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世欣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42621416
  • 页数:3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目录 1

前言: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1

第一章 引论 1

一、研究动因 1

二、研究视角 4

三、研究视点 8

四、研究价值 11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14

一、多少伟人的苦苦思索:人的思想从何而来? 14

二、接受问题的现实凸现:受体主体性意识的高扬 20

三、信息时代的杰作:接受方式的一场革命 25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缺陷:接受规律,一个被忽视的角落 30

第三章 历史曾有过的沉思 35

一、哲学家的呼唤:教育者不过是精神“助产士” 35

二、教育家的提示:“点化不如解化” 38

三、政治家的认定:“和而不同”是接受最高境界 40

四、文学家的思索:“有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 42

五、史学家的发现:学术思想传承中的接受变量 44

六、生活中的启迪:任何接受都附上自己的想象与理解 46

第四章 相关学科理论的启迪 49

一、解释学的启示:解释的基点是解释者的精神世界 49

二、传播学的启示:传播效果对受众的依赖 53

三、接受美学的启示:审美接受的实质是美的再创造过程 57

四、行为学的启示:刺激、反应之间的中间变量的存在 62

五、学习理论的启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3

第五章 “接受”的科学内涵 67

一、“接受”的界定 67

二、接受的基本矛盾 70

三、接受的基本要素 71

四、接受分类 76

五、接受模式 82

六、接受界别 84

七、对接受的误解 90

第六章 中国传统四种思想接受观的分析 92

一、因教而受说(教育决定论) 92

二、因思而化说(自我教育决定论) 95

三、因威而从说(威慑决定论) 98

四、因习而成说(实践决定论) 102

第七章 接受的基本特征 105

一、非线性 105

二、为我性 108

三、开放性 110

四、受非终点性 112

五、多形态性 113

六、自整合性 114

第八章 接受机理 116

一、接受机能结构 116

二、接受运行机理 118

三、接受运行图式 121

第九章 接受者 125

一、接受者的角色特征 126

二、接受者的角色定位 137

三、对受教者的认识误区 139

第十章 接受磁场 142

一、需要内驱运动场:内在需要是接受的基本动力 143

二、情感参与运动场: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 148

三、已知作用运动场:接受是已知与新知的视界融合过程 156

四、环境影响运动场:思想接受是人与环境的互动 160

一、思想接受是一个过程 166

第十一章 接受链 166

二、接受链问题的历史思考 167

三、接受链问题的国外思考 170

四、接受链的构成 172

第十二章 接受值 179

一、接受值的界定 179

二、对接受值理解上的错觉 181

三、接受值的不同类型 184

四、接受值的特点 188

五、个体接受值 191

第十三章 接受参量 196

一、教育者的可信度参量 196

二、教育方法的适应性参量 200

三、接受衡量的比照系参量 202

四、接受成本参量 204

五、社会整体感受认可度参量 207

六、信息互证性参量 209

第十四章 接受形态 211

一、接受中的常态 211

二、接受中的理想状态 213

三、接受中的非常形态 215

四、接受中的冲突 219

第十五章 接受个性 222

一、人的道德意识与思想接受 222

二、人的心理素质与思想接受 225

三、人的思维方式与思想接受 232

第十六章 接受依赖 237

一、经验依赖 237

二、宗教依赖 241

三、舆论依赖 246

四、权威依赖 250

五、物质依赖 252

六、美感依赖 254

第十七章 不同群体的接受特点 258

一、大学生群的联动性特征 258

二、知识分子群的真善美平衡追求 261

三、工农群的务实性需要 264

四、企业家群的功利性色彩 267

五、军人群的使命感气质 270

六、干部群的政治人格权衡 273

七、认识不同群体接受特点的意义 275

第十八章 历史上四种思想接受作用力的甄别 277

一、宗教神圣性作用的甄别 277

二、列宁灌输论作用的甄别 281

三、古代专制性作用的甄别 288

四、现代信息化作用的甄别 290

第十九章 教育者的自身接受 294

一、“闻道在先”是教育者的基本条件 294

二、由受而授的良性转化 298

三、教育者接受的特点 300

四、战胜自己比说服他人更重要 302

第二十章 余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重新创设 307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为受者服务的本质 307

二、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09

三、坚持弹性创设,给受者以思维空间 312

四、切忌教育对人性的抑制 314

五、冷静面对教育优势的丧失 316

六、再领新潮,营建新的张力 320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