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4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编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62004145
  • 页数:175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3

第一篇 劳动改造罪犯工作 3

第一章 劳改工作 3

第一节 劳改工作的基本原理 3

一、劳改工作的基本原理 3

二、毛泽东思想中劳动改造罪犯思想 9

第二节 劳改工作方针 18

一、劳改工作方针的产生与发展 18

二、劳改工作方针的科学性 21

三、改造与生产的关系 24

第三节 劳改工作政策 30

一、劳改工作政策的内容及其科学性 30

二、正确理解和执行劳改工作政策 36

第四节 劳改工作的矛盾体系与基本矛盾 38

一、劳改工作的矛盾体系 38

二、劳改工作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44

第五节 劳改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8

第六节 新时期的劳改工作 74

一、新时期劳改工作的特点和任务 74

二、新时期罪犯的特点与劳改工作的改革 80

三、劳改工作的科学化 97

四、观念变革与开创劳改工作的新局面 100

第七节 劳改工作的若干改革措施 109

一、改造、生产双承包责任制 109

二、思想改造、劳动改造双百分考核制 129

三、创办特殊学校 142

四、改造工作向前、向外、向后延伸 166

第二章 劳改机关与劳改干警 176

第一节 劳改机关 176

一、劳改机关的性质和任务 176

二、劳改机关职能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公、检、法机关的关系 193

三、劳改机关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215

四、监狱、劳改队 230

第二节 劳改干警 241

一、劳改干警的法律地位 241

二、劳改干警的形象 243

三、劳改干警的素质 247

四、劳改干警群体结构的优化组合 266

五、劳改干警管理制度的改革 269

第一节 罪犯的权利与义务 273

第三章 罪犯 273

第二节 罪犯心理 288

一、罪犯心理概述 288

二、教育改造的心理学运用 304

三、罪犯思想转化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316

四、罪犯服刑过程的心理变化 327

五、罪犯类型及其心理 336

六、执罚、教育改造活动中的罪犯心理 352

七、改造工作中罪犯的逆反心理 364

八、自杀心理的抑制与预防 376

九、社会家庭与罪犯心理 381

第三节 对罪犯的人道主义 384

第四节 尊重罪犯的知识和技术 391

一、改造质量标准 394

第四章 罪犯改造 394

第一节 罪犯改造概述 394

二、影响改造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409

三、惩罚与改造 433

第二节 劳动改造 447

一、劳动改造的理论依据 447

二、劳动改造的特点和作用 452

三、劳动改造的功能及其与教育改造的关系 456

四、脑力劳动与改造罪犯 460

第三节 教育改造的基本原理 462

一、教育改造工作是一门艺术 462

二、教育改造的概念及特征 465

三、教育改造的理论依据及实施原则 466

四、教育改造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468

五、教育改造的结构、功能及层次 471

六、教育改造的目标及价值观 475

七、教育改造方向的指标体系 477

第四节 教育改造的内容 479

一、政治思想教育 479

二、道德教育 482

三、文化技术教育 490

四、法制教育 492

五、美育 494

六、认罪服法教育 495

第五节 教育改造的形式 503

一、运用社会力量进行教育 503

二、分段分层教育 509

三、个别教育 511

四、感化教育 526

五、强化教育 535

六、家庭教育 537

七、指导犯人自我教育 539

八、运用“可接受范围”理论进行教育 545

九、立体教育 546

十、掌握教育改造的最佳时机 547

十一、创设良好的改造环境 551

十二、信息与教育改造 558

第一节 依法严格文明管理 564

一、依法管理 564

第五章 罪犯管理与刑罚执行 564

二、严格管理 572

三、文明科学管理 577

四、对罪犯的考核 593

五、对罪犯的奖惩 599

六、严禁体罚虐待罪犯 610

第二节 现代科学与狱政管理 613

一、系统论与狱政管理 613

二、信息工作与狱政管理 618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移植运用 625

四、目标管理在狱政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627

第三节 分类制度和累进制度 630

一、分管分押分教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意义 630

二、分管分押分教的实施 643

三、累进制度 654

一、罪犯监所内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661

第四节 罪犯监所内重新犯罪及其防范 661

二、犯罪团伙及其防治 663

三、牢头狱霸及其防治 669

四、凶杀案件及其防范 674

五、对罪犯监所内重新犯罪的惩处应当立法 677

六、狱内侦查 679

第五节 罪犯脱逃与追捕 687

一、罪犯脱逃的原因 687

二、罪犯脱逃前的行为特征 692

三、罪犯脱逃的预防 694

四、逃犯的追捕 702

一、对罪犯申诉的处理 706

第六节 刑罚执行中的诉讼问题 706

二、对罪犯减刑的处理 718

三、对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的处理 727

第六章 几种特殊类型罪犯的教育改造和管理 731

第一节 累、惯犯 731

一、累、惯犯形成的原因 731

二、累、惯犯在改造中的特点 733

三、改造累、惯犯的对策 737

第二节 反改造尖子、顽固犯 742

一、反改造尖子的概念、特征及形成原因 742

二、改造反改造尖子的对策 746

三、顽固犯及其改造 752

一、短刑犯的概念 755

第三节 短刑犯 755

二、短刑犯的特点 756

三、改造短刑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9

第四节 女犯 772

一、女犯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改造 772

二、女犯的心理特征 776

三、不同类型女犯的教育改造 781

四、狱内团伙及对策 791

五、重视刑释女犯所面邻的问题 794

第五节 其他 796

一、少数民族罪犯 796

二、原为国家干部的罪犯 801

三、知识分子罪犯 801

四、低能犯 804

五、上诉期死刑犯 805

六、“正义”型罪犯 806

第七章 青少年罪犯的教育改造和管理 809

第一节 青少年罪犯的教育和改造 809

一、青少年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概述 809

二、青少年教育改造工作的艺术 815

三、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罪犯教育改造中的地位 823

四、社会帮教和宽容对刑释少年的特殊效用 827

第二节 分类管理在少管工作中的运用 829

第三节 青少年罪犯反改造活动的措施和防范 830

一、青少年罪犯反改造活动的特点及其教育改造 830

二、青少年罪犯逃跑规律及其预防 832

三、青少年罪犯不良群体的形成及其教育 835

一、青少年罪犯的改造心理 838

第四节 青少年罪犯的心理 838

二、流氓(性)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及改造 840

三、青少年罪犯畸型需要结构的矫正 849

第五节 青少年罪犯重新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对策 854

第八章 劳改生产 865

第一节 劳改生产的特点 865

第二节 劳改经济体制改革 880

第三节 加强劳改生产经营管理的若干问题 883

第九章 重新犯罪及其预防 891

第一节 重新犯罪的标准的探讨 891

第二节 重新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892

第三节 重新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897

一、重新犯罪预防概述 905

第四节 重新犯罪的预防 905

二、出监教育 917

三、出监后的安置 919

四、社会帮教 926

第十章 劳改立法 939

第一节 劳改立法概述 939

一、我国劳改立法的历史回顾 939

二、制定一部完备的劳改法典的依据 942

三、我国劳改法应具有中国特色 943

第二节 我国劳改法的名称 946

第三节 劳改法的法律地位 950

一、劳改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950

二、劳改法在刑事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962

第四节 劳改立法的基本内容 967

第十一章 劳改法学 979

第一节 劳改法学概述 979

一、我国劳改法学的创立和发展 979

二、建立劳改法学的必要性 982

三、劳改法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982

四、劳改法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989

五、劳改法学的名称及体系 991

六、劳改法学的地位 996

七、劳改科研中的几个关系 998

第二节 劳改法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1002

一、在押犯的矛盾性质 1002

二、“劳改构成”理论 1006

三、劳改法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012

第三节 教育改造学 1022

第四节 劳改政治工作学 1027

第五节 狱内侦查学 1028

第二篇 劳动教养工作 1033

第一章 概述 1033

第一节 劳动教养的性质和作用 1033

第二节 劳动教养工作需要解决好的若干问题 1048

第三节 劳动教养学 1054

第二章 教育改造工作 1058

第一节 劳动教养场所办特殊学校 1058

第二节 教育改造工作的艺术 1065

第三节 劳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对策 1083

第一节 严格、文明、科学管理 1091

第三章 管理工作 1091

第二节 所内反改造活动的特点及其对策 1102

第三篇 公证工作 1121

第一章 公证的一般理论 1121

第一节 公证的性质和特征 1121

一、公证的性质 1121

二、公证的特征 1124

三、公证与鉴证、保证 1126

第二节 公证的职能和作用 1130

一、公证的任务 1130

二、公证的职能与功能 1132

三、公证的作用 1137

一、公证的对象 1145

第三节 公证的对象和业务范围 1145

二、公证的业务范围 1146

三、公证工作的重点 1149

第四节 公证的职权与责任 1152

一、公证的职权范围 1152

二、公证调解 1160

三、公证仲裁 1166

四、公证的责任 1168

第五节 公证的组织、原则、效力 1170

一、公证的组织 1170

二、公证的原则 1171

三、公证的效力 1184

四、公证的撤销 1199

第六节 公证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1201

一、公证体制改革 1208

第七节 公证体制改革与公证立法 1208

二、公证立法 1218

第二章 公证业务 1224

第一节 经济法律关系公证 1224

一、经济合同公证概述 1224

二、横向经济联合合同公证 1233

三、租赁承包合同公证 1237

四、招标投标合同公证 1245

五、劳动合同公证 1246

六、涉外经济合同公证 1250

七、其他经济合同公证 1254

一、遗嘱公证 1257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公证 1257

二、继承公证 1268

三、收养公证 1272

四、债权文书公证 1277

五、贷款抵押担保公证 1281

六、其他民事法律关系公证 1286

第四篇 律币工作 1295

第一章 概述 1295

第一节 律师的性质和作用 1295

一、律师的性质 1295

二、律师的作用 1296

第二节 律师的权利 1299

一、律师的权利 1299

二、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 1301

第三节 律师的职业道德 1302

第四节 律师的业务素质 1305

第五节 律师法学 1306

第二章 律师组织制度 1309

第一节 律师管理机构和律师机构 1309

一、律师管理机构的职能 1309

二、律师机构的性质、设置和工作原则 1311

三、律师管理机构与律师机构的关系 1313

第二节 律师资格的取得和律师业务垄断 1317

一、律师资格取得的条件 1317

二、关于律师以外的人员从事律师业务问题 1318

二、兼职律师的管理 1321

第三节 兼职律师与特邀律师 1321

一、兼职律师的条件和分类 1321

三、特邀律师的意义和条件 1323

四、特邀律师的管理 1324

五、兼职律师和特邀律师在整个律师队伍中的地位 1324

第四节 律师事务所的经费管理和工作管理 1326

一、律师事务所的经费管理 1326

二、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管理 1327

第五节 发展律师队伍、提高律师素质 1329

一、发展律师队伍 1329

二、提高律师的素质 1331

第一节 律师业务概述 1334

一、律师的业务范围 1334

第三章 律师业务 1334

二、律师业务协作 1337

三、律师业务质量标准 1342

四、律师责任赔偿和律师职业责任保险 1349

五、律师业务的专业化分工 1354

第二节 刑事辩护 1356

一、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权利和作用 1356

二、律师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的关系 1367

三、律师与被告人的关系 1380

四、律师调查和律师辩论 1394

五、律师办理二审案件和申诉案件 1404

六、刑事辩护的一般程序 1412

七、提高刑事辩护的质量 1421

一、律师的民事诉讼代理权限、业务范围 1426

第三节 诉讼代理 1426

二、律师民事代理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430

三、民事代理的种类与律师代理 1435

四、律师的经济案件代理 1439

五、律师的行政案件代理 1445

六、律师担任公诉案件被害人的代理人 1449

七、律师担任刑事自诉案件的代理人 1457

第四节 非诉讼法律事务 1460

一、非诉讼法律事务的概念及律师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意义 1460

二、律师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的范围和方式 1464

三、律师调解 1468

四、律师的非诉讼代理 1485

五、律师见证和律师仲裁 1493

一、企业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507

第五节 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工作 1507

二、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性质、特点和原则 1508

三、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作用 1512

四、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形式 1514

五、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律师的职责范围 1517

六、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律师的权利和素质 1524

七、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律师的失误责任 1526

八、顾问律师与企业和企业法律顾问室的关系 1529

九、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收费问题 1537

十、开展法律顾问工作的程序 1538

十一、为聘方审查经济合同和有关法律文书 1539

十二、参与合同谈判 1541

十三、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 1543

十四、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发展方向问题 1547

第六节 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工作 1556

一、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必要性和作用 1556

二、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概念和特点 1560

三、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律师应具备的素质 1562

四、政府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程序 1564

五、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服务范围 1565

六、政府法律顾问律师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1568

七、政府法律顾问律师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关系 1570

第七节 法律文书 1571

一、辩护词和法律意见书 1571

二、律师代书和律师受权声明 1583

一、现行律师制度存在的弊端 1588

第四章 律师制度改革 1588

第一节 现行律师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律师的性质 1588

二、律师的性质 1592

第二节 律师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律师体制的改革 1601

一、观念的改变 1601

二、律师管理体制改革 1608

三、律师体制改革 1619

第三节 律师业务方面的改革 1630

一、律师提前介入诉讼 1630

二、律师在诉讼中应当增加的权利 1639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概念、观念及理论体系的建立 1649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 1649

第一章 人民调解工作 1649

第五篇 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法律服务机构 1649

二、人民调解的观念 1650

三、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人民调解理论体系 1652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652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 1652

二、人民调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660

第三节 人民调解的性质和任务 1663

一、人民调解的性质 1663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1666

三、关于调解民间纠纷的范围问题 1666

四、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任务的再认识 1669

五、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调解工作的首要任务 1671

六、人民调解与公安、法院调解的关系 1674

一、“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 1676

第四节 人民调解的方针与原则 1676

二、法制原则 1679

三、自愿原则 1680

第五节 人民调解的作用 1681

一、概述 1681

二、人民调解在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1684

三、人民调解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 1687

四、人民调解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 1688

第六节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1689

一、调解协议没有法律效力 1689

二、调解协议应有法律效力 1691

三、调解协议是一种合同,具有约束力 1692

一、调解的心理学依据 1693

第七节 调解中的心理学 1693

二、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 1697

第八节 调解艺术 1698

一、概述 1698

二、邻里、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 1702

三、调解中的调查取证 1704

第九节 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设与管理 1705

一、概述 1705

二、人民调解员素质的提高 1708

三、人民调解员的待遇 1711

四、人民调解的收费 1712

第十节 厂矿企业的人民调解组织 1713

一、厂矿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的必要性 1713

二、厂矿企业建立统一的人民调解组织的现实性 1717

三、厂矿企业人民调解组织的管理 1718

第二章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 1721

第一节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依据、任务、作用 1721

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依据 1721

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 1723

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业务的开展 1725

四、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 1728

第二节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1730

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是基层司法行政部门 1730

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是事业单位 1733

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应兼具两重性质 1734

四、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 1735

一、司法行政调解的必要性 1738

第三节 司法行政调解 1738

二、司法行政调解的可行性 1740

三、加强司法行政调解的立法 1740

四、司法行政机关调解的裁决权 1741

五、司法助理员调解的有关问题 1742

第四节 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正规化建设 1744

一、概述 1744

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名称 1749

三、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领导体制 1750

四、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人员来源 1751

五、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的经费管理 1752

六、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1754

七、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内部的专业化分工 1756

八、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与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的关系 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