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 杨仁敬 1
谈谈《新编美国文学史》 陶洁 7
沧海桑田,本源依旧——谈美国文学主题的嬗变 姚乃强 10
特里林:非意识形态的想象 阮炜 20
同性恋文学:美国文学的一块独特领地——美国同性恋文学综述 陈许 44
女人与海[明威] 张禹九 61
论西格尔及其爱情小说 朱炯强 陆萍 92
雷蒙德·钱德勒创作简论 杨金才 105
灵犀相通的隽永神话——凯瑟和沈从文心目中的美国西部边疆与中国湘西边城 孙宏 123
浪漫主义又振雄风 张素珍 147
意识流小说中的空间艺术 李常磊 159
爱默生与宗教 孙筱珍 王卓 173
爱默生对杜威的影响 赵秀福 183
坡的死亡情结 王鹏 194
“婚礼”隐喻与麦卡勒斯的社会身份观:《婚礼的成员》中的女性乌托邦思想 林斌 201
变形与真实——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变形技巧的运用 张敏 张德霞 221
挪亚方舟的火种——贝娄《愁思伤情》的多重视角 魏啸飞 229
论贝娄小说《赫索格》中女性人物的象征意义 马云 244
人人都是犹太人——马拉默德《店员》的犹太性与犹太文化 赵海燕 256
“意识流”的一种新流向——欧美小说中意识流手法与冯尼格“时间旅行法”之比较 郑国云 齐桂芹 李贤伟 274
“兔子小说四部曲”与现代美国人的宗教观 刘风山 282
语言·文学·意识形态——评莫里森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演说词 王勇 295
人耶?鬼耶?——论“心爱的”身份的多义性 李贺青 300
悲剧命运的叩问——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悲剧精神阐释 焦晓婷 316
在布鲁斯歌声中重建自我 李冬 曾梅 331
评《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物化”现象 薛玉凤 336
根植于黑人传统文化沃土上的一朵奇葩——简析《紫颜色》中西丽女性意识的觉醒 葛海燕 345
雯妮的心路历程——《灶神之妻》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关合凤 354
缺失历史的艺术再现 362
——解读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龙翼》 张颖 李盛 362
“一个包罗万象的客体”:路易斯·茹科夫斯基的抒情史诗《A》 黄宗英 374
庞德走向中国的历程 索金梅 402
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 李杨 412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女诗人的创作 袁德成 423
论兰斯顿·休斯诗歌的后殖民主义特征 罗良功 437
乌鸫之谜——论华莱士·史蒂文斯笔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李莉 452
从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看她的信仰追求 姜希颖 464
梅根·特里的戏剧创作 郭继德 470
印第安典仪戏剧传统与20世纪70年代的印第安戏剧复兴 邹惠玲 483
莎剧与奥剧舞台提示及舞台表现自由度之比较 许诗焱 从丛 497
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性——《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大海解读 张生珍 507
奥尼尔戏剧的后现代主义的“再发现”价值 高明 516
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再现与超越——阿瑟·密勒《桥头眺望》解读 李英 529
编后记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