745
第二节 保险理赔 746
第二节 股金 747
第一节 体制 747
第六章 信用合作 747
第四节 贷款 748
第三节 存款 748
第一节 代理财政金库 749
第七章 代理业务 749
第二节 代理债券 750
第一节 计划编制 751
第一章 计划管理 751
第二十七篇 综合经济管理 751
第二节 管理范围 753
第一节 市场管理 756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756
第二节 企业登记 757
第三节 个体经济管理 759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760
第三章 物价管理 762
第五节 商标管理 762
第一节 权限 763
第三节 调价 764
第二节 定价 764
第四节 比价 769
第六节 物价演变 771
第五节 监督 771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 773
第一节 计量演变 774
第二节 计量管理 776
第一节 统计机构 777
第五章 统计管理 777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777
第二节 统计报表 778
第三节 专项调查 780
第一节 权属 782
第六章 土地管理 782
第二节 开发 784
第三节 征用 785
第五节 清理 786
第四节 占用 786
第一节 审计机构 787
第七章 审计 787
第二节 审计工作 788
第一节 事业机构 789
第一章 机构队伍 789
第二十八篇 科技 78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790
第二节 试验示范 799
第一节 宣传、咨询与培训 799
第二章 科普 799
第一节 农业 800
第三章 科研 800
第三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 800
第二节 畜牧业 802
第四节 医药卫生 803
第三节 林业 803
第五节 普查区划 804
第一节 地震测报 805
第四章 其他科技工作 805
第二节 气象测报 806
第一节 科技成果 808
第五章 成果与论著 808
第二节 科技论著 809
第一节 民歌 民谣 811
第一章 文学艺术 811
第二十九篇 文化 811
第二节 民谚 814
第三节 故事传说 816
第四节 雕塑绘画 820
第五节 音乐舞蹈 822
第一节 文化设施 832
第二章 群众文化 832
第二节 书法摄影 835
第三节 文学创作 836
第一节 电影 837
第三章 电影 电视 837
第二节 电视 838
第一节 广播 839
第四章 广播 新闻 839
第二节 新闻报道 840
第一节 档案 841
第五章 档案 地方志 841
第二节 地方志 843
第一节 古遗址 844
第六章 文物古迹胜景 844
第三节 近代纪念物 846
第二节 摩崖碑刻 846
第四节 文物 847
第五节 胜景 848
第二节 学前班 855
第一节 幼儿园 855
第三十篇 教育 855
第一章 学前教育 855
第一节 学校 856
第二章 小学教育 856
第三节 教学 859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859
第一节 学校 860
第三章 中学教育 860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 862
第二节 扫盲工作 863
第一节 民众教育 863
第三节 教学 863
第四章 业余教育 863
第一节 农业中学 864
第五章 职业教育 864
第三节 函大 电大 自学 考试 864
第四节 职工初中文化补课 864
第二节 小学 865
第一节 岁试 865
第二节 职业中学 865
第六章 招生考试 865
第一节 师资构成 866
第七章 教师 866
第三节 中学与中专 866
第四节 大专院校 866
第二节 教师待遇 868
第二节 群众集资 869
第一节 来源及开支 869
第八章 教育经费 869
第一节 医疗机构 871
第一章 机构队伍 871
第三十一篇 医药卫生 871
第三节 保健机构 872
第二节 防疫机构 872
第四节 乡村卫生室 874
第一节 爱国卫生 875
第二章 公共卫生 875
第二节 饮水卫生 876
第四节 学校卫生 877
第三节 食品卫生 877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878
第三章 防疫 878
第三节 寄生虫病防治 882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882
第一节 新法接生 883
第四章 妇幼保健 883
第三节 儿童保健 884
第二节 妇女保健 884
第一节 西医 885
第五章 医疗 885
第二节 中医 886
第三节 藏医 887
第四节 其他民族医药 888
第一节 药政 889
第六章 医药 889
第二节 药品 890
第一节 运动项目 893
第一章 民族传统体育 893
第三十二篇 体育 893
第二节 民间运动会 894
第二节 农村体育 895
第一节 职工体育 895
第二章 群众体育 895
第二节 体育培训 896
第一节 体育教学 896
第三章 学校体育 896
第四节 州级以上学生运动会 897
第三节 学校运动会 897
第一节 县级运动会 898
第四章 体育竞赛 898
第二节 参加州级以上运动会 899
第二节 体育设施 9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01
第五章 机构及设施 901
陆云鹤 903
丹松 巴柱 桑杰 903
人物 903
一 人物传 903
段绶滋 905
五斤 905
徐印洪 张连科 杨作义 施应发 赵其义…………………(904…)悍浪·降初尼玛 905
蒋杰 906
和承宗 和显宗 906
杨念才 907
桑察阿间 907
陆瓜瓜 908
唐银顺 908
汪学鼎 909
夏那古瓦 909
康金贵 912
马铸材 913
松谋·昂翁洛桑丹增嘉措 914
鸠干吉 914
更觉·当曲洛桑 更觉·扎巴降参 915
赵宝鹤 916
刘恩 916
何其昌 917
王恩亮 918
诺杰 江克降初 918
齐世昌 918
哈咱·白玛丹增 919
刘汉勋 919
罗天相 920
知诗 921
斯那泽仁 单增区批 921
农布恩主 921
王汉青 922
和年恒 922
(一)中甸籍革命烈士英名录 923
二 人物名录 923
(二)中甸县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模范人物录 931
(四)中甸籍在县外工作获副高职以上人员名录 932
(三)中甸籍在县外担任副师(州)级以上官职人员名录 932
一、考古调查报告 933
附载 933
二、重要文告选 945
三、碑志选 960
四、吟咏中甸诗文选 962
五、旧志序跋选 977
六、1991年~1997年大事记 979
七、现任中甸县县处级领导名录 983
八、中甸县各专业志编写人员及提供资料人员名单 984
九、中甸县志审批单位及人员 986
中甸县志编纂始末 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