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军事技术 1
(a)引言 1
插图目录 6
图1 汉代画像石所描绘的骑射之士,采自Chavannes(11) 6
(b)中国的兵法文献(石施道协助) 8
(1)军事理论家 8
缩略语表 13
列表目录 16
凡例 17
(2)军事百科全书家 19
作者的话 20
表1 从周朝至清朝的军事书籍 22
(3)中国古典战争理论的基本观念;行动的一般原则 23
(4)战斗和竞争 27
(i)地 34
(5)中国古典战争理论的其他组成部分 34
(ii)敌方活动的征兆 35
(iii)将 36
(iv)间谍 39
(6)中国军事思想中的主要争论 40
(i)人和自然 40
(ii)时间 41
(iii)天 41
(iv)风和云 42
(v)空间的划分 42
(vi)战阵 43
图2 《虎钤经》中的一个“分野”例子 44
表2 八阵(据《太白阴经》) 44
(vii)道德和精神因素对天险和其他客观的物质的因素 45
图3-6 莫斯科列宁图书馆藏手绘图册《藤牌阵图》中描绘的清朝战阵 46
图7-8 太平军采用的战阵 47
图9-11 俄罗斯外交官普佳塔描绘的清朝战阵 48
(c)中国军事思想的特点 50
(1)活力持久的原因 50
(2)兼容的传统;战争的非军事方式和军人的职责 53
(3)军事思想在民众中的大普及 60
(i)史诗和戏曲 60
(ii)《封神演义》 61
图12 关羽,战争与和平之神;20世纪初收集的一幅年画 62
(iii)关羽和岳飞的神化 62
图13 表现著名的诸葛亮“空城计”的年画 63
(iv)侠客和武艺 64
(4)民众生活中的军事思想 66
(5)军事要素(“武”)在中国人的世界秩序中的位置 69
(1)弓 76
(d)抛射武器:Ⅰ.弓弩(麦克尤恩协助) 76
图14 中国弓 78
图15 中国弓的结构剖面图 79
图16 东汉时期(2世纪)的弓、箭和箭筒,1959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 80
图17 一幅绢画的局部,图中明世宗(1522—1566年)佩带之弓体现了改进的特征 81
图19 大弰弓或长耳之长弓,采自获生徂徕:《射书类聚国字解》卷二,第三十五页 82
图18 小弰弓或短耳之短弓,采自获生徂徕:《射书类聚国字解》卷二,第三十五页 82
图20 合成弓的结构 83
图21 典型弓的“拉力”曲线图,采自Klopsteg(1) 87
图22 用杆秤检测弓的拉力。采自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1637年),第九页 88
图23 弓箭手的拇指环,玉质,出土于东周墓,采自Anon.(20) 90
图24 弓箭手的拇指环,骨质,出土于东周墓,采自Anon.(20) 90
图25 “蒙古射法”示意图,采自E.S. Morse(1) 90
(2)弩 91
(i)弩机 97
图26 朝鲜乐浪王光墓出土弩臂 97
图27 上弩弦图,采自《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二八四,第十一页 98
图28 战车架弩方式推测复原 98
图29 弩机(装配好的整体),采自《武备志》 99
图30 弩机(分散的各部件),采自《武备志》 100
图31 李约瑟博士所藏1世纪青铜弩机的四个视图(a-d) 101
图32 汉式弩机工程图,采自Horwitz(13) 102
图33 茅元仪《武备志》图示的弩机 103
(ii)弩的起源和发展 104
图34 表演“三脚架”式弩的傈僳武士,采自Rock(1) 105
图35 画像石上的弩手,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东汉时期(1-2世纪) 110
(iii)张弦、瞄准和检验 113
图36 欧洲无镫弩的张弦,采自Payne-Gallwey(1),Fig. 24 114
图37 欧洲有镫弩的张弦,采自Payne-Gallwey(1),Fig. 25 114
图38 两件带镫的中国弩,采自《武备志》 114
图39 镫上弦的中国弩,采自《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二八四,第十五页 115
图40 膝上弦的中国弩,采自《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二八四,第十六页 115
图41 腰带钩上弦的中国弩,采自《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二八四,第二十七页 115
图42 在《图书集成》的这幅弩手射击图上,能够清楚看见腰带钩 115
图43 弩机弦枕凸耳背部的刻度瞄准标尺,采自端方(1) 117
(iv)火力的增强;多矢弩和弹仓弩 120
图44 多矢弩,采自《武备志》卷一○三,第十三页 122
图45 多矢弩,采自《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二八三,第十三页 122
图46 伏弩,采自《武备志》卷九十四,第二十六页 123
图47 足踏张弦的多矢弩,采自《武备志》卷一○三,第十八页 124
图49 小型中国连发弩,张弦状态(剑桥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藏) 125
图48 伏弩,采自《蹶张心法》 125
图52 连发弩的各组成部分,采自《武备志》卷一○三,第十二页 126
图50 小型中国连发弩,射击之后的状态 126
图51 《武备志》(卷一○三,第十二页)描绘的连发弩 126
图53 《天工开物》描绘的弹仓弩 127
图54 猎禽者使用弹仓弩,采自《天工开物·佳兵第十五》(清刊本)第十页 127
图55 朝鲜弩,采自Boots(1),plate7,以沉重和射程远而著称 128
图56 E.麦克尤恩复原的筒箭、朝鲜片箭 130
图57 导引短箭的半爿竹筒复原 130
(v)弩在东方和西方 131
表3 弓、弩不同型式的比较数据 137
图58 15世纪欧洲弩机的滚转弦枕,采自Payne-Gallwey(1) 138
图59 中世纪晚期欧洲弩机侧面图,采自Payne-Gallwey(1) 138
图60 16世纪大型体育用弩的锁机,体现了提高安全性的改进,采自Payne-Gallwey(1) 139
(3)弓和弩的社会作用 139
(4)弩弓、筋束、飞石索和桔槔;定义和分类 142
抛射武器:Ⅱ.弹道机械(王铃协助) 142
图61 砲的早期型式复原 144
(5)弩砲的型式 146
图62 多矢弩砲,采自《武备志》卷一○三,第十四页 147
图64 多重弹力装置系弦方式复原 152
图63 三弓弩砲,采自《武经总要》卷十三,第六页,也见于《武备志》卷一○三,第九页 152
图66 a多重弹力装置的轮式弩码浮雕,大吴哥,采自Carpeaux(1) 153
图65 多重弹力装置的象载弩砲浮雕,大吴哥,采自Carpeaux(1) 153
图66 b大吴哥轮式弩砲安装复原,采自Groslier(1) 153
图67 绞车操纵的象载弩砲,采自Carpeaux(1) 154
旋转投石器 155
图68 手操纵的双弓弩砲(“手射弩”),采自《武经总要》卷十三,第十一页 155
图69 马钧的“离心飞轮式投石器”复原 156
图70 “风车式抛火机”,见于沃尔特·德米莱米特的手稿《论名望》,采自M.R. James(2) 157
(6)杠杆抛石机,拽索式和配重式 158
图71 墨家的杠杆抛石机的初步复原,采自Yates(3) 162
图73 一组五架旋风砲,《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四十八页(明刊本) 165
图72 旋风砲,《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五十页 165
图74 装于四轮车上的杠杆抛石机(“抛车”),《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九页 166
图75 四脚的七梢砲,《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四十八页 166
表4 中古杠杆抛石机的定员和射程(据《武经总要》等) 168
图76 配重式杠杆抛石机楼,《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二九三,第十一页 174
图77 配重式杠杆抛石机楼,《武备志》卷一○八,第十三页 175
图78 装备有配重式杠杆抛石机的四层战船,采自《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九十七,第五页 177
图79 《武经总要》图示的安装于多层战船之配重式杠杆抛石机 178
(7)分布和传播 181
图80 埃布洛的彼得手稿中图示的拽索式抛石机,采自Erben(1) 184
图81 (a和b)阿拉伯的拽索式和配重式杠杆抛石机,哈桑·拉马赫手稿之装饰画,采自Reinaud Favé(1),pl.2 185
图82 伽色尼的马赫穆德攻打阿拉克,采自Blochet(1) 186
图83 康拉德·屈埃泽尔·冯·艾希施泰特之《军事堡垒》图示的独柱杠杆抛石机,采自Schneider(1) 186
表5 东、西方不同时代的砲(炮)系统 187
(e)早期攻守城技术:从墨家到宋(叶山著) 189
(i)早期的城 189
图84 西安附近半坡仰韶文化聚落的防卫沟(陕西省幻灯制片厂照片) 190
图85 新郑城,先是郑国国都,后为韩国国都[采自ChenShen(1),系根据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1),第57页,图1] 192
图87 燕下都外城的西墙,采自ChineseAcademyofArchitecture(1) 193
图86 下都城,燕国国都,位于河北省易县附近[据K.C. Chang(1), fig.154] 193
图88 临淄城,齐国国都,位于山东省临淄附近[据K.C. Chang(1), fig.157] 194
图89 包含有晋国国都新田的古城[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1),图1] 194
图90 位于河北的赵国国都邯郸城[采自K.C. Chang(1), P.153,系据關野雄和驹井和爱(1)] 195
图91 东周洛阳城,其中有较小的汉城,采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1),图198 196
图92 中山国都城,采自东京国立博物馆(1),第9页 197
图93 魏国安邑城,位于山西夏县附近,采自K.C. Chang(1), fig. 151,系根据《文物》,1962年,第4-5期,第61页 198
图94 河南鄢城,采自刘东亚(1) 199
图95 赵康镇,可能是绛的遗址,采自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2) 200
(i)防御的一般教诲 201
图96 上蔡,蔡国都城,采自尚景熙(1),图1 201
(ii)防御的初始准备 205
图98 六边形棱堡的结构,据洛里尼《关于防御工程》(威尼斯,1597年),de la Croix(2)曾予弓用 205
图97 圆形和三角形棱堡的比较,据布斯卡(约1540—1600年)《关于军事建筑》,de la Croix(2)曾予引用 205
图99 帕尔马诺瓦棱堡建筑平面图,卡科利亚蒂约绘于1695年,采自de la Croix(2) 206
图100 帕尔马诺瓦棱堡鸟瞰,采自de la Croix(2) 207
图101 卢卡棱堡,从东北方向鸟瞰,采自de la Croix(2) 207
图102 马王堆出土汉代驻军图中的三角形堡垒,采自王子今、马振智(1),第24页,图4 208
图103 (a)陕西勉县定军山发现的铁蒺藜,采自《诸葛亮与武侯祠》编写组(1);(b)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蒺藜,采自Wang Zhongshu(Wang Chung-Shu)(1),fig. 156 208
图104 甲渠汉代堡垒平面图,采自《文物》,1978年,第1期,图14 210
图105 肩水侯遗址发掘现场(由西北向东南),采自《文物》,1978年,第1期,图10 211
图106 汉代肩水金关平面图,采自《文物》,1978年,第1期,图12,13 212
图107 四个罗马军队医院的平面图,采自Anne Johnson(1),fig. 117 215
图108 位于下德意志之韦特拉的军团医院模型,采自Anne Johnson(1),fig. 118 215
图109 钗竿,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六页 217
(iii)武器和其他装备 217
图110 楚国的盾(皮革制,湖南长沙出土),约1/3大小,采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图版2 218
图111 楚国的盾(皮革制,湖南长沙出土),约1/3大小,采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图版3 218
图112 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战国时代容器上描绘的攻城战和水战,采自K.C. Chang(1),fig. 131;郭宝钧(3),图1 219
图113 汉代的用戟画像,采自林巳奈夫(6),图10-22、10-23、10-24,第119页 219
图114 不同的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长斧,采自林巳奈夫(6),第123页,图6-63、6-64、6-65、6-66、6-67、6-68 220
图115 连棰,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第十四页 220
图116 武梁祠汉画像石上的长锤,采自林巳奈夫(6),第202页,图10-44 221
图117 若干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镰刀,采自林巳奈夫(6),第119页,图6-35至6-41 222
图118 弧形锄,采自林巳奈夫(6),第117页,图6-25至6-27 223
图119 锹及其刃,采自林巳奈夫(6),第114页,图6-7至6-10 223
图121 行炉,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六十二页 224
图122 礧木或木檑,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一页 224
图120 洛阳汉墓中出土的铁炉和托盘,采自Wang Zhongshu(Wang Chung-Shu)(1),fig. 127 224
图124 泥檑,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一页 225
图125 砖檑,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一页 225
图123 避檑木飞梯,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二十八页。 225
图127 铜绿山出土绞车复原图,采自夏鼐、殷玮璋(1),图8 226
图128 铜绿山出土绞车复原模型,采自夏鼐、殷玮璋(1)图8 226
图126 车脚檑,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一页 226
图129 夜叉檑,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一页 227
图130 铁菱角(下)和?蹄(上),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七页 227
图131 鹿角木(左)、地涩(右上)、铁蒺藜(右下),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七页 228
图135 抓枪,采自《武经总要》卷十,第二十二页 229
(iv)城墙、道路和护城河 229
图132 钩竿,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六页 229
图134 拐刃枪(左)、抓枪(中)、拐突枪(右),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六页 229
图133 剉手斧,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六页 229
图136 城子崖城墙的复原,采自傅斯年、李济等(1),第27页,图1 231
图137 王城岗城墙平面图,采自《文物》,1983年,第3期,第14页,图13 231
图138 新石器时代平粮台城平面图(左);南门及两侧门卫房平面图(右),采自《文物》,1983年,第3期,第27-28页,图16、18 231
图139 郑州早期商城城墙平面图,采自K.C. Chang(1),fig.289,系据An Chin-Huai(5) 232
图140 河南偃师夏或商城平面图,采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古城工作队(1),图2 233
图141 山东曲阜鲁国都城平面图,采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图3 234
图142 山东曲阜鲁国都城发掘区,采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图2 235
图143 曲阜鲁国都城遗址东城墙的断面,T505发掘区,采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图18 236
图144 1.鲁城的西南门;2.鲁城的东南门。采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 237
图145 黄陂县作京城平面图,采自黄陂县文化馆(1) 238
图146 楚国都城遗址纪南城平面图,采自湖北省博物馆(1),图2 239
图147 楚国都城遗址纪南城南垣新桥河古河道平、剖面图,采自湖北省博物馆(1),图11 240
图148 纪南城南垣水门木构建筑平、剖面图,采自湖北省博物馆(1),图12 241
图149 秦国最初的都城雍城遗址平面图,采自陕西省雍城考古队(1),图1 242
图151 秦国第二个都城栎阳的平面图,采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1),图2 244
图150 秦国都城雍城城墙各段的剖面图,采自陕西省雍城考古队(1),图2 246
图152 秦国都城栎阳南门平面图,采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1),图5 247
图153 专牖(转窗),兰州甘肃省博物馆藏(叶山摄) 247
图154 斯赫拉芬斯泰恩城堡窗上的遮门 248
图155 卡尔卡松的西哥特城楼,约450年,据维奥莱-勒—迪克之复原,采自de la Croix(2),fig.37 249
图156 齐国都城临淄故城地下的排水系统,采自临淄区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1),图1,第785页 250
图157 埋在汉长安城西安门下的砖砌排水洞,采自Wang Zhongshu(Wang Chung-Shu)(1),fig. 9 251
图158 埋在汉长安城下的陶瓷总水管,采自Wang Zhongshu(Wang Chung-Shu)(1),fig. 10 251
图159 阿斯库特岛堡垒的平面图,采自Badawy(11),fig. 102 252
图160 画家对阿斯库特岛堡垒的印象,从南边看,采自Badawy(1),fig. 103 253
图161 塞利努斯北部前线的防御工事,采自de la Croix(2),fig. 18 254
图163 蒙塔尼亚纳城,城墙内壁和环城狭窄地带,采自de la Croix(2),fig. 45 255
图162 塞利努斯城,约公元前390年,复原平面图,采自de la Croix(2),fig. 19 255
图164 河北安平一墓中壁画所描绘的蜂窝式防御工事,采自Chinese Academy of Architecture(1) 256
图165 艾格莫尔特城鸟瞰,采自Sournia(1) 257
图167 唐长安城平面图,采自平剛武夫(1) 259
图166 艾格莫尔特城平面图,采自Sournia(1) 260
图168 广汉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采自刘志远(1),图1 261
图169 彭县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采自刘志远(1),图2 261
图170 新繁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采自刘志远(1),图3 261
图171 诺森伯兰的惠特利堡鸟瞰,显示出多条沟渠,采自Anne Johnson(1),fig. 28 263
图172 罗马干渠剖面图,采自Anne Johnson(1),fig. 26 263
图173 防御渠中设置荆棘树枝作为障碍物[据Anne Johnson(1),fig. 33] 264
图174 用作防御陷阱的坑(lilia),1904年发现于拉夫堡之安东尼土垒北部防御工事前,采自AnneJohnson(1),fig. 34 264
图300 拒马,采自《武经总要》 264
图175 帕埃斯图姆有防御土墙的木栅渠复原图[据Adam(1)] 265
图176 拒马,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三十四页 266
图177 日本秋田县泉比区拂田栅堡垒的外木栅,采自Motoo Hinago(1),fig. 20 267
图178 宋代城池的羊马墙和保护城门的瓮城,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页 268
图179 新疆唐代高昌故城的内城墙(叶山摄) 270
图180 新疆唐代高昌故城的外城墙(叶山摄) 270
图181 以峭壁为城墙的新疆交河城(叶山摄) 271
图182 马面敌楼及城墙上的敌棚和白露屋,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八页 272
(v)城门 273
图183 彭县(上)和沂南(下)的汉代谷仓,采自林巳奈夫(6),第62页,图4-10、4-11 274
图184 南宋画家萧照《中兴祯应图》之细部,采自谢稚柳(2),图版66 274
图185 南宋画家萧照《中兴祯应图》之细部,采自谢稚柳(2),图版65 275
图186 姖路城城堡:1934至1958年间修复中的大天守,采自Motoo Hinago(1),fig. 63 276
图187 姖路城第十关门之墙和檐的防火白垩,采自Motoo Hinago(1),fig. 64 276
图188 姖路城第十关门之白垩墙、窗、窥孔窗板和铁格栅,采自Motoo Hinago(1),fig. 65 276
图189 装饰铁钉的金泽城石川门,采自Motoo Hubago(1),fig. 78 276
图190 门扇上钻孔的暗门,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三页 277
图191 汉长安城宣平门的北门道,采自Wang Zhongshu(Wang Chung-Shu)(1),fig. 22 277
(a)吊门(“悬门”) 278
图192 牌版或吊门,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三页 279
(b)城门的形状 279
图193 汉鸡鹿塞保护城门的曲墙,采自侯仁之(3),图18 280
图194 (1)肩水侯官平面图;(2)橐它侯官平面图;(3)甲渠侯官平面图,采自Chang Chun-Shu(1),p. 211 281
图197 墨西拿的阿卡迪亚门,有圆形庭院,两侧由两个方形城楼保护,采自Adam(1),fig. 58 282
图196 米利都南门西边的城墙段,采自Adam(1),fig. 31 282
图195 米利都城墙南东段,显示了城墙的折线和由方城楼保护的侧门,采自Adam(1),fig. 32 282
图199 叙拉古的欧律阿卢斯堡垒之凹角堡式门,采自Adam(1),fig. 50 283
图198 墨西拿的阿卡迪亚门,采自Adan(1),fig. 115 283
图202 比雷埃夫斯段的雅典长城北门,采自Adam(1),fig. 53 284
图200 曼丁尼亚的凹角堡式门,采自Adam(1),fig. 55 284
图201 位于凯拉迈科斯区的北西雅典之神圣门,采自Adam(1),fig. 52 284
图204 罗马奥勒良城墙的城门平面图(比例尺,1:800),采自Stephen Johnson(2),p. 45,fig. 18 285
图203 罗马晚期方形或长方形剖面的安德纳赫式门平面图(比例尺,1:800),采自Stephen Johnson(1),p. 48,fig. 21 285
图205 西班牙城墙中的罗马晚期城门平面图(比例尺,1:800),采自Stephn Johnson(2),p. 46,fig. 19 286
图206 由突出的多边形城楼保护的罗马晚期城门平面图(比例尺,1:800),采目Stephen Johnson(2),p. 49,fig. 22 287
图207 由弧形或U形城楼保护的罗马晚期城门平面图(比例尽,1:800),采自Stephen Johnson(2),p. 47,fig. 20 287
图209 表现城门的汉代画像砖,采自袁德星(1),第一卷,第309页 289
图208 汉代陶模型,可能是—城门,采自袁德星(1),第一卷,第304页 289
图210 汉代画像石上的城门浮雕,采自常任侠(1),第52页 290
图211 汉代城楼,咸谷(函谷)关,采自林巳奈夫(6),第68页,图4-36。 290
图212 罗马堡垒墙上的装饰性砌砖,位于勒芒的马格德莱娜塔楼,采自Stephen Johnson(2),fig. 1 291
图213 勒芒的迪维维耶塔围墙图案细部,采自Stephen Johnson(2),fig. 2 291
图214 西魏(535-556年)至五代(907-960年)城门的类型,采自傅熹年(1),图4 292
图215 宋、元时期的城门,据同时代的绘画,采自傅熹年(1),图5 293
图216 唐大明宫重玄门复原,从北(外)边观察,采自傅熹年(1),图16 293
图217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侧视图),采自傅熹年(1),图17 294
图218 唐大明宫玄武门、重玄门复原(鸟瞰图),采自傅熹年(1),图19 294
图219 可操纵或转动的“机桥”,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五页 295
(vi)桥梁和突门 295
图221 宋代活动桥或“钓桥”的试复原图 297
图220 活动桥或“钓桥”,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页 297
图224 堵塞雉堞缺口的皮簾,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三页 298
图223 木制胸墙,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九页 298
(vii)城楼 298
图222 “塞门刀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九页 298
图225 战国铜奁上描绘的中国小望台,采自Weber(4),fig. 76k 300
图226 描绘守望楼的汉墓砖拓片,采自袁德星(1),第一卷,第309页 300
图227 东汉绿釉陶城楼模型,上有宽阔露台,采自袁德星(1),第一卷,第310页 301
图228 汉代守望楼模型,有窗而无露台,采自袁德星(1),第一卷,第311页 302
图229 河南陕县墓葬中发现的汉代守望楼模型,发掘者称之为Ⅰ型,采自《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第137页,图26 303
图230 河南陕县墓葬中发现的汉代守望楼模型,发掘者称之为Ⅱ型,采自《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第138页,图27 304
图231 从Ⅱ型陶楼上射击的重甲弩手,采自《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第139页,图28 305
图232 描绘有三层守望楼,并有一骑兵驰于其间的汉代画像石拓片,采自常任侠(1),图53 305
图233 保护甘肃弯城子入口的弩台(?)(叶山摄) 306
图234 保护甘肃弯城子入口的弩台(?)(叶山摄) 306
图235 甘肃弯城子入口的门(叶山摄) 306
图237 甘肃弯城子城墙(叶山摄) 307
图236 甘肃弯城子城墙(叶山摄) 307
图238 弩台,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六页 308
图239 绳梯,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八页 308
图240 垂钟板,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十一页 308
图241 山西省大马古城平面图,采自陶正刚(1),第246页,图2 310
图242 敦煌千佛洞中的唐代壁画,采自本书第四卷第三分册 311
图243 敦煌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中带马面楼的防御墙(唐代),采自袁德星(1) 312
图244 陕西统万城平面图,采自陕西省文管会(1),第226页,图2 313
图245 统万城马面楼中用作储藏室的方洞俯视、侧视图,采自陕西省文管会(1),第228页,图3 314
图246 繁阳县,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第130页 314
图247 宁城县,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图34 314
图248 宁城县武库,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图35 315
图249 离石城府舍(总部),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第131页 315
图250 湖北云梦县出土东汉设防庄园模型,采自云梦县博物馆(1),图1 316
图251 湖北云梦县出土东汉设防庄园模型,采自云梦县博物馆(1),图2 316
图252 湖北云梦县出土的设防庄园模型立视图和平面图,采自云梦县博物馆(1) 317
图253 湖北云梦县出土的设防庄园模型立视图、平面图和细部图 318
图254 湖北云梦县出土的设防庄园平面图和细部图 319
(viii)城墙上的器械 319
图256 甘肃出土的设防庄园模型绘图,采自王子今和马振智(1),图2 320
图255 甘肃出土东汉有望楼的设防庄园模型,采自甘博文(1) 320
图258 广州出土的东汉设防庄园模型剖面图和俯视图,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263 321
图257 画像石拓片,表现了另一种设防庄园的结构,采自常任侠(1),图版66 321
图260 广州出土的东汉设防庄园模型剖面图和俯视图,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265 322
图259 广州出土的东汉设防庄园模型剖面图和俯视图,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264 322
图263 东汉设防庄园陶模型,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版155 323
图261 东汉设防庄园陶模型,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版151 323
图262 东汉设防庄园陶模型,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版153 323
图264 两个东汉设防庄园陶模型的前视和后视图,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版148 324
图265 两个东汉设防庄园陶模型的前视和后视图,采自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博物馆(1),图版107 325
图266 布幔,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二页 326
图267 桔槔,用以降下燕尾炬,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六十页 326
图268 “渠”盾复原,采自Yates(3) 327
图269 垂直悬挂的火幕复原,采自Yates(3) 328
图270 水平悬挂的火幕复原,采自Yates(3) 328
图271 战国刻纹铜器上描绘的靶,采自Weber(5),fig. 77 329
图272 包铁的冲,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五页 330
(2)十二种攻城方式 331
图273 飞钩(左);狼牙拍(右),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三页 332
(i)钩 332
图274 撘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三十二页 333
图275 饿鹘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三十三页 334
(ii)空洞 335
图276 双钩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三十二页 335
(iii)轩车 336
图277 行天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二十八页 336
图278 杷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二十八页 337
图279 轩车,采自林巳奈夫(8) 337
图280 轩车,采自林巳奈夫(8) 337
图281 巢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三十一页 338
图282 望楼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二十页 338
(iv)轒辒 339
图283 轒辒,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十八页 339
图284 尖头木驴,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六十页 341
图285 燕尾炬,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八页 341
图286 铁撞木,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八页 341
图287 绞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五页 341
图288 木幔,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十九页 342
(v)冲(攻城槌) 343
图289 填壕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三十页 343
图290 填壕皮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三十页 343
图291 贝尼·哈桑壁画上的攻城槌,采自Newbetrry(1),Vol. 2,plateXV 344
图292 中国早期的升降机“下城绞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八页 346
图293 用以套住攻城槌的铁环(“穿环”),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八页 348
(vi)临车 348
图294 临冲吕公车,采自《武备志》 349
(vii)堙(土坡) 350
图295 高度想像的“距堙”图,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五页 352
(viii)梯 354
图296 配重平衡云梯复原,采自本书第四卷第一分册 356
(ix)水 359
图297 攀登梯,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十五页 359
图298 飞梯,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十七页 360
图299 有方,采自林巳奈夫(6),图10-18、10-19 362
(x)突 364
(xi)穴 365
图302 另一种地听,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七十页 366
图301 地听,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页 366
图303 墨家坑道的复原,采自Yates(3) 367
图304 铜绿山的采掘综合构造,采自铜绿山考古发掘队(1),图5 368
图305 把烟输入墨家坑道所用的管道 369
图306 飞?箭,采自林巳奈夫(5),图391 370
图307 游火箱,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六十二页 371
图308 木牛,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十八页 371
图309 完整的绪棚,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七页(左);卷十,第九页(右) 372
图310 绪棚的屏蔽物,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八页 372
图311 未覆盖的绪棚框架,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八页 372
图313 绪棚的屏蔽物,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六页 373
图314 洒涂泥浆的麻撘,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二十七页 373
图312 未覆盖的绪棚框架,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六页 373
图315 浑脱水袋,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十一页 373
图316 头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九页 374
图317 隐匿地下坑道的土色毡簾,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八页 375
图318 把烟和投掷物驱入坑道竖井的风扇车,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二,第三十一页 375
图319 阻止有害物质进入坑道竖井和地道的皮漫,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二十五页 376
图320 将有害物质灌入敌坑道的器具,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二十五页 376
图321 挖坑道的工具,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第二十四页 376
(xii)蚁附(傅) 377
图323 曾侯乙墓中发现的带刺球之殳,采自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1),图版9-2 378
图322 棒,采自《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第十三页 378
参考文献 381
缩略语表 382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 388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 405
C.西文书籍和论文 434
索引 461
译后记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