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一、地震活动性 1
1.华北近代成串强震发生过程的探讨 李自强、刘一鸣、武宦英、田抗援、和景昊、曹新玲、陈家庚(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1
2.海城前震系列与震群——兼论前震系列在地震预报中的一种功能 许绍燮、王碧泉(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章光月(Lucile M.Jones)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秀芳、沈佩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2
3.强余震的准周期性 王碧泉、杨锦英、王春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
4.中国地震随机模式 宋良玉、章淮鲁、何淑韵、郁曙君(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4
5.唐山大震及其前后的地震活动 吴开统(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李自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金学申(河北省地震局)陈光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吕培苓(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曹新玲、田抗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5
6.一九七八年五月十八日海城六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 6
某些特征 傅征祥(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6
7.华北成串强震的统一孕育过程 刘蒲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7
8.强震前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 黄德瑜、冯浩(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8
9.中强震活动的对偶现象 谢广林(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9
11.龙陵共轭地震群的特征 刘正荣、晏凤桐(云南省地震局) 10
10.京津唐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及说明书 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一队 10
12.四川地震活动性初步探讨 韩渭宾、夏大德(四川省地震局) 11
13.对我国四川炉霍7.9级地震的几点分析研究 四川省地震局地质队 11
14.小震群活动和海城地震预报 顾浩鼎(辽宁省地震局) 12
15.故障率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黄世奇、林纪曾(广东省地震局) 13
16.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 李博(陕西省地震局) 14
17.一九七六年春季山东庙岛群岛两次小震群 魏光兴等(山东省地震局) 14
18.对和林格尔6.3、唐山7.8、巴音木仁6.2级等地震的呼应关系的初步探讨 孙加林(内蒙古地震队) 15
19.一六六八年山东莒县大震考 朱书俊、孙寿成(江苏省地震局) 16
20.地震迁移统计预报的改进 俞孔挺(浙江省地震局) 17
21.脉动变化震群活动与大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 朱传镇、石汝斌、王林瑛(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18
22.松潘、平武地震与川、青块体的运动 韩渭宾、夏大德(四川省地震局) 19
23.模型震相辨认方法的研究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20
24.近震走时表的编制和应用 陈映中(江苏省地震局) 21
25.中国大陆年地震趋势的多因子综合预报方法 徐道一、高旭(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22
26.断层沟通与强震预报 陈章立(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23
27.我国的水库地震及有关成因问题的讨论 胡毓良、陈献程(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4
28.新丰江定点水准、基线测量与地震的关系 邦晓、丁丽青、何汉柱(广东省地震局) 25
29.初论新丰江水平形变与地震 26
卢汝圻(广东省地震局) 26
30.丹江水库地震活动及其地震预报 高士钧、陈永成、黄振华(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7
31.丹江口水库贮水引起的地壳变形与地震 吴翼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8
32.武昌人工诱发地震研究的探讨 邹学恭、何蒙福(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9
二、震源物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共二十六篇) 30
33.由“零频”资料反演得到的唐山地震的震源过程 陈运泰等(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0
34.岩石体积膨胀的两种特殊状态 姚孝新、陈颙、耿乃光(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2
35.临震前兆现象的物理模式 谷继成(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3
36.唐山地震引起的剩余倾斜场的空间分布和几个台站的倾斜阶跃 李兴才、陈运泰(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3
37.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字模拟 郑治真、刘元壮、胡祚春、吕苑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4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5
38.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张之立(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李钦祖(河北省地震局)谷继成(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靳雅敏(河北省地震局)杨懋源(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刘万琴 35
39.不对称双侧震源破裂过程研究方法的探讨及其在海城地震的应用 林邦慧、陈运泰、魏富胜、李志勇(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36
40.唐山地震前地壳的异常隆起及无震蠕动 张郢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37
41.断层作用的重力效应 张超、赵国光(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38
42.伴随前兆蠕动和震后断层滑动的准静态形变 赵国光、张超(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39
43.重力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的初步研究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 40
44.震源孕育过程的讨论——并谈松潘、平武地震前兆异常特征 罗灼礼(四川省地震局) 41
45.膨胀模式的理论、证据及其在地震预报上的局限性(国外文献述评) 工程力学所 42
56.膨胀—流体扩散模式中一种可能的流体扩散过程的讨论 连纪仁(宁夏地震队) 42
46.四川地震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成尔林(四川省地震局) 43
47.地震孕育过程的初步探讨 蔡乃成(四川省地震局) 44
48.震源应力场、形变场、倾斜场 44
罗灼礼(四川省地震局) 44
49.唐山强震前后京津唐张地区应力场变化过程的初步探讨 华祥文(北京市地震队) 45
50.地震序列孕育过程的实验探讨 黄永祥、谭承业(云南省地震局) 46
51.地震孕育的局部内应力源模式 庄昆元、刘文龙(安徽省地震局) 47
52.海城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反演结果 骆鸣津、顾梦林(河南省地震局) 48
53.地震与围空的物理模型 贺准诚(内蒙古工学院) 49
54.岩浆上涌和层间展布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尹道先(内蒙古大学)贺准诚(内蒙古工学院) 50
55.震源模式、断层蠕滑和形变波的传播——源和场的初步探讨 朱令人(新疆地震局) 51
57.地震发生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成都地质学院物探系 53
58.东南沿海地区的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林纪曾、梁国昭、赵毅、谢明富(广东省地震局) 54
三、地壳应力场与构造物理 (共四十四篇) 55
59.大陆地壳现代构造应力场定量化问题 55
罗焕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5
60.中国地震构造的主要特征 邓起东、许桂林、范福田、张裕明、于霞芳(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地质大队) 56
61.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单元分析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数学模拟组 57
62.海城—唐山地震的异常场演化和孕育的构造力学条件 蒋溥、邓起东(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8
63.应用大地测量资料分析延怀盆地的现代地壳运动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向家翠、张存德(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9
64.华北新生代地壳运动的历史及变形力学机制 叶洪、张文郁(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60
65.欧亚地震构造图(1/800万)及说明书 张裕明、汪良谋、黄瑞树、国文秀、王湘南(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61
66.华北断块区东南部及邻近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初步探讨 方仲景等(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62
67.浅源构造地震形变场的一些定性特征 张祖胜(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 63
68.断层周围应力场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黄忠贤、何成恩(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64
69.用地应力地应变异常时间报震中的两个方法 64
安欧、王文清(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64
70.震后应力状态 丁旭初(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65
71.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光弹性模拟实验 高德禄、郭世凤等(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66
72.华北地区挽近地质时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其演变 曾秋生(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67
73.华北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特征的探讨 马廷著、黄佩玉(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68
74.地应力变化与地震预报 黄相宁、康仲远、张超、李建春、王恩福(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 69
75.浅谈考古地震地质问题 王挺梅(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70
76.我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汪素云、陈培善(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71
77.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三地区的应力场 陈培善、卓钰如、金严、王志刚、黄伟琼、李文香、胡荣盛(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72
78.闭锁断层的应力场分析 许忠淮(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 74
79.华北盆地现代地壳上地幔动力学模式与地震 强祖基、马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75
80.我国近年九次强震的构造分类 76
马宗晋、杨懋源(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76
81.唐山地震航测制图及震害判读的研究 邹学恭、蒋蔺珍(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77
82.中国大陆地震的应力调整场动态模型 刘百篪(兰州地震研究所) 78
83.陕甘宁青新构造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初步分析 李玉龙(兰州地震研究所) 79
84.我国西南部高原的地震与构造——兼论南北地震带 韩源、闵子群(云南省地震局) 80
85.一九七六年龙陵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探讨 张四昌(云南省地震局)、徐杰(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81
86.龙陵地震的应力场与发震断裂格架 阚荣举(云南省地震局) 82
87.多源场及其在前兆异常的一些表现 李丹阳(四川省地震局) 83
88.我国地壳的现代破裂特征与强震发生地点 李永善、韩恒悦、范亚民等(陕西省地震局) 84
89.参窝水库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触发机制的讨论 钟以章、蒋玉讦、韩殿忠(辽宁省地震局) 85
90.华北地区的应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李钦祖、靳雅敏、于新昌(河北省地震局) 86
91.唐山地震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杨理华(河北省地震局) 87
92.一九三一年富蕴地震断裂带特征及地震成因的初步探讨 杨章、戈澍漠(新疆地震局) 88
93.江苏地震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地震趋势探讨 谢瑞征、朱永正、裘然忠(江苏省地震局) 89
94.苏鲁豫皖的现代网格共轭群体断裂 高维明(山东省地震局) 90
95.山东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高维明、李家灵(山东省地震局) 91
96.关于华北地应力近代变迁的探讨 王仁等(北京大学地质系) 92
97.江苏溧阳地震的发震构造 孙岩(南京大学地质系) 92
98.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我国地震触发的关系 贾晋康、王仁(北京大学地质系) 93
99.地球自转与地震 陆国华(吉林省地震局) 94
100.北京八宝山断裂地震前兆异常和近期构造活动关系 杨景春(北京大学)林伟凡、蒋铭、李格平(北京市地震队) 95
101.试论卫星探测的重力场对中国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 黄培华(中国科技大学七系) 96
102.强震前闭锁段附近的断层错距和地应力场 丁文镜(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