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植被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3
第二节 植被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第三节 山东植被的研究历史 9
第四节 山东植被的现状 15
第五节 合理利用、保护和发展山东植被 16
第二章 山东植被的演变 19
第一节 山东的复原植被 19
第二节 山东植被的地史变迁 20
第三节 山东植被的历史变迁 24
第四节 山东植被的现代发展 26
第五节 人类活动对山东植被的影响 27
第三章 形成山东植被的自然条件 32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2
第二节 地质、地形及水文 32
第三节 气候条件 37
第四节 土壤条件 44
第四章 山东植被概述 47
第一节 山东植被的区系组成 47
第二节 山东植被在中国植被中的地位 59
第三节 山东植被的分布规律 65
第四节 山东植被的类型 70
第五节 山东植被的分区 75
中篇 植被各论 87
第五章 针叶林 87
第一节 赤松林 88
第二节 油松林 103
第三节 黑松林 110
第四节 侧柏林 118
第五节 落叶松林 124
第六节 其他针叶林 125
第六章 阔叶林 128
第一节 麻栎林 130
第二节 栓皮栎林 141
第三节 其他栎林 145
第四节 次生落叶阔叶杂木林 145
第五节 刺槐林 153
第六节 毛白杨林 156
第七节 旱柳林 157
第八节 其他阔叶林 158
第七章 竹林 162
第一节 竹林的一般特征 162
第二节 竹林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163
第八章 灌丛 168
第一节 山茶灌丛 169
第二节 大叶胡颓子灌丛 171
第三节 盐肤木灌丛 171
第四节 白檀灌丛 172
第五节 胡枝子灌丛 173
第六节 绣线菊灌丛 173
第七节 黄栌灌丛 174
第八节 鹅耳枥灌丛 175
第九节 柽柳灌丛 175
第十节 其他灌丛 176
第九章 灌草丛 185
第一节 灌草丛的基本特征 186
第二节 灌草丛的分类 189
第三节 灌草丛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190
第十章 草甸 195
第一节 结缕草草甸 199
第二节 狗芽根草甸 199
第三节 芦苇草甸 200
第四节 白茅草甸 201
第五节 獐茅草甸 202
第六节 盐地碱蓬草甸 203
第七节 罗布麻草甸 204
第八节 茵陈蒿草甸 205
第九节 白蒿草甸 206
第十节 其他盐地杂类草草甸 206
第十一章 海岸砂生植被 208
第一节 主要群落类型及分布 211
第二节 砂生植被的演替规律 213
第三节 砂生植被的分类地位及其保护 214
第十二章 沼泽和水生植被 217
第一节 水生植被 218
第二节 沼泽植被 222
第十三章 栽培植被 226
第一节 草本类型 226
第二节 木本类型 229
第三节 草本、木本间作类型 235
第四节 立体种植 238
第十四章 植被分区 245
第一节 鲁西北平原及鲁北滨海平原栽培植被区 246
第二节 山东半岛栽培植被,赤松林、麻栎林区 251
第三节 鲁中南山地、丘陵栽培植被,油松林、侧柏林、杂木林区 259
第四节 鲁西南平原栽培植被区 266
下篇 植被的保护与利用 273
第十五章 山东的资源植物 273
第一节 资源植物的类型与分布 273
第二节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278
第三节 资源植物的利用与保护 288
第十六章 山东的自然保护区 290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90
第二节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历史与发展 293
第三节 山东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95
第四节 省级自然保护区 297
第五节 其他保护区 297
第六节 山东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298
第十七章 植被的利用、保护与发展 301
第一节 山东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301
第二节 植被与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 303
第三节 栽培植被的优化组合 310
第四节 植被与环境污染防治 312
第五节 植被与城乡绿化 315
第六节 山东植被的前景 321
附录 325
植物中名、拉丁名对照 325
植物拉丁名、中名对照 341
山东植被课题组部分论著 357
参考文献 360
山东植被图图例说明书 366
后记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