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制度研究 1979-2000》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哲著;何俊志,赵可金译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3650648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全国人大制度、政党与立法机关、人大监督、代表职能等问题。

中文版序言 1

目录表格目录 1

图表目录 3

◆第一部分 宪政中国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第一章 宪政“软着陆”的支点:全国人大及其“价值坐标” 3

一、引言 3

缩写 4

二、转变中的全球立法体系 7

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状况 11

四、制度变迁:1979—2000年的全国人大 16

1.“立法利维坦”的复苏 18

表格目录表1.1 全国人大的再造 19

2.调查领域与研究线索的确立 21

表1.2 主要的立法改革 22

表1.3 可能性的解释 27

Ⅰ.总的解释 27

Ⅱ.补充的说明 28

3.宪政“软着陆”的政治前景 29

五、方法论的选择:历史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 30

六、本书章节的纲要 32

一、引言 34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 34

1.1982年宪法 38

二、机会之窗 38

2.回顾:1982年以前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40

图2.1 党与国家的组织构架 40

3.党所扮演的新角色 46

表2.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82—1997) 49

1.党的支持 55

三、变革浪潮: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55

2.党的领导 59

3.实质性的进步 61

四、党的领导网络及其新的发展 63

1.党的领导网络 63

2.党组的功能 65

表2.2 党组的活动及其责任(广东人大代表团,1995) 67

3.有关“新的接管”和“消极赋权”的争议 69

表2.3 省级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任职情况(1992—1995) 71

五、结论:“党治”与“法治”的步入正轨 72

◆第二部分 全国人大的制度逻辑与解析模式 75

第三章 制度的变迁一、引言 75

1.组织结构 77

二、全国人大的结构:主要特征和功能 77

图3.1 人民代表大会系统 78

图3.2 全国人大的组织结构表 79

2.主要职能 80

三、复杂性的成长:制度“硬件”的变迁 81

1.提升全国人大全体会议的地位 82

2.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 91

表3.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 95

表3.2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成员构成 96

3.专门委员会的更多活动 100

表3.3 专门委员会的扩充:1983—1999 101

表3.4 历届会议的议案归类:1983—1996 103

四、“软件”的发展:内在的一致性与服务 108

1.民主程序的扩展 108

表3.5 程序规则 109

(1)全国人大的议事规则 109

(2)常委会的议事规则 109

2.职员系统的新管理方式 112

五、结论:自主性的提高 116

第四章 立法模式的变化 121

一、引言 121

二、立法体系中的全国人大 124

1.宪政框架:法律制定的三个层次 124

2.主要参与者:专职立法人员 126

表4.1 中国立法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127

3.程序:法律制定的六个步骤 129

图4.2 审议阶段的特别程序 130

图4.1 普通立法程序 130

三、立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 131

1.输入控制权的获得:立法规划 132

表4.2 要通过的法律(九届全国人大) 138

2.起草能力的提高 143

3.冲突与一致:审议阶段的辩论 151

4.立法输出:解释与执行 161

1.法律数量的戏剧性增长 165

四、评价:中国的“立法奇迹”? 165

表4.3 有关市场化和有选择的经济立法 166

表4.4 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立法任务情况(1995) 168

2.立法质量的明显提高 168

3.立法程序的逐步建立 169

表4.5 立法法的内容(1997) 170

4.政治意义 171

五、结论:立法功能的扩张 174

第五章 监督权的加强 176

一、引言 176

二、全国人大在宪政监督框架中的角色 177

1.复杂的体制、分散的单元 177

图5.1  中国的宪政监督 178

Ⅰ.系统层次的监督机关 178

Ⅱ.一般层次的监督组织 179

2.政党监督的平台 180

3.监督政府工作的不足 182

4.对公民违宪行为的监督 183

三、法律监督的新措施 184

1.执法不严 184

表5.1 法律监督活动 185

2.切实的变化 186

四、工作监督:对政府的间接管理 192

表5.2 工作监督的内容 192

1.基本形式 192

2.审议工作报告 193

3.预算监督:“钱袋权”及其行使 197

4.现场视察与专项检查 205

表5.3 全国人大视察和检查的几个案例 206

表5.4 1995年视察《版权法》执行情况 207

5.质询与调查 210

6.充满争议的监督活动 213

五、一套新的监督机构和监督法 215

1.一套新的监督机构 215

2.监督法 218

六、结论:有待提高的监督力度 222

第六章 代表职能的增强一、引言 223

二、选举过程 226

1.选举法:规则之改进 227

表6.1 1979年《选举法》 228

表6.2 《选举法》的修订:1982、1986 231

2.选举过程中的“双轨制” 233

表6.3 代表候选人提名中的“双轨制” 234

表6.4  对选举“双轨制”的进一步阐释 235

3.“戴帽”候选人问题 239

表6.5 “戴帽”候选人名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 241

表6.6 《代表法》(1992) 246

三、选举结果:代表素质之评估 249

1.人大代表名额及分布 249

表6.7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一览表(1954—1998) 250

表6.8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及地理分布一览表 251

2.人大代表的社会及职业背景 253

表6.9 全国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1979—1999) 254

3.角色转换 257

四、增长中的自主性:人事选举中投票行为的案例研究 265

五、结论:代表责任 268

第七章 变革的引擎 271

一、引言 271

◆第三部分 全国人大的“政治位移”及其动力 271

二、关于全国人大变革的五种解释 272

1.强有力的领导 272

2.政策团体的形成 280

3.宪政意识的增强 286

表7.1 王家福的报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问题” 290

表7.2 公民对政治改革所作评价的统计(1989) 291

表7.3 综合表现:华林的统计(1995) 292

4.地方人大的发展 294

5.外在影响 298

表7.4 九届全国人大的对外交流活动(1998.3—1999.3) 299

三、这些解释的有效性程度 305

四、结论:中国对现代立法体制的追求 312

1.对全国人大变革的理论反思 313

一、对全国人大制度变迁的理论反思及前景展望 313

第八章 结论 313

2.对全国人大改革方向的展望 316

3.中国宪政“软着陆”的前景 322

二、西方议会政治发展对全国人大改革的启迪 325

1.世界议会发展揭示的理念和规律 326

2.全国人大改革可参考引进的十大“政治技术” 328

参考书目BIBLIOGRAPHY 345

致谢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