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7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8
第二节 训诂学与词汇学、语义学 12
第三节 训诂学的功用 15
一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16
二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教学 28
三 训诂学与古书注解工作 40
四 训诂学与辞书编纂工作 52
第二章 训诂学与诸相关学科的关系 55
第一节 训诂学与传统文字学 55
第二节 训诂学与古音学 64
第三节 训诂学与校勘学 83
第四节 训诂学与语法学 93
第五节 训诂学与修辞学 104
第六节 训诂学与古典文献学 112
第三章 训诂的条例与方式 123
第一节 训诂的条例 123
一 形训 124
二 声训 130
三 义训 141
第二节 训诂的方式 145
一 互训 146
二 推原 148
三 义界 149
第四章 训诂的方法 151
第一节 求证据 151
第二节 求本字 161
第三节 通文法 168
第四节 因声求义 174
第五节 训诂的注意事项 196
第五章 训诂学的术语 205
第六章 训诂学的根柢书 225
第一节 《尔雅》 226
第二节 《广雅》 246
第三节 《说文解字》 255
第四节 《玉篇》 308
第五节 《方言》 325
第六节 《释名》 334
第七节 《广韵》 352
第八节 《集韵》 356
第七章 训诂学的发展概况 361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训诂 361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训诂学 363
第三节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375
第四节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385
第五节 清朝及近代的训诂学 393
第六节 训诂学的现状与前景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