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目录 1
第一编 夹攻中的苦斗 3
一、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3
(一)爱国文人 热血沸腾 3
文化名人颂抗战 3
杨秀峰“投笔从戎”和胡风主张“坚守阵地” 6
(二)名流学者 毁家纾难 8
“京派”学者“四大皆空” 8
叶圣陶、丰子恺毅然弃故居 9
老舍痛别亲人 11
(三)海外赤子 归心似箭 14
刘尊棋:“我一天都不能再停留下去” 14
田间:“我们立即回国去” 15
王礼锡:“我要归去了” 16
蒋介石撤销通缉令 17
(四)捐弃前嫌 一致对敌 17
郭沫若:“别妇抛雏断藕丝” 19
郭沫若和蒋介石第二次握手 20
“七君子”光荣出狱 20
(五)“低调俱乐部”里的文化人 21
二、团结战斗 结成新的长城 24
(一)上海文化人实现大团结 24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成立 24
可贵的“喇叭”精神 25
(二)文化界的新旗手——郭沫若 28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 28
郭沫若屈就第三厅厅长 29
轰动武汉的抗战扩大宣传周 31
空前的“七七”献金活动 33
众望所归的文化界新旗手 34
“文协”的筹备工作 35
(三)老舍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建立 35
“文协”的成立和历史功绩 36
“文协”的功臣——老舍 38
三、抗日文化的“洪波曲” 40
(一)新闻战线群星闪烁 40
出生入死的战地记者和作家 40
三位出色的战地记者范长江、孟秋江、陆诒 43
“新华军”与“囚徒社长” 45
温暖的“记者之家” 48
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垄断 51
幕后英雄——胡愈之 53
(二)戏剧尖兵初显身手 54
抗战第一剧——(保卫卢沟桥》 54
上海戏剧轻骑的活跃 56
轰动一时的“好一计鞭子” 57
昙华林畔再组轻骑 58
“八千里路云和月” 60
“田汉毕竟是好汉” 62
(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63
冼星海、张曙领导的歌咏运动 63
叶浅予领头的抗战漫画 65
胡风的“游击战”和茅盾的“阵地战” 66
四、抗战宣传在海外 70
(一)抗战歌声飘海外 70
最早在星马宣传演出的“武汉合唱团” 70
轰动星马的“新中国剧团” 71
影剧明星王莹在美的演出活动 72
(二)丹青大师艺惊异邦 73
徐悲鸿在星马、印度的募捐活动 73
刘海粟在南洋的募捐活动 75
张善子在欧美的募捐活动 76
最早从事国际宣传的进步文人 78
(三)让世界了解中国 78
郁达夫、胡愈之宣传战斗在星洲 80
国民外交代表陶行之和“过河卒子”胡适 81
“沟通土洋”的萧乾 84
毁誉参半的林语堂 84
五、“衣冠西迁”与文化扩散 85
(一)空前规模西迁潮 85
“经年流离全家瘦” 85
颠沛流离而弦歌不辍 87
抢救国宝的英雄 89
(二)文化据点 星罗棋布 91
国统区文化中心——重庆 92
“文化名城”——桂林 92
“民主堡垒”——昆明 94
对外宣传的窗口——香港 94
其他文化据点 95
六、刀剑风雪苦相摧 97
(一)狂轰滥炸何所惧 97
灭绝人性的“战略轰炸” 97
狂轰滥炸何所惧 99
(二)“富贵于我如浮云” 103
蒋介石的笼络政策 103
骗局的破产 103
荒唐的“拉郎配”——强制入(国民)党 106
同床异梦的效果 108
收买不了的文化人 109
(三)满园春色关不住 110
新闻封锁的失败 110
扼杀不了的进步出版事业 113
高教战线上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 116
疯狂的白色恐怖 119
(四)粉身碎骨全不怕 119
所谓的“成都抢米事件” 122
骇人听闻的“綦江惨案”和“杜重远阴谋案” 123
马寅初不怕粉身碎骨 125
冯雪峰英勇战斗在上饶集中营 128
轰动国内外的“费巩失踪案”和“永安大狱” 129
(五)贫病交加不折腰 131
教授们的贫困 131
老舍被迫戒酒、戒烟、戒茶 134
青年作家碧野的除夕夜 134
他们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136
“安贫乐道”与“不平则鸣” 138
七、“相濡以沫”的友情和战乱中的同林鸟 139
(一)患难与共 情同手足 139
可贵的友情 139
田汉赴宴 140
“一流文人二流堂” 142
情暖破碎心 144
朱自清、叶圣陶诗文会友 146
一对诗画忘年交 149
(二)战乱中的同林鸟 151
赵丹夫妻劳燕分飞 151
徐悲鸿的婚变 153
梁思成、林徽因比翼双飞 156
“万金难买生死情” 158
八、“指津自有北辰星” 161
(一)为进步文化人争得一块“租界” 162
政治部第三厅解散前后 162
文工会的成立 162
文化“租界”的辉煌成就 163
(二)当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 164
决不能再牺牲一个人 164
“驱车我走天南道,万里江山一放歌” 165
曹靖华深情忆往事 166
(三)香港秘密大营救 167
震惊中外的奇迹 167
虎口救精英 168
夏衍海上脱险 169
最后一个撤离香港的进步文人 170
柳亚子、邹韬奋不忘抢救恩 171
胡蝶白首话当年 172
(四)“我们跟着北辰走” 174
人人向往解放区 174
加入中共的文化名人 176
一群党外“布尔什维克” 179
文化人的导师和挚友 181
(一)在祝寿的名义下 187
纪念郭沫若五十寿辰 187
九、民主洪流逐浪高 187
为各方面文化名人举行的祝寿活动 190
纪念茅盾五十寿辰 194
(二)以戏剧为突破口 196
突破口的选择 196
轰动山城的“屈原”热浪和“雷电”旋风 198
“壮绝神州”的西南剧展 200
精彩的压轴好戏 202
(三)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 205
轰动一时的“飞机运洋狗”事件 205
倒孔(祥熙)运动的胜利 207
西南联大的“五四”纪念活动 209
汹涌澎湃的春城风云 211
震撼山城的“民主宣言” 213
准备迎接新战斗的动员会 215
坚强的领导和牢固的团结 219
一、“孤岛”的劫难与辉煌 219
第二编 地狱里的沉沦和抗争 219
重建抗日宣传阵地 222
新闻记者血溅“孤岛” 224
复社与《鲁迅全集》的出版 227
刘湛恩为国捐躯和“孤岛”护校斗争 229
二、横眉冷对血雨腥风 230
东北抗日文艺先驱金剑啸和抗日文艺沙龙“牵牛房” 230
金剑啸的牺牲和哈尔滨口琴社事件 232
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 234
燕京大学教授团结共闯鬼门关 236
轰动华北教育界的日宪大逮捕案 239
蓝公武七进日本宪兵队 241
上海文化界的劫难 243
战斗在敌人心脏的英雄们 246
戴望舒的新“南冠草” 249
郁达夫南洋遗恨 251
三、荆棘丛中的艰难跋涉 254
陈垣“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 255
马叙伦闭门著书 257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259
齐白石“开尽秋风不折腰” 261
蒋兆和妙手丹青绘难民 263
刘海粟不与敌伪合作 265
梅兰芳蓄须明志 267
程砚秋荷锄务农 270
周信芳“歌台深处筑心防” 272
袁雪芬出污泥而不染 273
艰苦奋战的话剧工作者 275
张爱玲红遍上海文坛 278
钱钟书埋首著书不求闻达 281
傅雷的热肠劲节 283
朱生豪呕心沥血译莎剧 285
四、出卖灵魂的无耻文人 288
卖主求荣的郑孝胥 288
亲日恐日的汤尔和 293
“脱下袈裟换乌纱”的周作人 294
汪伪政权的吹鼓手林柏生 299
汪精卫的“文胆”胡兰成 301
惟利是图、随波逐流的张资平 303
第三编 风景这边独好 309
一、民族精英会聚延安 309
颗颗红心向延安 309
徒步漫漫黄土路 311
冲破层层封锁线 314
耀眼的星海河汉 317
艰苦的生活与英勇的牺牲 320
心窝里飞出的颂歌 323
二、阳光雨露育新人 325
纤笔不亚毛瑟枪 325
党的政策暖心窝 327
领袖和文人心连心 330
春风化雨润无声 333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 335
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 338
脱胎换骨一代新人 341
三、新天新地新文化 344
(一)戏剧轻骑建奇功 344
西战团名扬全国 344
民众剧团红遍边区 347
秧歌剧异军突起 350
京剧改革的先驱 353
《白毛女》一鸣惊人 355
延安——诗的王国 358
(二)烽火热血铸诗魂 358
朗诵诗响遍边区 359
街头诗开全国之风 360
老树著花更芬芳 361
新诗发展的里程碑 363
(三)唱出时代最强音 364
延安处处是歌声 364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365
明亮的星辰 368
(四)拿起画笔作刀枪 369
木刻一枝独秀 369
古元绘出延安新面貌 370
彦涵再现战斗烽火 371
腾飞前的漫画家 372
(五)文坛群英各有千秋 374
报告文学的繁荣 374
扎根黄土的“山药蛋派” 378
美的颂歌 381
四、阳光下的阴影 384
(一)萧军拂袖离延安 384
“伟大的不是我,而是他” 384
“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 384
萧军的离去与归来 387
(二)不该发生的悲剧 388
冤案的由来 388
冤案的形成 392
曲折的平反 393
(三)所谓“抢救运动” 394
审干工作的提出 394
康生将运动引入歧途 395
毛泽东当众赔礼道歉 397
一份闪光的《意见书》 399
后记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