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模糊思维的家园 1
散节拍探究 2
听是无序却有序 6
非规范之声 11
强调过程的声音 14
“情景”复调与立体“线”络 17
妙在“模糊” 20
第二章 彼岸不胜高寒 24
古气象学如是说 25
依然玄阔 28
第三章 犹抱琵琶半遮面 35
与“直畅”竞高低 36
曲径通幽处——含蓄美类型 38
1.遮蔽型 38
2.笑谈忧患型 41
3.编织意境型 42
藏魂之道 44
散节拍的“空白” 49
如是土壤 52
1.趋同心理 53
2.文人的敏感与无奈 54
3.女人的底层心绪 56
脉似根同——融通效应 59
第四章 音律“造人”的秘密 63
修身养性 65
高台教化 71
乐的凝聚力 74
沧桑启示 79
第五章 锁定传统的行为方式 86
难以判定“作曲家”——创作方式 88
1.创作者与表演者体系 88
2.程式框架 90
3.拼盘——集曲、曲牌联缀 96
4.祖先的光环 99
尽在不言中——传承方式 100
1.旧瓶装新酒——开放的记谱方式 100
2.口传心授 102
多方位开拓的表现——综合方式 105
观与演——观演方式 107
1.民歌 108
2.民间歌舞 109
3.说唱 111
4.器乐 114
5.戏曲 115
第六章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118
“骆玉笙现象” 119
声乐情结 120
音色宝库 122
方言的神韵 123
特色“玩意儿” 125
会说才会唱 128
多元化的梦 132
第七章 乡土生存信息 135
野性潜流 136
鲜活性格 138
乐感文化之一脉 141
功利精神 145
第八章 对峙、合流与依存 151
三哲思与音乐文化 153
1.“心”之调理——儒家音乐思想探微 153
2.“无”径通达——道学音乐思想探微 156
3.外来的和尚念新经——道禅一体 158
与中原文化对峙 160
古往交合 166
第九章 形式韵致 169
形繁味多 171
1.东西通美 171
2.楼上楼 175
3.经典之美 177
动态形式感 184
1.微动涟漪——韵味 184
2.浪谷波峰——对比动态形式感 190
①南风北味 刚柔相济 191
②散节拍的横纵对比 193
③皮黄腔的对立统一 194
④其他对比形式 195
第十章 地缘百态与族缘千姿 197
割据的风格 198
歌舞群落 216
第十一章 大锅里舀出的一瓢 226
第十二章 归化还是驾御 235
顶礼膜拜的代价 236
保存与吸纳 240
1.“木乃伊”式保存 240
2.“移步不换形”式改革 241
3.“蜡染式”转型 242
附录 250
吟唱调在民歌分类中的归属 250
《圪梁梁》的源起与论证 259
百代流芳——梅兰芳百周年纪念 266
戏曲音乐改革与戏曲音乐程式化现象 270
李真贵和他的“中国打击乐音乐会”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