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明代文学 1
第一章 明代文学总论 1
一 初期 1
二 前期 4
三 中期 6
四 后期 9
五 末代 11
第二章 明代诗文 13
第一节 明初易代之际的诗文 13
一 宋濂 13
二 刘基 17
三 高启 20
四 方孝孺 23
第二节 前期台阁诗文 26
一 三杨与“台阁体” 26
二 李东阳与“茶陵派” 30
第三节 中期复古诗文 33
一 前七子 33
二 后七子 41
三 唐宋派 46
第四节 后期诗文 57
一 公安派 57
二 竟陵派 64
第五节 末代诗文 69
一 张岱 69
二 张溥 71
三 陈子龙 74
四 夏完淳 76
第六节 散曲与民歌 78
一 散曲 78
二 民歌 81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85
一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85
第三章 三国演义 85
二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87
三 《三国演义》的版本 88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89
一 三个集团的比较 89
二 拥刘反曹的实质 92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93
一 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93
二 “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98
三 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100
第四章 水浒传 103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03
一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03
二 《水浒传》的作者 106
三 《水浒传》的版本 107
一 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原因 108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108
二 描述了农民起义的过程 109
三 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结局 110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15
一 《水浒传》的人物描写 115
二 《水浒传》的细节描写 117
三 《水浒传》的结构艺术 118
四 《水浒传》的语言特点 119
一 朱权和朱有燉 122
第五章 明代杂剧 122
第一节 明初的杂剧 122
二 几个由元入明的杂剧作家 125
第二节 明中叶的杂剧 126
一 王九思和康海 126
二 徐渭 128
三 冯惟敏等杂剧作家 131
第三节 明后期的杂剧 132
一 徐复祚、陈与郊、王衡和孟称舜 132
二 叶宪祖 133
三 吕天成和王骥德 134
第六章 明代传奇 136
第一节 明初的传奇 136
一 教化传奇作品 136
二 下层文人的作品 138
第二节 明中叶的传奇 139
一 《宝剑记》 139
二 《浣纱记》 140
三 《鸣凤记》 141
第三节 沈璟和吴江派 142
一 沈璟 142
二 吴江派 144
第四节 明后期其他传奇作家作品 145
一 文词派和张风翼 145
二 临川派作家作品 145
三 高濂、周朝俊和孙钟龄 148
第七章 汤显祖 150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 150
一 仕履和交游 150
二 创作和理论 151
第二节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 152
一 《紫箫记》和《紫钗记》 152
二 《南柯记》 153
三 《邯郸记》 155
第三节 《牡丹亭》 156
一 《牡丹亭》的思想内涵 156
二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60
第八章 西游记 164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164
一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164
二 《西游记》的作者 166
三 《西游记》的版本 168
一 《西游记》的社会内容 169
第二节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169
二 《西游记》的形象特征 172
三 《西游记》的思想矛盾 175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77
一 情节构思 177
二 形象塑造 178
第一节 《金瓶梅》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181
一 《金瓶梅》的成书和版本 181
第九章 金瓶梅 181
二 《金瓶梅》的作者 183
第二节 《金瓶梅》的思想内容 183
一 揭露了官、商、恶霸三位一体的罪恶 183
二 写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商一体的特色 185
第三节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86
一 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 186
二 刻画了典型的人物性格 187
一 以“东周列国”为题材的作品 189
第一节 历史演义小说 189
第十章 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189
二 以“楚汉相争”及“两汉”为题材的作品 190
三 以“隋唐”为题材的作品 191
四 写明代题材的作品 192
第二节 英雄传奇小说 193
一 以“杨家将”为题材的作品 193
二 以岳飞为题材的作品 194
一 《封神演义》 195
第三节 神魔小说 195
二 《西洋记》 197
三 《平妖传》、《西游补》等 198
第四节 其他世情小说 199
一 《好速传》 199
二 《玉娇梨》和《平山冷燕》 200
第十一章 明代短篇小说 202
第一节 《清平山堂话本》及其他话本集 202
一 《清平山堂话本》 202
二 其他话本集 203
第二节 冯梦龙和“三言” 204
一 冯梦龙 204
二 “三言”的思想和艺术 206
第三节 “二拍”和文言短篇小说 211
一 凌潆初和“二拍” 211
二 文言短篇小说 214
第八编 清代文学 217
第一章 清代文学总论 217
一 初期 218
二 中期 220
三 后期 223
第二章 清代诗文 225
第一节 初期诗文 225
一 易代文人 226
二 遗民学者 233
一 桐城派 241
第二节 中期诗文 241
二 阳湖派 255
三 盛世之音 260
四 才人之诗文 264
第三节 后期诗文 272
一 龚自珍 272
二 魏源 275
一 初期的三类作品 278
第一节 前期的戏曲 278
第三章 清代戏曲 278
二 前期的两大名著 279
第二节 中期的戏曲 279
一 皇家的宫廷大戏 279
二 文人的杂剧、传奇 281
三 民间的“花部” 284
第四章 李玉和李渔 286
第一节 李玉及苏州地区剧作家 286
一 李玉的生平和创作 286
二 李玉的前期作品“一人永占” 287
三 李玉的后期作品《清忠谱》 289
四 苏州派其他作家作品 291
第二节 李渔 293
一 李渔的生平 294
二 《笠翁十种曲》 294
三 李渔的戏剧理论 297
第五章 洪异和《长生殿》 300
第一节 洪异的生平和创作 300
一 洪异的生平 300
二 洪异的创作 302
第二节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303
一 《长生殿》的构思过程 303
二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304
第三节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308
一 强烈的对比艺术 308
二 突出的性格特征 308
三 浓郁的抒情气氛 309
四 神话色彩 310
第六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 311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311
一 孔尚任的生平 311
二 孔尚任的创作 312
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313
一 《桃花扇》的写作背景 313
二 《桃花扇》的思想倾向 314
一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317
第三节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317
二 新颖的构思 318
三 悲剧的语言 320
第七章 清代小说 322
第一节 文言小说 322
一 模仿《聊斋志异》之作 323
二 模仿魏晋志怪之作 323
一 历史演义 325
第二节 历史小说 325
二 英雄传奇 326
第三节 世情小说 327
一 世情小说 327
二 才子佳人小说 328
第四节 其他各体小说 329
一 神魔小说 329
二 讽刺小说 330
三 杂家小说 330
四 侠义公案小说 331
五 话本小说 331
第八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333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333
一 蒲松龄的生平 333
二 蒲松龄的创作 334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335
一 《聊斋志异》的主导思想 335
二 《聊斋志异》的政治批判 337
三 《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 338
四 《聊斋志异》对纯洁爱情的赞美 340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342
一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342
二 “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343
三 “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343
第九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45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345
一 吴敬梓的生平 345
二 吴敬梓的创作 346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347
一 讽刺和揭露 347
二 理想和希望 353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355
一 突出的讽刺艺术 355
二 独特的结构形式 356
三 语言特色 357
第十章 曹雪芹和《红楼梦》 359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359
一 曹雪芹的家世 359
二 曹雪芹的生平 360
第二节 《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361
一 关于“书未成” 361
二 抄本 362
三 印本和后四十回问题 363
第三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364
一 写出了“无可挽救的衰败” 366
二 赞美了“依稀可见的光明” 368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373
一 《红楼梦》的结构 373
二 《红楼梦》的情节 374
三 《红楼梦》的人物刻画 376
四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378
一 《说岳全传》 381
第十一章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 381
第一节 《说岳全传》、《水浒后传》 381
二 《水浒后传》 383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歧路灯》 385
一 《醒世姻缘传》 385
二 《歧路灯》 388
第三节 《镜花缘》 390
一 作者李汝珍 390
二 《镜花缘》的思想和艺术 391
第十二章 清代的说唱文学 395
第一节 鼓词和子弟书 395
一 鼓词 395
二 子弟书 397
第二节 弹词 398
一 弹词的形式 398
二 《再生缘》等弹词作品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