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石 1
一、积极入世与无为而治 2
(一)儒家的积极有为 2
(二)道家的“无为而治” 4
二、对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态度 6
(一)儒家的积极追求 6
(二)道家的朦胧憧憬 7
三、美与善和美与真 13
(一)儒家的美善统一 13
(二)道家的美真一致 15
(一)儒家“绘事后素”,锦上添花 17
四、精雕细刻与自然天成 17
(二)道家“大朴不雕”,法天贵真 19
五、现实与浪漫 21
(一)儒家的现实主义 21
(二)道家的浪漫主义 22
六、审美的社会作用与超功利 23
(一)儒家的“兴观群怨” 23
(二)道家的“涤除玄览” 26
七、中和之美与模糊标准 28
(一)儒家的“中和”之美 29
(二)道家的模糊标准 31
(一)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7
一、正统思想与旁支斜出 37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美学的主干 37
(二)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40
(三)佛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 42
二、美学思想的广阔与狭窄 44
(一)道家、佛家美学思想的狭窄 44
(二)儒家美学思想的广阔 45
三、美学著作的汗牛充栋与寥若晨星 48
(一)道家、佛家美学著作寥若晨星 48
(二)儒家美学论著汗牛充栋 48
四、铸成中国美学特征的主要是儒家 49
(一)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特征形成的主要作用 49
(二)道家、佛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特征形成的影响 54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学与美学 57
一、仁学的产生 57
二、仁学对美学的意义 61
(一)仁学对人的价值的追求 61
(二)仁学认为美非在彼岸而在此岸 69
(三)仁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72
(四)仁学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 76
第四章 孔子的社会美论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81
一、“忠恕”之美 81
(一)孔子关于“忠”的思想和美学意义 82
(二)孔子关于“恕”的思想和美学意义 85
二、“孝悌”之美 87
(一)孔子“孝悌”思想的内涵 88
(二)孔子“孝悌”思想的保守性及不良影响 90
(三)孔子“孝悌”思想的美学价值 92
三、“见利思义”之美 96
(一)孔子的义利观 96
(二)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101
四、人格之美 106
(一)孔子推崇的人格美 107
(二)孔子人格论的美学意义 110
五、人际关系之美 119
(一)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总原则——“爱人” 119
(二)孔子实现美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温良恭俭让” 120
六、“大同”之美 125
(一)孔子“大同”蓝图的内涵 126
(二)孔子“大同”理想的美学意义和影响 130
第五章 孔子的艺术美论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34
一、尽善尽美 文质彬彬 134
(一)“尽善尽美” 134
(二)“文质彬彬” 139
二、兴观群怨 温柔敦厚 144
(一)“兴于诗”、“成于乐”、“游于艺” 145
(二)“兴、观、群、怨” 149
(三)“温柔敦厚” 156
三、乐则《韶》《武》美善尽至 157
(一)一个陶醉于音乐的人 160
(二)“正乐”的目的与意义 163
(三)用音乐培养完美的人 167
第六章 孔子的审美教育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171
一、开创私学 有教无类 171
二、全面施教 突出美育 175
(一)以美育人 176
(二)以美养德 178
(三)以美启智 182
(四)以美促健 185
三、良师益友 情意绵绵 188
一、孔子前后的自然美观 196
第七章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196
二、孔子的自然美观 201
三、孔子自然美观的影响 203
第八章 和而不同 中庸至美 209
一、多元的对立统一 209
二、理想的审美原则 214
三、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216
附录 221
一、孔子名言选译 221
二、孔子生平事迹简介 237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