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地面力学的研究范围 1
1.2 研究地面力学的意义 1
1.3 地面力学的发展概况 2
1.4 地面力学的研究方法 5
2 土的物理机械性质 8
2.1 土的形成与结构 8
2.2 土的组成 11
2.3 土的分类 13
2.4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5
2.5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17
2.6 土的压实性能 21
2.7 土的综合参数 24
3 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27
3.1 土体的自重应力 27
3.2 集中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28
3.3 均布垂直线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31
3.4 均布水平线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32
3.5 均布条形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33
3.6 均布矩形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36
3.7 三角形分布矩形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38
3.8 均布圆形载荷作用下土中的应力分布 39
3.9 几个问题的修正 39
4 极限平衡理论在工程机械地面力学中的应用 41
4.1 土的强度理论 41
4.2 动载荷作用下土的抗剪强度 47
4.3 土压力理论 48
4.4 极限平衡状态理论的应用 50
5 车辆载荷作用下土的力学特性 55
5.1 土体在垂直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关系 55
5.2 土体在水平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变形关系 59
5.3 土的物理值组的结构 61
6 履带式行走机构与地面相互作用理论 65
6.1 履带的接地压力 65
6.2 作业时履带接地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 69
6.3 履带式车辆的外部行驶阻力 73
6.4 履带式车辆的牵引力 80
6.5 履刺的侧壁效应和间隔式履带 85
6.6 履带接地压力分布对牵引力的影响 88
6.7 最佳滑转率和最大牵引力 92
7 轮式行走机构与地面相互作用理论 95
7.1 轮胎的变形特性 95
7.2 轮式车辆的外部行驶阻力 97
7.3 轮式车辆的牵引力 104
7.4 地面力学研究的一些结论 109
8 车辆的通过性和地面的可行驶性 111
8.1 车辆的通过性 111
8.2 地面的可行驶性 113
8.3 车辆通过性的圆锥指数判断法 114
9 车辆行走机构的改进 116
9.1 车辆形态参数的相互关系 116
9.2 车辆按结构分类 119
9.3 铰接式车辆和列车 121
9.4 变形车轮和步行机构 124
9.5 特种行走机构 127
10 作业介质的物理机械性质 132
10.1 沥青混凝土 132
10.2 水泥混凝土 137
10.3 稳定土 142
11 摊铺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145
11.1 沥青路面摊铺机熨平板与混合料相互作用机理 145
11.2 浮动熨平板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153
11.3 沥青摊铺机双振捣梁——熨平板机构动态特性分析 162
11.4 碾压混凝土路面熨平摊铺机理研究 166
11.5 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机理 172
12 压实机械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177
12.1 振动压路机与作业介质的相互作用 177
12.2 振荡压路机与作业介质的相互作用 189
12.3 振动平板夯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 196
12.4 压路机作用下土体的应力分析及压实效果比较 202
12.5 特殊压实机械 206
13 旋转式工作装置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09
13.1 稳定土拌和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09
13.2 沥青路面铣刨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16
13.3 摊铺机螺旋布料器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22
14 冲击式工作装置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35
14.1 打桩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35
14.2 冲击式压路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48
15 平移式工作装置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53
15.1 土的切削理论 253
15.2 挖掘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58
15.3 装载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61
15.4 推土机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 263
15.5 推土机的推土阻力测量方法 267
参考文献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