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前诗歌体式和文本研究的思考&葛晓音 1
唐代国子学官社会角色变迁及其与文学之关系&吴夏平 5
开辟与安顿——唐代文人南方经验中的宗教经验与国族论述&[中国台湾]张蜀蕙 35
魏晋隋唐文士佛学修养论略&俞晓红 60
唐代任侠风气与文人的人格理想&汪聚应 79
论唐代组诗的文体学意义&李正春 91
唐代五古长篇对赋体的吸收&余恕诚 102
唐诗之“反七律体”说略&薛天纬 111
唐代僧人诗格的诗学意义&[中国台湾]萧丽华 128
唐代挽歌诗简论&陈光锐 144
从唐人咏马画马看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兰翠 156
唐代诗人咏《白头吟》&[韩国]金银雅 171
唐诗称引屈原的定量分析&谢模楷 182
唐人诗歌传播意识中的阻碍因素&吴淑玲 193
韩柳以下唐代记体文演变之考察(提要稿)&[中国台湾]何寄澎 206
唐初名士多归东宫或诸王府之历史现象面面观&任海天 213
许敬宗诗文系年考&陈冠明 222
论王勃的诗序&吴振华 238
骆宾王从军西域考辨&杜晓勤 260
“胡气”与盛唐诗&高建新 273
盛唐地方官吏中的诗人——诗人身份与盛唐诗坛关系研究之二&丁放 袁行霈 283
《史通》叙事观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董乃斌 296
《薛元超墓志》与初唐宫廷文学述论&胡可先 309
论佛禅思想对张说文学观与诗歌创作的影响&张海沙 328
张说诗集明代版本传承考&朱玉麒 343
神龙开元年间苏颋张说交游考论&林大志 366
缘何没有“王湾体”&王志清 376
从“唐诗典律史”的诠释视阈看孟浩然诗在唐代诗学上的意义——现今唐诗史撰写、研究之方法论的省思&[中国台湾]侯雅文 392
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论王维辋川山水诗的艺术美&张清华 413
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王辉斌 432
王昌龄的“身境”论——《诗格》析义&[中国台湾]蔡瑜 445
李杜与唐代南北文化交流&葛景春 470
李白自述待诏翰林相关事由辨析&戴伟华 487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新探&阮堂明 499
杜甫在唐代诗学论争中的意义与效应&[中国台湾]廖美玉 509
繇唐迄清“贬杜论”之流变——从“诗圣”、“诗史”的角度&袁茹 538
穿透夜幕的诗思——论杜诗中的暮夜主题&莫砺锋 551
盛唐歌舞大曲的繁荣与杜甫“行”诗之构成&杨晓霭 567
杜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始末&王勋成 580
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探微&[日本]佐藤浩一 584
“天阙”应为“天窥”之误&韩成武 589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李杜著录研究&倪培翔 597
李颀咏乐诗之价值&隋秀玲 620
论岑参诗歌创造奇象奇境的艺术&陶文鹏 陆平 630
中晚唐文士隐居江南之风及其影响&景遐东 651
论中晚唐文馆与文学&李德辉 661
皎然《诗议》考&卢盛江 671
韩愈对儒家忠孝观的继承和改变&[中国香港]郑滋斌 692
叙述者与作者的离合:韩愈传叙文的叙事学分析&李翰 711
韩愈贬潮心迹考论——从比较昌黎《论佛骨表》与傅奕《请除释教书》展开&沈文凡 张德恒 722
金末文人对韩门文学的接受——以李纯甫、赵秉文为中心&[日本]高桥幸吉 739
礼与法的冲突与平衡——柳宗元《驳复仇议》与唐代复仇传奇的法理意识&查屏球 761
理性与逻辑:柳宗元的思维特征——以《驳复仇议》为中心的考察&李芳民 781
柳宗元在永州的私人交往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翟满桂 797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气韵之“清”美&管仁福 809
论《毛诗》与白居易诗歌观念的经学化&谢建忠 817
“白俗”论之两宋流变及其思想文化原因&尚永亮 832
白居易的江州体验与庐山草堂的空间建构&[中国台湾]曹淑娟 848
自居易事迹系年三则考辨&[韩国]金卿东 871
讽谕说“批判化”、爱情说“纯情化”与《长恨歌》主题整合的新尝试&张中宇 882
关于元稹《乐府古题序》的几个问题&吴相洲 896
诗到元和体变新——元稹次韵律诗刍议&郭自虎 904
关于张籍《节妇吟》的本事及异文等问题探讨&刘明华 921
张籍诗重出甄补&徐礼节 936
论姚合的诗歌及其诗集的版本源流&吴河清 史广超 942
清代蒙古诗人博明与其《义山诗话》&米彦青 960
论唐传奇的文化精神——兼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独立的文化内涵&吴怀东 余恕诚 968
认知诗学视野中的文学传统及其演变:以唐传奇为中心的考察&[新西兰]赵晓寰 987
唐人小说“诗笔”义项索辨&崔际银 997
试论《莺莺传》的主题——兼论与“情赋”的关系&[日本]下定雅弘 1007
从痴情女子负心汉到才子佳人大团圆——《莺莺传》与《霍小玉传》及改编戏曲之对读&李小荣 1018
从许棌和李雨燮诗作看现代韩国汉诗的现状&[韩国]金世焕 1031
朝鲜后期“唐诗诗意图”表现出来的朝鲜风——南宗文人画的实践与变容&[韩国]琴知雅 1041
新见唐佚诗零辑&汤华泉 1062
新见唐代墓志中隋唐人经籍辑考&韩震军 1072
编后记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