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放射性探测技术 1
1.1 低水平测量方法 1
1.1.1 低本底β测量装置 2
1.1.2 低本底γ能谱分析 4
1.2 同位素三标记方法 8
1.2.1 同位素最佳仪器测量条件的选定 8
1.2.2 三标记谱制备 10
1.3.1 土壤γ放射性测量 13
1.3 土壤活性γ能谱法测量 13
1.3.2 土壤γ辐射剂量计算 15
1.4 放射自显影 17
1.4.1 放射自显影原理 17
1.4.2 放射自显影操作实例 19
1.4.3 放射自显影的应用 24
1.5 放射性色层分离方法 31
1.5.1 放射性薄层析技术 31
1.5.2 放射性柱层析技术 34
1.6 中子活化分析 37
1.7.1 采样设备及流程 39
1.7 大气放射性测量技术 39
1.7.2 核素分析 40
第二章 确定年代技术 43
2.1 14C方法 43
2.2 He-Ar和K-Ar方法 46
2.2.1 放射性元素的地化特性 46
2.2.2 K-Ar方法 47
2.2.3 He-Ar方法确定地下水的年龄 48
2.3 天然放射系方法 49
2.3.1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特性 49
2.3.2 天然放射性核素分类 50
2.4 其他记年技术 54
第三章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56
第四章 辐射源与剂量学方法 60
4.1 辐射源 60
4.1.1 反应堆和137Cs-γ射线装置 60
4.1.2 放射性物质及其给出的剂量 61
4.2 剂量学及其测量仪器 62
4.2.1 剂量计及剂量测量 62
4.2.2 剂量学基本概念 63
4.3.1 个人和公众的防护 67
4.3 辐射防护和剂量评价 67
4.3.2 环境辐射监测与评价 71
4.4 剂量学方法 77
4.4.1 辐射效应研究和剂量计算 77
4.4.2 辐射防护“三原则” 82
第五章 环境放射性 86
5.1 环境放射性来源 86
5.1.1 天然放射性来源 86
5.1.2 人工放射性污染 92
5.2.1 全球放射性污染 94
5.2 大气环境放射性 94
5.2.2 中国放射性污染 96
5.2.3 沈阳地区环境放射性 99
5.3 核试验对沈阳地区环境放射性的影响 104
5.3.1 大气环境放射性及其动态 104
5.3.2 地表剂量、总β和90Sr含量 111
5.3.3 食物中总β和90Sr放射性 114
5.3.4 食物和人畜甲状腺中131碘含量 116
第六章 食物和水中的放射性核素 118
6.1 食物和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119
6.1.1 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119
6.1.2 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121
6.1.3 210Pb和210Po在特殊食物链中的累积 122
6.1.4 天然辐射给人的剂量 123
6.2 食品和水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124
6.2.1 放射性碘 124
6.2.2 放射性锶 128
6.2.3 放射性铯、铁和钌 131
6.2.4 水生食物链中的放射性核素 133
6.2.5 14C和3H 136
6.3 辐照食品引起的放射性 139
第七章 辐射效应 141
7.1.1 水和水溶液的辐射效应 143
7.1 辐射化学效应 143
7.1.2 有机物质的辐射效应 144
7.2 辐射生物效应 150
7.2.1 辐射遗传效应 150
7.2.2 正常组织辐射非随机效应 151
7.2.3 辐射诱发的寿命缩短 151
7.2.4 辐射与其他因子复合的生物效应 152
7.3 辐射效应的应用 153
7.3.1 辐射灭菌消毒和医学治疗 153
7.3.2 动物学中的变态与生命研究 155
7.3.3 “三废”治理与环境保护 156
第八章 核素在生物体内的传输 157
8.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58
8.1.1 细胞膜的结构 158
8.1.2 细胞膜的功能 160
8.2 放射性示踪剂传输中溶质结构的影响 162
8.2.1 膜载体传输机制 162
8.2.2 溶质结构对放射性核素传输的影响 164
8.3.1 传输的物质 166
8.3.2 传输的机制 166
8.3 植物体内的传输 166
8.3.3 植物传输的调节 169
第九章 核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 171
9.1 放射性核素扩散的生态学因素 171
9.1.1 核素的生物累积和转换 171
9.1.2 作物系统中14C和75Se的传输 174
9.2 放射性核素迁移的数学模型 180
9.2.1 迁移路径的确定 180
9.2.2 核素传输的微分方程 182
第十章 行为研究 189
10.1 种群行为研究 189
10.1.1 昆虫 190
10.1.2 鱼 192
10.1.3 哺乳动物 193
10.2 U、Th、Ra及某些重金属的行为 195
10.2.1 U、Th和Ra 195
10.2.2 Cd 198
10.2.3 210Pb和210Bi 201
10.2.4 75Se 209
10.3 有机化合物行为研究 212
10.3.1 菲 212
10.3.2 14C-氢醌和15N-尿素 214
11.1.1 植物 217
第十一章 生理和循环研究 217
11.1 生理研究 217
11.1.2 动物 228
11.2 循环研究 231
11.2.1 生物体 232
11.2.2 生态系统 236
第十二章 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 240
12.1 核技术在污染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240
12.1.1 作物籽实中污染元素来源的确定 241
12.1.2 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转移系数测定 243
12.1.3 土壤和水稻体内重金属形态变化及其对水稻籽实的有效性 244
12.1.4 水体和沉积物之间元素交换速率测定 249
12.1.5 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降解净化率的测定 251
12.1.6 水稻生物合成苯并(a)芘的研究 253
12.1.7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55
12.1.8 植物体内污染元素的分布 256
12.1.9 镉污染土壤中Cd A值的测定 259
12.1.10 氮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去向 261
12.2 放射性示踪剂在土壤—肥料研究中的应用 262
12.2.1 32P示踪研究土壤肥料中磷元素的特性 263
12.2.2 应用86Rb研究K肥性能的技术 263
12.3.1 环境污染分析作为“诊断工具”的应用 264
12.2.3 示踪技术在微量元素肥料研究中的应用 264
12.3 示踪法在农业环境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264
12.3.2 农药对生物体毒害和防治研究 265
12.3.3 农药对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及防治研究 266
12.3.4 活化示踪法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66
第十三章 水文学研究 267
13.1 水文学循环 267
13.2 放射性沉降地区水文学模型 268
13.3 土壤—水稻系统石油烃水文学再分配 275
13.4.1 沉积物运动 278
13.4 沉积物和水的转移 278
13.4.2 水的运动 284
13.4.3 物质在水环境中的迁移 287
第十四章 其他技术和装置 291
14.1 雄性不育控制昆虫种群数量 291
14.2 植物与土壤标记 292
14.3 磷肥有效磷的测定 304
14.4 湖泊滩涂中核素运动的测定 307
第十五章 放射性核素分布与转移参数 313
15.1.1 86Rb和87Rb 316
15.1 天然放射性核素 316
15.1.2 93Zr、95Zr和95Nb 318
15.1.3 113Sn 320
15.2 某些裂变产物 323
15.2.1 Sr、Zn、Nb、I、Ce 323
15.2.2 Na、Cs、Fe、Ru、Pu 336
15.3 定性探测和数值判定 349
15.3.1 结果发生的识别 350
15.3.2 结果数值的判定 352
15.3.3 放射性测量的数据处理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