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曼青,林品石编著;李焕燊,陈太义校订;中华文化复兴与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编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82
  • ISBN: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中华医药源流 1

一、医药之起源 2

插图 5

图一、神农像 5

图二、黄帝像 6

二、巫与医 7

三、早期医药之演进 11

四、扁鹊 15

图三、扁鹊像 16

五、秦汉医药之发展 20

六、仓公 26

图四、华佗像 32

七、华佗 32

第二章 中华医药文献中之最古医典 37

一、黄帝内经 37

(一)内经之演变 37

(二)唐宋後对内经之研究 39

(三)脏象 44

(四)经络 52

二、难经 54

(一)难经之作者及其注释 54

(二)难经之内容 56

三、神农本草经 59

(一)本草经之演变 59

(二)本草经之内容 63

一、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之演变 65

第三章 伤寒论 65

图五、张仲景像 66

二、宋代後对伤寒论之研究与注释 69

三、伤寒论要旨 82

(一)六经与八纲 82

(二)六经病证 85

(三)辨症施治 88

第四章 中华医学中之阴阳五行 90

一、阴阳五行之哲学观念及科学观念 91

二、阴阳五行与医药之关系 97

三、近人对于阴阳五行之看法 104

四、医通於易之研究 111

(一)从参同契说起 111

(二)三才与三焦 113

(三)内经与易经 116

(四)易经医道 118

第五章 中华医学中之道家思想 121

一、魏晋隋唐道家思想对于医药之影响 121

图六、葛洪像 123

图七、陶弘景像 123

图八、孙思邈像 123

二、摄生论 126

(一)饮食有节 128

(二)起居有常 131

(三)不妄劳作 132

(一)服饵的来源 136

三、服饵法 136

(二)魏晋隋唐之服饵风气 137

(三)服饵之流毒 139

(一)五运六气说之由来 142

四、五运六气说 142

(二)五运与六气 144

(三)运气与疾病之关系 146

(四)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说之研究 148

第六章 病机 151

一、百病始生 151

二、诸病源候论 157

图九、巢元方像 158

三、三因论 160

四、疾病之传变 163

(二)传变之次 164

(一)邪入之次 164

(三)标本中气 167

五、疫疠与杂病 168

一、四诊之发展及其运用 176

第七章 诊法与脉法 176

(一)望诊 177

1.望神色 178

2.望形态 178

3.望舌苔 179

(二)闻诊 180

1.闻声音 180

2.闻气味 181

(三)问诊 181

(四)切诊 183

1.切脉部位 184

2.切脉时间及至数 186

4.按诊 189

(一)脉经之演变 190

二、王叔和脉经 190

(二)二十四脉 191

图十、王叔和像 191

3.脉象分类 197

(一)黄帝内经太素 197

三、隋唐以後之脉法 197

(二)脉诀 198

(三)诊家枢要 199

(四)濒湖脉学 200

(一)内经之治法 203

一、治法之演变 203

第八章 治法与医方 203

(二)伤寒论之治法 207

(三)十剂 210

(四)治法之进展 214

(一)汉代以前之医方 216

二、医方之演进 216

(二)七方 218

(三)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 221

图十一、王焘像 225

(四)宋代之局方 226

(五)金元之医方及古今异轨说 230

(六)明代之医方 233

(七)清代之医方及汤头歌 235

(八)妇儿科医方 237

图十二、钱乙像 238

(九)外科医方 239

(十)耳目口齿等科医方 241

一、针灸源于内经 243

第九章 针灸学之发展 243

二、扁鹊为针灸之祖 246

三、甲乙经 247

图十三、皇甫谧像 248

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250

图十四、王惟一像 251

五、针灸大成 253

六、清代针灸之衰落 254

七、现代针灸之复兴 256

八、附述按摩疗法 258

九、附述解剖学之兴衰 260

十、附述法医学之创始 264

一、东西交通之开发及文化接触 266

第十章 唐宋时代外国医药之传入 266

二、印度医药之传入 267

三、波斯及西域地方医药之传入 272

四、阿拉伯医药之传入 276

五、希腊、罗马医药之传入 279

一、金元时代之四大内科医家 283

第十一章 金元四子之学及其流派 283

二、刘完素 285

图十五、刘完素像 286

三、张从正 289

图十六、张从正像 290

四、中医设校问题 292

四、李杲 293

图十七、李东垣像 293

五、朱震亨 296

图十八、朱丹溪像 297

(一)滋阴派 300

六、明代之医学流派 300

(二)温补派 302

(三)温病派 303

第十二章 本草纲目 306

(一)新修本草之编纂 308

一、唐新修本草 308

(二)新修本草之特色 309

(三)本草拾遗及其他 310

(一)开宝本草 311

二、宋开宝、嘉祐及证类本草 311

(二)嘉祐本草 312

(三)证类本草 313

(四)本草衍义及其他 314

三、本草纲目—集历代本草之大成 315

(一)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之著作 315

(二)本草纲目之内容 316

图十九、李时珍像 316

(三)本草纲目之影响及反应 317

四、近代本草之发展 319

(一)明清时代之本草 319

(二)药物之研究及检验 322

第十三章 历代医政及医学教育 327

(一)医政制度 327

一、历代医政之演变 327

(二)分科 329

(三)地方医政 331

二、历代之医学教育 333

(一)隋唐以前之医学教育 333

(二)宋代医学教育 334

(三)元代医学教育 335

(四)明代医学教育 336

(五)清代医学教育 337

三、现代医政及医学教育 338

(一)卫生行政之设施 338

(二)现代医学教育 339

一、医德 342

第十四章 医德及禁例 342

二、禁例 347

三、现代之医药管理 350

(一)考证学之影响 352

一、清代医学之复古 352

第十五章 近代医学之大变 352

(二)伤寒论之争论 353

(三)内经错简之说 356

(一)伤寒温热之辨 357

二、温病证治之进步 357

(二)叶天士温热之论 358

图二十、叶天士像 359

(三)吴鞠通温病条辨 361

(四)王孟英温热经纬 364

三、西方医学之传入 366

(一)耶稣会士开始传入西方医学 366

(二)清代中叶之西方医学 369

(三)由日本传入之西方医学 372

(四)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之兴盛 373

四、中西汇通之尝试 376

(一)中西汇通医书 376

(二)衷中参西论 378

(三)中西病理互证之难处 379

一、第一次废止之议 385

第十六章 中医之衰落及其未来 385

二、第二次废止之议 386

三、中央国医馆之设立 388

五、结论 403

中华医药大事年表 415

後记 430

参考书目 432

附录 436

(一)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子部医家类书目 436

(二)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汇考书目 442

(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书目 449

(一)历代名医索引 463

索引 463

(二)历代重要医书索引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