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庆远,柏桦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0062725
  • 页数:6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沿革,同时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法律、经济、社会活动、文化传统等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3

第二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9

第三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19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19

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25

第四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34

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34

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35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41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1

第一节 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44

一、三皇五帝 45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50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53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57

第二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58

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59

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 63

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 68

第三节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 73

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 73

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 78

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81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84

第一节 王权制度 88

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89

二、王权的体现形式 92

三、对王权的制约 98

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 101

第二节 霸主和集权制度 101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 103

第三节 皇帝制度 108

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 108

二、皇帝的名位制度 109

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116

第四节 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 126

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 126

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 127

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 138

第五节 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 144

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 144

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 155

第六节 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 171

一、谘议局和资政院 172

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74

三、责任内阁 176

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179

第一节 贵族辅政制 182

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 182

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184

第二节 宰相开府辅政制 188

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 188

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191

第三节 宰相参议辅政制 192

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 192

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 199

第四节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 207

第五节 清末的责任内阁 211

第六节 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213

第四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220

第一节 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 225

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225

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228

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229

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 232

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 235

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236

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 239

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 240

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244

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245

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247

第二节 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 249

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249

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250

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251

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252

第三节 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252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255

第一节 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 263

第二节 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 269

第三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275

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275

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278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 295

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 295

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 296

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 297

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 298

第六章 法律制度 301

第一节 法规的制定和沿革 308

一、古代法规的概况 308

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 319

第二节 司法行政制度 323

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 324

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 327

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 330

第三节 司法审判制度 334

一、诉讼制度 334

二、拘捕和证据制度 341

三、审判制度 351

四、监狱制度 362

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 365

第七章 监察制度 369

第一节 监察行政体制 372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372

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 380

第二节 监察的职能 383

一、对上的谏诤 383

二、对下的监督弹劾 386

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 387

一、检核簿册法 388

第三节 监察的主要方法 388

二、举劾案章法 389

三、连坐告密法 390

四、遣吏巡行法 391

五、牵制监督法 393

六、密查侦缉法 393

七、密奏传呈法 395

第四节 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 396

第八章 军事制度 400

第一节 兵役制度 402

一、郡县兵役制 402

二、谪罪兵役制 403

三、招募兵役制 404

四、世袭兵役制 405

五、发奴为兵制 406

六、民壮兵役制 407

一、军事编制(附表) 408

第二节 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 408

二、兵种配置 415

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 417

第三节 军事管理制度 418

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 418

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 422

三、军事刑罚制度 422

第九章 财政经济制度 425

第一节 财政收支制度 426

一、赋税制度 427

二、徭役制度 430

三、土贡制度 432

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 433

第二节 财政行政体制 434

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 434

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 437

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439

第三节 经济制度 439

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440

第十章 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 444

第一节 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 445

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 445

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 447

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 448

第二节 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 450

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 450

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 451

三、教育制度 452

第十一章 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458

第一节 文书制度 459

一、诏敕和奏章 459

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 464

三、文书工作制度 467

一、玺印制度 468

第二节 玺印符节制度 468

二、符节制度 471

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 474

第十二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476

第一节 胥吏制度 477

第二节 幕僚制度 482

第三节 长随家人 486

第四节 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 487

第十三章 职官管理制度 490

第一节 官吏选拔制度 493

一、荐举制度 493

二、科举制度 499

三、征辟制度 502

四、荫袭制度 504

五、其他入仕途径 505

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 507

一、任用种类 510

第二节 任用制度 510

二、任用方法 512

三、任用限制 513

第三节 考课和奖惩制度 515

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515

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 517

三、奖惩制度 521

第四节 等级和俸禄制度 531

一、等级制度 531

二、章服乘舆制度 537

三、俸禄制度(附表) 538

第五节 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 551

一、休假制度 552

二、退休制度 554

三、抚恤制度 556

第一章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 561

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561

第一节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 562

第二节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565

第二章 政党制度 570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571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 573

第三节 国共两党合作制 578

第三章 议会制度 581

第一节 参议院(临时参议院) 583

第二节 变化无常的国会 586

第三节 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 592

一、国民参政会 592

二、政治协商会议 595

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 596

第四节 议会制度的评析 598

第四章 元首制度 602

第一节 元首的产生和任期 606

第二节 元首的名称和职权 612

一、临时大总统 612

二、大总统 613

三、临时总执政 614

四、大元帅 614

五、总裁会议 615

六、国民政府委员会 615

七、国民政府主席 615

八、总统 617

第三节 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 618

第五章 政府体制 622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 625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 634

一、立法院 634

二、行政院 635

三、司法院 636

四、考试院 638

五、监察院 639

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640

第三节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642

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643

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644

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645

第四节 地方行政制度 648

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 649

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649

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57

第六章 法律制度 659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法规 660

第二节 司法审判机构 665

第三节 诉讼审判制度 668

一、审级制度 668

三、审判制度 670

二、检察制度 670

四、监狱制度 672

第四节 辩护和公证制度 674

一、律师制度 674

二、公证制度 675

第七章 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 677

第一节 监察制度 679

一、监察机构 679

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 681

第二节 考试制度 682

第三节 任用制度 685

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 685

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 687

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 688

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 689

后记 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