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与保障措施》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全良,王世春主编;叶全良,韦琦,陈瑶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10046867
  • 页数:457 页
图书介绍:《国际商务前沿丛书》由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王世春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全良主编,内容包括“国际商务与反倾销”、“国际商务与反补贴”、“国际商务与贸易投资”、“国际商务与关税减让”、“国际商务与服务贸易”、“国际商务与保障措施”、“国际商务与原产地规则”、“国际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商务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目录 1

序 1

前言 1

第1章 贸易盾牌:保障措施与保障措施制度 1

1.1 解读:保障措施的定义及其特征 2

1.1.1 保障措施的双重定义 2

1.1.2 保障措施的特征 9

1.2 打开视角:保障措施面面观 12

1.2.1 关税型保障措施 12

1.2.2 非关税型保障措施 15

1.2.3 调控型保障措施 18

1.2.4 救济型保障措施 20

1.3 回眸:保障措施制度的历史演进 22

1.3.1 重商主义时代:关税制度一枝独秀 23

1.3.2 工业革命时代: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并驾齐驱 27

1.3.3 GATT时代:救济措施三足鼎立 29

1.3.4 WTO时代:保障措施体系三道防线 32

1.4 比较研究:保障措施、反倾销与反补贴 35

1.4.1 定义的比较 35

1.4.2 调查的比较 37

1.4.3 措施的比较 40

1.4.4 期限与复审的比较 42

2.1 打开视角:保障措施的历史起源 45

第2章 《GATT1947》保障条款及其缺陷 45

2.2 义务的缺口:《GATT1947》保障条款 48

2.2.1 实施保障措施的前置条件 49

2.2.2 《GATT1947》第19条允许的救济手段 53

2.3 非常产物:保障条款的缺陷 54

2.3.1 五大缺陷 54

2.3.2 极端后果 54

3.1 风云坎坷:东京回合保障措施谈判 61

3.1.1 保障措施谈判的议程 61

第3章 保障措施的谈判 61

3.1.2 保障措施谈判的分歧 64

3.1.3 《保障措施守则》的流产 67

3.1.4 东京回合后保障措施的谈判 67

3.2 步履维艰:乌拉圭回合保障措施谈判 74

3.2.1 追求的目标 74

3.2.2 主要分歧 78

3.2.3 中期审议 88

3.2.4 保障措施谈判1989草案 88

3.2.5 欧共体的建议 91

3.2.6 保障措施谈判1990草案 92

3.2.7 邓克尔一揽子建议 94

4.1 不畏浮云遮望眼:《保障措施协定》的主要内容 99

第4章 围城内外:WTO保障措施规则及例外 99

4.1.1 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 100

4.1.2 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序 103

4.1.3 实施保障措施的形式和方式 105

4.1.4 临时保障措施 106

4.1.5 保障措施的期限与审议 107

4.1.6 补偿与报复 108

4.1.7 “灰色区域”措施 108

4.1.9 保障措施委员会 109

4.1.8 发展中国家成员优惠待遇问题 109

4.2 刚柔并济:特殊领域适用规则 110

4.2.1 农业——特别条款 110

4.2.2 纺织品与服装——过渡性条款 116

4.2.3 服务贸易——紧急条款 123

4.3 三驾马车: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 137

4.3.1 性质差异 137

4.3.2 实体条件差异 138

4.3.3 程序差异 138

4.3.5 实施期限和方式的差异 139

4.3.6 补偿或报复 139

4.3.4 实施范围的差异 139

第5章 世界各国保障措施及其实践 141

5.1 发达国家:虎视何雄哉? 141

5.1.1 美国:分权制衡 141

5.1.2 欧共体:委员会 147

5.1.3 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 165

5.1.4 立法比较 166

5.2 新兴工业国家:绝知此事要躬行 170

5.2.1 韩国:三权分立 170

5.2.2 澳大利亚:生产委员会 172

5.2.3 阿根廷:两堂会审 175

5.2.4 立法比较 176

5.3 发展中国家:而今迈步从头越 178

5.3.1 巴西:贸易保护司 178

5.3.2 印度:海关专员 178

5.3.3 埃及:经贸部长 182

5.3.4 墨西哥:双轨制 184

5.3.5 立法比较 186

第6章 一览众山小:保障措施协定的实施 189

6.1 关于“通知”的执行情况 190

6.1.1 立法或法律的修改 190

6.1.2 WTO生效前已生效的保障措施 192

6.1.3 “灰色区域”措施 193

6.1.4 保障措施行动 195

6.2 WTO成员实施保障措施概述 197

6.2.1 发起保障措施调查的情况 198

6.2.2 保障措施的执行情况 199

6.2.3 实施保障措施的国别情况 200

6.2.4 保障措施的产品类别 202

6.2.5 实施保障措施的期限 204

6.3 保障措施争端解决 204

6.3.3 印尼与阿根廷鞋类产品保障 206

措施案(DS123) 206

6.3.2 欧共体与阿根廷鞋类产品保障措施案(DS121) 206

6.3.1 欧共体与韩国奶制品保障措施案(DS98) 206

6.3.4 欧共体与美国小麦面筋保障措施案(DS166) 207

6.3.5 新西兰与美国羊肉保障措施案(DS177) 207

6.3.6 泰国与哥伦比亚纤维保障措施案(DS181) 207

6.3.7 巴西与阿根廷棉及棉纺织品保障措施案(DS190) 208

6.3.8 阿根廷与智利小麦、面粉、食用植物油保障措施案(DS207) 208

6.3.9 智利与阿根廷罐装水蜜桃保障措施案(DS238) 209

第7章 经典纷呈:国际案例解读 227

7.1 欧共体与韩国奶制品案 227

7.1.1 案情简介 227

7.1.2 基本事实 229

7.1.3 与争端有关的法律条款 230

7.1.4 专家组的分析、裁定与结论 234

7.1.5 上诉中提出的问题 265

7.1.6 上诉机构的分析与结论 265

7.1.7 案件评析 275

7.2 阿根廷鞋类产品保障措施案 279

7.2.1 案情简介 279

7.2.2 基本事实 280

7.2.3 与争端有关的法律条款 282

7.2.4 专家组的分析、裁定与结论 283

7.2.5 上诉中提出的问题 302

7.2.6 上诉机构的分析与结论 303

7.2.7 案件评析 308

7.3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311

7.3.1 案情简介 311

7.3.2 基本事实:昔日钢铁巨人风光不再 315

7.3.3 与争端有关的法律条款:时间、产品分类、程序如何确定 319

7.3.4 专家组的分析、裁定与结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21

第8章 与时俱进:中国保障措施制度 331

8.1 紧跟时代:保障措施法律体系的建立 331

8.1.1 保障措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331

8.1.2 《对外贸易法》 333

8.1.3 《保障措施条例》 337

8.1.4 中国保障措施实施规则 339

8.2 建立保障措施法律体系的意义 340

8.2.1 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武器 341

8.2.2 对外贸易抗衡的法律手段 342

8.3 解析:《保障措施条例》 343

8.3.1 保障措施的调查 343

8.3.2 保障措施的实施 348

8.3.3 保障措施的期限与复审 350

9.1 导论:保障措施策略 353

9.1.1 国外对华保障措施的概况 353

第9章 运筹帷幄:保障措施对策 353

9.1.2 国外对华保障措施应对策略 355

9.1.3 我国对外实施保障措施策略 357

9.2 把握规则:保障措施运行机制 358

9.2.1 掌握条件,知己知彼 359

9.2.2 跟踪调查,熟悉案情 360

9.2.3 利用磋商,力争主动 362

9.2.4 把握复审,终止限制 364

9.3 维护权益:善于利用争端解决机制 364

9.3.1 WTO贸易争端解析 364

9.3.2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372

9.4 针锋相对:对华保障措施对策 383

9.4.1 善于把握磋商机会 384

9.4.2 采取对等报复措施 386

9.4.3 积极提起争端诉讼 387

9.4.4 政府在争端解决中策略的运用 391

9.5 积极应对:特殊保障措施对策 394

9.5.1 特殊保障措施的产生及其特点 394

9.5.2 解读《入世议定书》 396

9.5.3 磋商与诉讼 399

9.6 稳操胜算:对外保障措施策略 401

9.6.1 对外保障措施的作用 401

9.6.2 建立进口产品预警机制 403

9.6.3 行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 408

9.6.4 政府部门的运作及对策 409

9.6.5 保障措施争端应对策略 413

9.7 展望未来:善于运用保障措施 424

9.7.1 把握好进口贸易闸门 424

9.7.2 国内产业“保护措施”走向 429

9.7.3 善于运用保障措施 432

附录一:《保障措施协定》 436

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2004修订) 447

主要参考文献 454

后记 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