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自序 1
远去的红帆 1
疲惫中的流变 5
启蒙文学的尴尬境地 9
渴望什么? 12
被动的存在与苟活的哲学 15
“零度介入”与作家的情感态度 21
主体性的失落与人的萎缩 26
自嘲与认命 29
浮躁的超越及其危害 30
保卫孤独——文学家人格修养之一 33
拒绝归宿——文学家人格修养之二 37
抵抗衰老——文学家人格修养之三 40
留住梦境——文学家人格修养之四 43
动人处都是人的光辉——读《中国诗星佳作 万物咏叹》 47
“走下圣坛”与再造神像 52
“青春无悔”老调的背后 54
衰老与不成熟 58
《心灵史》:张承志的精神朝圣之旅 59
新时期文学的分水岭 62
文学的现状与误区 65
文化民族主义与文坛新态势 68
告别“广场”,回归“岗位” 72
王朔的挑战 74
关于雅文学、俗文学与通俗文学 77
《浮城》:梁晓声的忧思 79
休息与养气 82
真正的作家 85
直面废墟 88
警惕“先锋” 90
转向之后的文学 92
再说文学的转向 96
逃逸的路向 99
荒原上的抵抗 101
废墟上的呼喊 103
人文精神讨论观感 108
“后殖民主义”与反西方思潮 114
“后现代”的文化姿态 122
王蒙的态度 126
失语与多嘴 130
关于《金光大道》重印引起的争论 132
文学“新状态” 136
如此“知识分子”? 140
先锋的退却与逃避 143
也说主体性的衰落 146
再说浮躁的超越 148
告别深度之后的“个人” 151
欲望的合法性与文学表现的不完整性 154
后现代的“抹平策略” 157
废墟上的平面化 159
电视剧《三国演义》观感三则 161
“民间”:新的话题及其误区 167
三种话语及其复杂关系 172
再说三种话语的关系 175
抵抗者:可疑的根据地 179
如何认识今日大众? 185
是谁破坏了“日常生活”? 188
新都市文学观感(一) 191
新都市文学观感(二) 194
女性文学的新态势 198
这个时代的文学批评 204
懒汉的理想与超越的捷径 207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意识 209
“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 212
新生代作家标本之一:朱文 214
文学:应该承受生命之重 217
关于“个人话语” 219
读邱华栋的小说 222
读唐颖的小说 230
读张欣的小说 236
市场经济与人的自由 239
无题观感五则 242
如何面对国有企业的困境 245
当下文学究竟需要什么? 248
一个新现象 251
是“现实主义”的“冲击波”吗? 253
道德拯救的幻想及其危害——以谈歌的创作为例 256
如此“理想主义”——仍以谈歌为例 261
《驶出欲望街》:市场面前的新姿态 264
《红楼 黑街》:当代政治经济学叙事 267
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270
都市民间与乡土民间 274
在精神的废墟上 277
思想文化新潮扫描 281
文学精神下滑的三个标志 284
看法学家分析《秋菊打官司》 289
“后现代”的威胁 292
消解哪里的中心? 295
“精神呼唤”观感 297
新市民小说研究资料之一:“市民社会” 300
新市民小说研究资料之二:“民间/市民范式” 302
小说标题的几组拼接 305
王小波的意义 306
《思痛录》:一代人的反省与告别 317
关于“断裂”的感想 328
前现代的“问题”与后现代的“主义” 333
电视剧《水浒传》观感二则 335
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340
牛二的子孙 342
追求与守护 345
断裂与传承 348
关于批评的宽容与不宽容 351
由《抉择》所想到的 353
由王蒙所想到的 356
新生代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资源问题 360
新左派文艺批评抽样考察 362
皇帝崇拜与奴才意识——《雍正王朝》观感三则 367
思想界对《雍正王朝》的批评 373
在昆德拉与哈维尔之间 379
文学不应放弃价值评判 386
世纪末文坛对鲁迅的挑战 392
诗界论争:“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 399
剧本《切 格瓦拉》及其反响观感 409
“新左派”眼中的鲁迅 421
“无产者写作”质疑 427
由《上海宝贝》所想到的 432
戏剧的困境与“精品工程”的难题 435
关于反省与忏悔——徐有渔的声音 440
穿越遮蔽与拒绝遗忘 445
如何面对新的世纪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