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8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1
四、相关的学术研究回顾 17
第一章 抗战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政论的大量涌现 22
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概念之厘清 23
二、抗战时期“政论”大量涌现的政治因素 29
(一)动荡的政治环境 29
(二)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外交政策 30
三、抗战时期政论大量出现的文化因素 32
(一)史书是学者评述时政的主要载体 32
(二)中外交流的扩大,为知识分子的议政参政提供了一个“他者”的参照 34
(三)清末民初以来以报刊为载体的政论对社会影响的激励 36
第二章 20世纪早期中国人的外交活动及外交观 40
一、从被逼签城下之盟到愤而反抗 41
二、外交活动的主要目标 43
三、以史论政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47
四、中国史家外交史观解析 53
五、结论 54
第三章1930年代中国史家的外交史观研究 55
一、“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外交观的影响 55
二、关注中国命运的近代史研究 56
三、以史论政的若干思考 70
四、结论 77
第四章 学政复合体人士的外交思想及其实践——以胡适、蒋廷黻为考察对象 80
一、胡适的外交思想及实践 81
(一)胡适外交主张的提出 82
(二)胡适的外交主张 85
(三)胡适的外交实践 103
(四)结论 124
二、蒋廷黻的外交思想及实践 128
(一)蒋廷黻外交主张的提出 129
(二)蒋廷黻的外交主张 131
(三)《中国近代史大纲》中的外交观 146
(四)蒋廷黻的外交实践 153
(五)结论 158
第五章 媒体人的外交思想——以《大公报》的张季鸾、王芸生为考察对象 159
一、张季鸾的外交思想 161
(一)张季鸾外交主张的提出 163
(二)张季鸾的外交主张 165
(三)结论 185
二、王芸生的外交思想 188
(一)王芸生外交主张的提出 189
(二)王芸生的外交主张 191
(三)结论 217
第六章 顾维钧的外交思想 219
一、顾维钧外交主张的提出 219
二、顾维钧的外交主张 221
三、结论 235
第七章 对相关问题的诠释 236
一、为什么标榜独立、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选择支持国民政府? 236
二、他们对国际关系情势嬗变的分析判断是否具有前瞻性? 246
三、胡适等的“主和”主张与汪精卫等“主和”主张的性质有何不同? 259
四、关于国民外交与外交公开问题 273
结语 279
参考文献 286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