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公法研究》总序 谢晖 1
自序 1
第一部分 立法权的配置及其行使 3
第一章 立法权解读 3
1.1 立法权理论的历史演进 3
1.2 立法权范畴界说 11
1.3 立法权的性质 15
1.4 立法权的归属与行使 18
第二章 《立法法》与我国的立法体制 23
2.1 立法体制的内涵 23
2.2 立法体制的类型 25
2.3 立法体制模式理论上的探索 28
2.4 《立法法》与我国立法体制的具体设计 32
3.1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力划分体制的探索路径 38
第三章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力的划分体制及其优化 38
3.2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力配置体制的现状考察 42
3.3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与原则 47
3.4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化措施 52
第四章 政府立法权 59
4.1 政府立法权具有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双重性质 59
4.2 政府立法主体的权力范围 63
4.3 政府立法的一般程序 69
4.4 政府立法的监督方式及其实施 73
第五章 立法变通权 80
5.1 立法变通权的概念 80
5.2 立法变通权的类型 81
5.3 立法变通权的限制 85
5.4 对行使立法变通权的监督 87
5.5 立法变通权会破坏法制统一原则吗? 89
6.1 自治条例与一般性地方立法 92
第六章 自治条例的制定权 92
6.2 自治条例的立法范围 94
6.3 自治条例的变通权 96
6.4 自治条例的监督机制 100
6.5 问题与对策:自治条例制定权的完善 104
第七章 授权立法 108
7.1 授权立法的类型 108
7.2 授权立法的位阶 111
7.3 授权立法的法治价值 114
7.4 授权立法的弊端考察 116
7.5 授权立法的限制 118
7.6 《立法法》对授权立法的规范 121
第八章 立法撤销权 127
8.1 立法撤销权的概念及功能 127
8.2 立法撤销权限的划分 129
8.3 立法撤销的根据 131
8.4 立法撤销的程序 133
8.5 法官能裁决法规范性文件无效吗? 135
第二部分 立法程序的完善设计 141
第九章 建构立法准备制度 141
9.1 审视我国现行的立法准备制度 141
9.2 建立健全立法准备制度的必要性 144
9.3 建立健全我国立法准备制度的几点构想 146
9.4 制度设计:建立我国的立法助理制度 149
第十章 立法论证 155
10.1 立法论证的概念与功能 155
10.2 立法论证的主体 157
10.3 立法论证的内容 160
第十一章 立法的效益论证 167
11.1 立法成本及其构成 169
11.2 立法效益的内容 171
11.3 立法效益的测度以及立法效益实现的条件 174
12.1 立法规划与立法计划 179
第十二章 立法规划新论 179
12.2 中央立法规划与地方立法规划 181
12.3 立法规划与立法提案 184
12.4 立法规划制定的一般程序 186
12.5 完善立法规划制度的几点设想 189
第十三章 立法提案制度的完善 192
13.1 立法提案的界定 192
13.2 立法提案列入立法会议议程 196
13.3 建构完善的立法提案制度 200
第十四章 立法的正当程序 203
14.1 正当法律程序适用于立法吗? 203
14.2 何谓立法正当程序 207
14.3 立法正当程序的判断标准 211
14.4 如何完善我国的立法正当程序 216
15.1 立法听证的概念 222
第十五章 构建我国的立法听证制度 222
15.2 立法听证的功能 225
15.3 建立立法听证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8
15.4 立法听证程序规则的设计 231
15.5 立法听证的范围 237
第十六章 立法程序资源的优化配置 243
16.1 现行立法程序运行的反思 243
16.2 立法程序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和原则 247
16.3 走向完善的立法程序资源配置制度 252
第三部分 立法公正及制度保障 259
第十七章 立法公正:从程序公正走向实体公正 259
17.1 立法程序的公正:看得见的公正 259
17.2 立法程序结果的公正:可接受的公正 264
17.3 立法公正:从程序公正走向实体公正 268
第十八章 立法公正与博弈均衡 273
18.1 立法公正与利益博弈 274
18.2 立法公正与价值均衡 279
18.3 立法公正的保障机制 283
第十九章 公民直接参与立法的制度及其发展 288
19.1 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制度的实践渊源与理论基础 288
19.2 代议制民主下的公民直接立法的参与制度 292
19.3 现代社会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295
19.4 立法听证:我国现阶段公民直接参与立法的新形式 298
第二十章 立法回避制度 304
20.1 立法回避制度的法理基础 304
20.2 立法回避制度适用的范围 307
20.3 立法回避事由 312
20.4 立法回避的运作过程 315
20.5 建立我国立法回避制度的几点思考 319
第二十一章 法规规章的备案制度 324
21.1 法规规章备案的范围 325
21.2 法规规章备案程序机制的设计 328
21.3 法规规章备案的性质与功能 335
21.4 现行法规规章备案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及完善对策 338
第二十二章 法规的批准制度 343
22.1 “批准”制度适用的范围 343
22.2 法规批准的程序 346
22.3 法规批准的性质与价值 350
22.4 批准法规的效力等级 353
22.5 结语:关于完善“批准”制度的几点建议 355
第二十三章 法规清理制度 357
23.1 法规清理的内涵 357
23.2 法规清理方式 360
23.3 法规清理机制 362
23.4 法规清理的功能 366
参考书目 370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