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册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及中国人民旧式的反抗运动——一八四○年至一九○五年(光绪三十一年) 1
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一八四○年至一八五○年(道光三十年) 1
第一节 绪言 1
第二节 可耻的鸦片输入者 2
第三节 腐烂的『天朝』 5
第四节 烟毒泛滥于中国 9
第五节 统治阶级对鸦片战争的态度——抵抗妥协投降三大派 12
第六节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15
一 严厉的禁烟 15
二 坚决的抵抗 25
第七节 投降派第一次『胜利』 34
一 出面求降的直隶总督琦善 35
二 惩罚抵抗派开放烟禁 36
三 放手卖国的两广总督琦善 38
第八节 清政府的对英宣战 41
一 决心宣战的原因 41
二 广东方面的战事 42
三 闽浙方面的战事再起 47
第九节 清政府的求降难 52
一 乍浦失陷——希望『解仇通好』 53
二 求降被拒——失陷吴淞口 54
三 长江不守——城下订盟 54
第十节 投降派『大胜利』 57
第十一节 围绕着鸦片的各种斗争 61
一 英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斗争 63
二 抵抗主义与投降主义的斗争 65
三 满族与汉族的斗争 67
第二章 中国人民的反英反满斗争——一八四○年(道光二○年)至一八五○年(道光三○年) 71
第一节 绪言 71
第二节 反英武装斗争 72
第三节 反满武装斗争 79
第四节 中国人民与统治阶级所走的不同路线 81
第一节 绪言 83
第三章 太平天国革命——一八五○年(道光三十年)至一八七三年(同治十二年) 83
第二节 太平革命的准备时期 90
第三节 太平革命胜利时期 103
一 前期的革命形势——飞跃 103
二 后期的革命形势——停滞 108
第四节 天国建设诸问题 116
第五节 太平革命衰败时期 131
一 前期的革命形势——防御 131
二 后期的革命形势——困守 145
第六节 太平革命失败的原因 158
第七节 太平革命的余波 164
第八节 反革命破坏下的中国社会 174
第一节 绪言 178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五一年(咸丰元年)至一八六一年(咸丰十一年) 178
第二节 顽固派第一次失败——广州失守 182
第三节 顽固派第二次失败——天津条约 188
第四节 顽固派第三次失败——北京条约 197
第五节 一部份顽固派向洋务派转化——所谓『同治中兴』 201
第六节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11
第五章 洋务派的自强与第一次割地狂潮——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至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 218
第一节 绪言 218
第二节 所谓『自强』的『新政』 222
一 『新政』第一期 222
二 『新政』第二期 226
一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一意主降 231
第三节 『新政』第一次破产 231
二 丧失琉球 233
三 马嘉理案 234
四 伊犁交涉 236
五 中法战争 238
六 丧失缅甸 247
七 北洋海军的扩充 248
第六章 甲午战争及第二次割地狂潮——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 251
第一节 中日朝鲜交涉 251
第二节 战无不败的海陆军 257
第三节 和战两派的争权及主和派得势 271
第四节 马关条约的缔结 279
第五节 台湾的两种抵抗——官绅的虚声抵抗与人民的英勇抵抗 281
第六节 三国干涉下满清赎还辽东半岛及大借外债 290
第七节 大买办李鸿章游历欧美的卖国活动 295
第八节 割地狂潮 296
第七章 第一次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一八九五年(光绪二一年)至一九○○年(光绪二六年) 299
第一节 绪言 299
第二节 甲午战前改良思想的酝酿 300
第三节 甲午战后变法运动高涨 302
第四节 参加维新运动的派别 310
第五节 百日维新 321
第六节 康梁维新派堕落成反动集团 329
第七节 自立军起义 331
第八章 对抗瓜分运动的义和团运动——一八九五年(光绪二一年)至一九○一年(光绪二七年) 336
第一节 绪言 336
第二节 从义和拳到义和团 347
第三节 义和团的志愿与纪律 364
第四节 西太后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369
第五节 外国的压迫与义和团的反抗 376
第六节 人民的继续反抗 390
第七节 英帝国主义指使下的分裂运动 397
第八节 帝国主义间分赃斗争 402
第九节 辛丑条约与东三省交涉 408
第十节 帝国主义者认识了中国人民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