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和发掘经过 1
图一 北洞山楚王墓地理位置图(据1986年徐州市地图) 2
图二 北洞山楚王墓位置图 3
第二章 墓葬形制 6
第一节 墓葬的结构 6
一、墓道和双阙 6
(一)墓道前段和双阙 6
图三 北洞山楚王墓平面图 7
图四 北洞山楚王墓透视图 8
(二)墓道中段及门道、小龛 9
图五 墓道西阙遗迹图 9
图七 墓道内东3龛(EK3)平、立、剖面图 10
图六 墓道双阙内的门道遗迹平、剖面图 10
(三)墓道后段及东西耳室 11
图九 墓道内西壁小龛(WK1~WK3)封门图 11
图八 墓道内西2龛(WK2)平、立、剖面图 11
图一○ 墓道后段及主体墓室前甬道内的塞石封填情况图 12
(一)墓门 13
二、主体墓室 13
图一一 主体墓室西耳室平、剖面图 13
图一二 主体墓室大门立面、仰视图 14
(三)东、西侧室 14
(二)前甬道 14
图一三 主体墓室西侧室平、剖面图 15
图一四 主体墓室东侧室安门设施图 15
(五)后甬道 16
(六)后室 16
(四)前室 16
图一五 主体墓室前室平、剖面图 17
图一六 主体墓室后甬道及后室平、剖面图 18
(八)厕间 19
(七)廊 19
图一七 主体墓室廊及厕间平、剖面图 19
图一八 附属墓室南北纵剖面图 20
(一)甬道 20
三、附属墓室 20
图一九 附属墓室甬道平、剖面图 21
图二○ 附属墓室大门结构图 22
(二)第一进(1室与2室) 22
图二一 附属墓室大门砖砌遗迹图 22
(三)第二进(3室、4室与5室) 23
图二二 附1、2室之间石板隔墙结构图 23
图二三 附3、4、5室结构及3室东壁立面图 24
图二四 附1、2室南壁和3、5室北壁立面图 25
(四)第三进与第四进(6室至11室) 26
图二五 附7室内水井结构图 27
图二六 附8~11室平、纵剖面图和附9、10室东壁立面图 28
图二七 附9室灶基平、剖面图 29
第二节 建筑方法和装饰、文字 29
一、挖(凿)建直壁平面的墓道并凿龛建阙 29
(一)开凿洞室 30
(一)墓道的挖建 30
(二)双阙的修建 30
(三)凿建小龛 30
二、主体墓室“凿山为藏” 30
(三)粉刷四壁,髹漆涂朱 30
(二)壁面和室顶镶贴石板 30
(一)挖凿圹室 31
(二)用石材砌建墓室 31
图二八 主体墓室前室顶部用小石板修补情况图 31
三、石材营建附属墓室 31
图二九 附属墓室人字顶条石榫卯图 32
(一)封门墙、塞石、夯土 32
四、严密的封门手段 32
(三)建筑施工线 32
图三○ 附属墓室石材隔墙上的施工线示意图 33
(二)门、封门器、槛 33
五、其他 34
(一)安门槽、门轴窝、门扉槽 34
图三一 封门器封门示意图 34
图三二 附7室水井井台、地栿制作工序示意图 35
(二)蹲坑 35
(三)灶、井 35
六、建筑构件上的文字 35
图三三 主体墓室墓(甬)道塞石端面朱书文字摹本 36
图三四 主体墓室墓(甬)道塞石端面朱书文字摹本 37
图三五 主体墓室墓(甬)道塞石端面朱书文字摹本 38
(一)墓门上的梯形门楣石 39
图三六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文字摹本 39
七、建造方法中所体现的力学原理 39
(二)耳室内设中柱 40
(三)附属墓室的砌建 40
图三七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力的分解示意图 41
图三八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受力示意图 41
第三节 小结 42
一、墓葬建筑形制 42
二、墓葬结构与建造技术 43
图三九 附属墓室原生石壁与叠砌石墙结合示意图 44
(一)整体布局与空间的处理 45
三、墓葬在建筑史上的价值 45
(四)建筑技术水平 46
(三)色彩的处理 46
(二)石材的充分运用 46
(三)板瓦 47
(二)筒瓦 47
(一)瓦当 47
一、陶建筑材料 47
第一节 陶器 47
第三章 出土遗物 47
图四○ 陶瓦当和砖拓本 48
(四)砖 48
(五)空心砖 48
图四一 陶筒瓦和板瓦 49
图四二 陶空心砖 50
(六)土坯 50
(一)瓮 51
二、陶实用器 51
图四三 陶瓮 52
(二)甑 52
图四四 陶瓮文字拓本 53
图四五 陶瓮文字拓本 54
图四六 陶甑、釜和缸 55
(三)釜 55
(四)缸 55
(五)盆 56
(六)钵 56
(七)奁 56
图四七 陶盆、钵和奁 56
(八)带鋬器盖 56
三、陶明器 57
图四八 陶器盖 57
图四九 陶虎头、器座、板和磬 58
(一)虎头 58
(二)器座 59
(一一)竽 59
(一○)排箫 59
(九)圆形饰 59
(八)拍 59
(三)板 59
(四)磬 59
(五)圆形器 59
(七)金饼 59
(六)封泥 59
图五○ 陶封泥、金饼、拍、陶片和圆形饰 60
图五一 陶排箫和竽 61
(一二)陶片 61
(一三)陶残件 61
第二节 陶俑 61
一、墓室内陶俑 62
(一)出土概况 62
(二)形制 62
1.侍立俑 62
(1)男侍立俑 62
图五二 Ⅰ式陶男侍立俑2223 63
图五三 Ⅱ式陶男侍立俑2258 64
(2)女侍立俑 65
图五四 Ⅲ式陶男侍立俑2284 65
图五五 陶男侍立俑 66
(1)男跽坐俑 67
2.跽坐俑 67
图五六 Ⅰ式陶女侍立俑2501 67
(2)女跽坐俑 68
图五七 陶女侍立俑 68
图五八 陶女跽坐俑 69
图五九 陶女跽坐俑 70
(1)乐俑 71
3.乐舞俑 71
(2)舞俑 71
图六○ 陶乐俑和瑟 72
图六一 陶乐俑 73
(一)出土概况 74
图六二 Ⅰ式陶舞俑2514 74
二、龛内彩绘仪卫陶俑 74
图六三 Ⅱ式残陶舞俑和刻文拓本 75
图六四 东1龛(EK1)彩绘陶俑分布图 76
图六五 东2龛(EK2)彩绘陶俑分布图 76
(二)形制 77
1.拱手俑 77
图六七 东4龛(EK4)彩绘陶俑分布图 78
图六六 东3龛(EK3)彩绘陶俑分布图 78
图六八 西1龛(WK1)彩绘陶俑分布图 79
图六九 西2龛(WK2)彩绘陶俑分布图 79
图七○ 西3龛(WK3)彩绘陶俑分布图 80
(2)戴冠拱手俑 81
(1)戴帽拱手俑 81
图七一 彩绘戴帽拱手俑EK1∶30 82
图七二 彩绘戴冠拱手俑EK1∶23 82
2.执兵俑 83
(1)戴帽执兵俑 83
(2)戴冠执兵俑 84
图七四 彩绘戴帽执兵俑WK1∶21 85
图七三 彩绘戴帽执兵俑EK3∶21 85
图七六 彩绘戴冠执兵俑EK4∶20 88
图七五 彩绘戴冠执兵俑EK4∶8 88
(1)双襟长袍背箭箙俑 89
3.背箭箙俑 89
(2)曲裾深衣背箭箙俑 90
图七七 彩绘双襟长袍背箭箙俑WK2∶1 91
图七八 彩绘双襟长袍背箭箙俑WK2∶24 91
图七九 彩绘曲裾深衣背箭箙俑EK2∶6 93
图八○ 彩绘曲裾深衣背箭箙俑WK2∶9 93
图八一 彩绘曲裾深衣背箭箙俑WK2∶17 94
图八二 彩绘陶大箭箙流云纹样 95
图八三 大箭箙穿贝纹、垂幛纹和小箭箙流云纹、几何纹纹样 96
三、陶俑的身份 97
(一)墓室内陶俑的身份 97
(二)小龛内彩绘陶俑的身份 98
1.各龛内彩绘陶俑的分布特点 98
2.服饰的特点 99
3.小龛内彩绘陶俑的身份 99
(二)鼎盖 100
(四)鎏金璧形饰 100
(三)编钟 100
(三)小结 100
第三节 铜器、铜印章、铁器、铅器和锡器 100
一、铜器 100
(一)鐎壶 100
图八四 铜鐎壶、鼎盖钮铭文摹本、拓本和编钟 101
图八五 鎏金铜璧形饰 102
(五)封门器 102
图八六 铜封门器 103
(六)带钩 103
图八七 铜带钩 104
(九)案栏饰 105
(一○)器足 105
(八)铺首 105
(七)镜 105
图八八 铜铺首纹样 106
图八九 铜铺首铭文摹本和拓本 107
(二一)圆形盖饰 108
(二三)泡钉 108
(二四)长钉 108
(一一)龟形器座 108
(一二)耳杯扣 108
(一三)卮鋬 108
(一四)方形饰 108
(一五)杯形器 108
(一六)鋬形器 108
(一七)镦形器 108
(一八)环 108
(一九)箍 108
(二○)长方形构件 108
(二二)铆钉 108
图九○ 鎏金铜案栏饰、器足、龟形器座、耳杯扣和铜卮鋬 109
图九一 铜方形饰、杯形器、鋬形器、镦形器、长方形构件和圆形盖饰 110
(二五)小钉 110
(二六)插销 110
(二七)虎首柄 110
(二八)柱形柄 110
(二九)弩机 110
(三○)镞 111
图九二 铜铆钉、泡钉、长钉、插销、虎首柄和柱形柄 111
图九三 铜弩机 112
图九四 铜箭镞和镦 113
(三一)镦 114
二、铜印 114
1.方形印 114
图九五 铜印形制 114
图九六 铜印印文拓本 115
(一)锤 116
三、铁器 116
2.长方印 116
(八)U形器 117
(七)釜 117
(九)匕 117
(五)斧 117
(一○)刀 117
(三)鋬 117
(二)凿 117
(一一)环 117
(六)方暖炉 117
(四)镢 117
图九七 铁锤、凿、錾、镢和斧 118
图九八 铁U形器、匕、刀、钉、铁条和楔 119
(一二)钉 119
(一四)楔 120
图九九 铁戟、剑和甲片 120
(一六)剑 120
(一五)戟 120
(一三)铁条 120
图一○○ 锡带钩、方形饰和铅构件 121
(一)带钩 121
四、铅、锡器 121
(一七)甲片 121
一、金、银器 122
(一)金带钩 122
(二)金扣舌 122
图一○一 金带钩、扣舌和银刀环首 122
第四节 金、银、玉、水晶、玻璃、石器,漆木器和其他 122
(三)构件 122
(二)方形饰 122
(一)玉璧 123
二、玉、水晶、玻璃和石器 123
(五)银刀环首 123
(四)金箔 123
(三)金泡 123
(六)玉韎 124
(四)玉熊 124
(三)玉环 124
(二)玉瑗 124
(五)玉佩 124
(七)玉珑 124
(八)玉印 124
(九)玉剑首 124
图一○二 玉璧、瑗、环、熊和韎 125
图一○三 玉佩6093 126
(一○)玉剑格 126
(一一)玉剑璲 126
(一二)玉剑珌 126
图一○四 玉印、剑首、剑格、剑璲、剑珌、指甲形片和月形片 127
(一三)指甲形玉片 128
(一五)玉衣片 128
(一四)月形玉片 128
图一○五 玉衣片 129
图一○六 玉衣片编联方式复原示意图 131
(一六)水晶制品 131
(一七)蜻蜓眼饰纹玻璃片 131
图一○七 水晶制品和蜻蜓眼饰纹蓝玻璃片 132
(一八)玻璃兽 132
(一九)玻璃杯 132
图一○八 玻璃兽、杯和石磬 134
(二○)石磬 135
(三)漆耳杯 136
三、漆木器 136
(一)漆盘 136
(二)漆器 136
(五)椭圆形带卯木构件 136
(四)木板 136
(六)方形带卯木构件 136
(七)木条 136
(八)木炭 136
图一○九 附2室漆器出土位置图 137
图一一○ 漆盘纹样7001 138
图一一一 漆盘纹样7003 139
图一一二 漆盘纹样7006 140
图一一三 漆器纹样 141
图一一四 椭圆形带卯木构件、方形带卯木构件、木炭、海贝和蚌壳 142
四、其他 142
(一)海贝 142
(二)蚌壳 142
(三)粟 142
(四)葡萄 142
第五节 钱币 143
一、钱范 143
二、钱币 143
(一)“两?”钱 143
图一一五 钱范8001 144
(二)“明月”钱 144
图一一六 两?、明月和半两拓本 145
(三)半两钱 146
图一一七 半两拓本 147
图一一八 半两拓本 149
图一一九 半两拓本 150
图一二○ 半两拓本 152
图一二一 半两拓本 154
图一二二 半两拓本 155
图一二三 半两拓本 157
图一二四 半两拓本 158
图一二五 半两拓本 159
三、半两钱的沿革及分期 160
图一二六 半两拓本 161
图一二七 半两拓本 162
四、出土钱币(范)的分析和断代 168
第四章 结语 173
第一节 墓葬的年代 174
第二节 墓主人的身份 176
图一二八 西汉楚国示意图 178
第三节 墓葬建筑及其葬制特点 180
附表 186
附表一 墓葬各室(龛)尺寸登记表 186
附表二 附属墓室顶部条石朱书文字登记表 187
附表三 出土遗物登记表 188
附录 189
附录一 北洞山西汉古陶的穆斯堡尔研究 189
附录二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铁器的鉴定 194
附录三 徐州古代玻璃的新发现 204
附录四 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钱币等器物的分析 208
后记 215
英文提要 216
日文提要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