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 葡萄牙帝国的兴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齐世荣主编;王加丰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 版 社:西安:三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6289348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葡萄牙帝国和西班牙帝国一度都是生气勃勃的国家,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衰起伏与葡萄牙帝国和西班牙帝国的盛衰有相似之处吗?本书主要通过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在15、16世纪最早开辟新航路和建立殖民帝国的这段历史的描述,向我们揭示了两国崛起的秘密,追寻其发展历程,探究其盛衰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借鉴。本书前言一个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总要竭力巩固它的政权,为此,都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供自己巩固政权的借鉴。一切剥削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剥削制度,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封建统治阶级无不想使自己的王朝长久延续下去,为此,其中一些有作为和头脑比较清醒的君主及其辅佐就特别注意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例如,汉高祖刘邦在定天下后,让列侯诸将直言他之所以有天下,而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的回答是:“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说,你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目录 1

第一章 民族国家的形成 1

一 统一国家的初步出现 1

二 阿拉伯人的统治 2

三 光复运动与国家的统一 8

第二章 葡萄牙帝国的兴起 14

一 发起向非洲的扩张 14

(一)远征北非 15

(二)沿非洲西海岸的探险和殖民 17

(三)绕过好望角 27

(四)与西班牙瓜分世界 34

(五)到达印度和巴西 37

二 建立殖民帝国 44

(一)称霸印度洋 44

(二)占领马六甲 50

(三)往香料群岛扩张 57

(四)经营澳门 59

(五)把日本纳入帝国势力圈 73

(六)在巴西殖民 75

(七)全盛时期的葡萄牙帝国 81

一 大探险大征服 90

第三章 西班牙帝国的兴起 90

(一)大西洋上的角逐 91

(二)向美洲扩张 94

(三)征服西印度群岛 105

(四)征服墨西哥 110

(五)征服秘鲁 121

(六)麦哲伦在菲律宾死于非命 131

(七)征服菲律宾 143

(八)传播天主教 150

二 又一个殖民帝国的建立 155

(一)甘蔗种植园和牧场 156

(二)金山和银山 163

(三)委托监护制 166

(四)劳役分派制 178

(五)在欧洲争霸 184

(六)全盛时期的西班牙帝国 192

(七)印第安人在帝国铁蹄下呻吟和消失 201

第四章 帝国兴起的奥秘 206

一 从郑和与哥伦布的简单比较说起 207

二 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 213

(一)各阶层都介入扩张 213

(二)教会的大力支持 224

三 西方人对东方产品的需求 229

四 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 236

(一)竞争性的国际环境 236

(二)灵活的用人和投资体制 241

(三)信用制度和分配殖民成果的制度的建立 245

(四)传统的地理观念 250

五 抓住发展良机 252

第五章 帝国面临挑战 256

一 葡萄牙帝国:应付乏力 256

(一)战线太长,“敌人”太多 257

(二)国内颓势凸现 261

(三)政治危机与独立的丧失 268

二 西班牙帝国:成问题的追求 270

(一)皇帝追求天主教帝国的虚荣 270

(三)浮夸的文化观念 270

(二)百姓盲目追求金银财富 274

三 西班牙帝国:耗竭国力的战争与革命 282

(一)与法国和土耳其的战争 283

(二)德国宗教改革 289

(三)尼德兰革命 292

(四)与英国的战争 297

(一)力不从心 304

第六章 帝国的衰落 304

一 太多的“追求”和太大的花费 304

(二)入不敷出 306

(三)是不是可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312

二 经济危机 315

(一)毁灭性的经济政策 315

(二)难以解决的经济难题 318

(三)封建特权横行与经济的凋敝 320

(四)腐败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 322

三 欧洲其它国家的竞争 325

(一)在美洲和大西洋上的竞争 326

(二)在东方的竞争 330

第七章 失去帝国风光后的历程 336

一 艰难曲折地走向现代社会 336

(一)葡萄牙走向现代社会的历程 337

(二)西班牙走向现代社会的历程 342

二 帝国余辉与帝国后遗症 354

(一)帝国余辉 354

(二)帝国后遗症 358

结束语 361

附录:参考书目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