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振钧,周东兴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83412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生态学实验基础方法:1、生态学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2、昆虫、蚯蚓、螨饲养与生态学特性观察;3、野外动物调查与分析(个体);4、取样技术。个体生态学研究方法:5、温湿度对生物生存的作用研究方法;6、土壤动物调查与研究方法;7、水生生物调查与研究方法8、微宇宙生态系统设计与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9、种群数量估计;10、种群的空间格局测定;11.生命表的组建与应用;12.种内竞争-密度效应的测定;13.种间竞争(一)-捕食者对被捕食者密度变化的功能反应;14.种间竞争(二)-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系统数量动态测定(Lotka-Voltera模型);群落生态学部分:15.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调查;17.植物群落分析;18.植物群落分类;19.植物群落排序;20.植被结构分析与制图;21.动物群落群落分类;22.动物群落种间联结分析;23.动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定点观测与研究:24.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调查方法;25.生态系统内种群间的信息与化学分析;26.生态实验站环境因素测定;27.植物群落生物量与第一生产力测定;28.动物种群、群落的生物量、生产力与动物代谢能的测定;29.微生

第一章 生态学研究概述 1

第一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3

一、层次观 3

二、整体论 4

三、系统学说 4

四、协同进化 4

第二节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与热点 4

一、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特点与内容 4

二、现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5

第三节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2

一、原地观测 12

二、受控实验 13

三、生态学研究的综合方法 13

思考题 15

第二章 生态取样技术 16

第一节 样地制图 16

一、陆地生境制图 17

二、水塘与河流制图 19

第二节 简单随机取样 21

一、取样误差 21

二、样本平均数的置信区间 22

三、理论取样数的确定 22

四、样本抽取方法 24

第三节 分层取样 26

一、分层取样的样本平均数与样本方差 27

二、分层取样理论取样数的确定 27

第四节 标记重捕技术 30

一、标记技术 30

二、Lincoln指数法 33

三、Jolly-Seber随机法 34

第五节 种群相对数量的估计 37

一、估计方法 37

二、影响相对数量估计的因素 40

第六节 去除取样法 41

一、回归分析法 41

二、三点法 42

三、极大似然法 42

第七节 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方法 44

一、样方法与种-面积曲线 44

二、样条法 46

三、点样法 47

四、无样地法 47

第八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48

一、连续变量 48

二、离散变量 51

三、生态学特有变量 52

四、通用方法与经验方法 53

思考题 53

第三章 种群结构与过程研究 55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55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 55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58

三、种群的遗传特征 61

四、邻接效应 62

第二节 生命表技术 62

一、特定时间生命表 62

二、特定年龄生命表 67

三、生命表组建方法 67

第三节 数学生态模型 67

一、生态学模型的概念 68

二、建立生态模型的一般步骤 69

三、生态模型的一般成分 70

四、生态模型的类型 71

五、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 72

第四节 种群与种间关系模型 73

一、单种群模型 73

二、双种群模型 77

三、k-种群作用模型(k≥3) 81

四、矩阵模型 84

五、随机模型 88

六、生态位的测度方法 93

第五节 种群数量估计 96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96

二、种群的空间动态 99

三、种群数量调节 100

四、种群数量估计 101

思考题 102

第四章 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103

第一节 群落结构分析 103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103

二、地球上群落的主要类型 104

三、群落结构分析 108

四、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13

五、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114

第二节 群落动态分析 120

一、生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120

二、生物群落的年变化 120

三、经验模型 122

四、群落的演替 124

五、群落的演替模型 130

第三节 群落分类与排序 132

一、群落分类 132

二、群落的排序 136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研究 138

一、多样性的定义 139

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0

三、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43

四、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143

思考题 144

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 145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145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45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46

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47

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49

五、生态循环 150

六、生态系统稳定性 151

第二节 生态系统模型 152

一、模型的组成 152

二、建模过程 154

三、模型验证 159

四、灵敏度分析 160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61

一、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 161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161

三、能量流动遵循的基本热力学定律 162

四、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64

五、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 166

六、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方向调整 173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75

一、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176

二、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178

三、水循环 180

四、碳循环 184

五、氮循环 188

六、磷循环 192

七、钾循环 194

八、硫循环 196

九、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 198

第五节 生态系统分析 203

一、分室模型:方法和实例 203

二、湖泊富营养化模型 206

第六节 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测定 212

一、初级生产中的能流分析 212

二、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 221

思考题 226

第六章 景观研究方法 227

第一节 景观要素分析 227

一、斑块 227

二、廊道 229

三、基质 230

四、景观异质性 230

五、景观空间格局 230

六、网络 231

第二节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方法 232

一、景观生态分类 232

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34

三、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235

第三节 景观研究方法 236

一、3S技术 236

二、景观模型 238

第四节 地统计学方法在景观研究的应用 239

思考题 245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246

第一节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传统方法 246

一、样本的采集、富集培养和微生物纯培养与分离 246

二、最大或然值法 246

三、活菌计数法 247

第二节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247

一、核酸探针杂交技术 247

二、PCR特异性扩增技术 248

三、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 249

四、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251

第三节 微生物生态模型 252

一、实验模型 252

二、数学模型 255

三、竞争方程式 257

四、共生方程式 257

五、捕食方程式 258

六、生物群落的数学模型 259

七、组建数学模型的常用方法 260

思考题 260

第八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61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监测 261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261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项目 262

第二节 生态环境现状估计与评价 262

一、物种评价 263

二、群落评价 263

三、栖息地评价 263

四、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 263

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其界定 264

第三节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64

思考题 267

参考文献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