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崇温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6666136
  • 页数:6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福利制度、市场经济与国家调节、阶级结构与经济危机等不同侧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得以暂时缓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原因,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最终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 2

二、不承认、不正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不行的 10

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成是资本主义在本质上的根本改变,是有害的 14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社会化举措以及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并不意味着与社会主义的“趋同” 22

(一)所有制趋同论 24

(二)企业治理制度趋同论 29

(三)分配制度趋同论 31

(四)经济运行机制趋同论 34

五、资本主义自行扬弃,并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 37

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性质、作用与限度 41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与当代资本主义 50

一、经济全球化的界定和发展历程 5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56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63

四、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南北贫富差距 69

(一)两种全球化 71

(二)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及其原因 73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掀起 78

五、从经济全球化到反全球化运动 78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对全球化的认识 82

(三)西方共产党人把反全球化当做左翼运动的基础 85

六、世界政治格局发展中多极体制与单极体制的矛盾 88

七、单极霸权与新帝国主义 96

(一)新帝国主义表现之一:借口“人道主义干预”,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97

(二)新帝国主义表现之二:把先发制人的军事进攻合法化,用美式民主重组世界秩序 102

八、单极霸权与单边主义 105

九、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 113

(一)新型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 113

(二)恐怖袭击的性质和恐怖主义的根源 115

(三)美国难以打赢反恐战争的原因 121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同模式 126

一、西方国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讨论 126

二、各种模式不同的形成背景 131

三、各种模式不同的指导理念和价值观念 135

四、不同的模式在企业的性质、目标及其在社会中地位问题上的区别 140

五、不同的模式在市场的社会地位问题上的区别 148

六、不同的模式在储蓄和投资问题上的区别 153

七、不同的模式在对不平等问题看法上的区别 155

八、不同的模式在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问题上的区别 156

九、不同模式的起伏变化:日本制造业在20世纪80—90年代超越美国 157

十、不同模式的起伏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再度超越日本 171

(一)美国模式的自我调整 172

(二)从提高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到泡沫破裂,社会价值观面临崩溃 173

(三)日本模式的缺陷 175

(四)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问题 176

(五)阻碍日本竞争力的陈规陋习 178

(六)日本企业在信息经济中的失算 179

(七)对日本未来的预测 181

十一、不同模式的起伏变化:莱茵模式由盛到衰 182

(一)德国人对德国经济的评估 183

(二)媒体的质疑:《德国模式失败了吗?》 184

(三)沃达丰公司对曼内斯曼公司成功的敌意收购 186

(四)德国经济衰落源于过时的体制 191

十二、不同模式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 194

第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 198

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9

二、资本具有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的趋势 202

三、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04

四、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208

五、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内容 211

六、新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 217

七、悲观派和乐观派围绕科技发展的社会后果展开的辩论 222

八、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围绕科技发展展开的竞争 229

九、科学技术推动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换 233

十、科学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论 240

(一)“后工业社会”论的理论准备 240

(二)“后工业社会”论的主要内容 244

(三)“后工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区别 249

(四)对“后工业社会”论的讨论和评论 251

十一、科学技术革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浪漫主义科技观 257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科技进步的浪漫主义态度 259

(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262

(三)马尔库塞和高兹:对科学技术中立论的否定 263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67

一、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 268

二、交替出现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 274

三、股权分散情况下的有效控股 281

四、雇员持股 287

五、法人股东和机构持股者的崛起 293

六、企业的“利害相关者”模式——“利益共享资本主义” 298

(一)以安然、世通公司为代表的美国企业财务丑闻 309

七、资本主义病变:经营者资本主义力图取代业主资本主义 309

(二)“经营者资本主义”取代“业主资本主义”,大肆敛财和挥霍 318

(三)出现企业财务丑闻的原因分析 321

(四)以萨尔班纳斯—奥克斯利法为核心的医治资本主义病变的美国药方 326

(五)对萨尔班纳斯—奥克斯利法反映种种 332

八、私有制调整的限度 333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雇员参与 344

一、西方国家劳动力管理思想的演变 344

二、德国企业中的雇员参与 347

(一)雇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特殊历史背景 347

(二)从煤钢企业中的对等共决到一般企业中的共同决定 350

(三)德国企业中职工委员会的构成和功能 352

(四)德国企业中雇员参与制度带来的社会稳定效应 355

三、美国企业中的雇员参与 359

(一)经济技术背景 360

(二)美国企业管理的新动向 362

(三)雇员代表参与企业高层管理 366

(四)共同决定的范例:通用汽车公司的萨顿工厂 369

(五)雇员参与企业基层管理 375

(六)雇员参与的经济效益 382

四、英国企业中的雇员参与 385

(一)勃洛克的工业民主调查委员会及其报 386

告 386

(二)英国企业中工人董事制的实验 389

(三)雇员参与的其他形式 395

五、西班牙蒙德拉贡企业集团的社员参与 400

六、雇员参与管理和当代西方国家中的工业民主、经济民主、参与民主 404

第七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制度 412

一、在社会福利制度诞生前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状况 412

二、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414

三、西方福利经济学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论证 418

四、西方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它的基本内容、功能和实质 422

五、西方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中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428

(一)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 428

(二)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 433

(三)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 437

(四)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 439

六、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遭遇的危机 442

(一)经济方面的危机 443

(二)人口和年龄方面的危机 444

(三)由社会福利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所引发的危机 445

(四)社会福利制度与新的历史条件不相适应引发的危机 447

七、西方国家对于社会福利制度危机的因应性对策 448

八、“第三条道路”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和实践 453

第八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国家调节 464

一、20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465

二、罗斯福的“新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践 468

三、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 474

四、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范围、手段措施和内容形式 479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调节 482

六、供应学派与货币主义力图复活经济放任主义 488

七、“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败和对于新的综合经济模式的呼唤 496

八、美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503

九、英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506

十、德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509

十一、日本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517

十二、法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520

第九章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危机 524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524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及其发展变化 530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538

四、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中间阶层” 545

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阶级斗争形势 548

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554

七、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新特征 560

八、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形的原因 569

九、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576

第十章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584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584

(一)以“两个必然”的形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思想,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584

(二)1848—1850年欧洲阶级斗争实践的检验,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 588

本主义“自行扬弃的矛盾”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思想 590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公司的分析,资 590

二、伦理社会主义的冲击 593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曲解 597

四、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20世纪的实现情况 602

五、人的自由选择论的冲击 609

六、人的自由选择论和历史决定论 612

七、工人阶级被融合和同化论的冲击 618

八、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革命性问题 630

九、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积累和加深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637

十、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要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长过程 647

参考书目 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