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1.1 研究的意义 1
1.2 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 2
1.3 研究范围、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2
1.3.1 研究范围 2
1.3.2 语料来源 3
1.3.3 研究方法 6
第二章 言语行为及指令行为研究概述 7
2.1 引言 7
2.2 言语行为理论简介 7
2.3 Austin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8
2.4 Searle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10
2.5 Searle之后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12
2.6 其他语言学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 16
2.7 汉语言语行为的研究 18
2.8 指令行为研究概述 24
第三章 指令行为 28
3.1 引言 28
3.2 言语行为的种类 28
3.3 指令行为的定义 29
3.3.1 指令与时间及现实性 30
3.3.2 指令与疑问 33
3.3.3 指令与否定的关系 34
3.3.4 指令与情态 35
3.4 指令的种类及迫切度的关系 36
3.5 情感性指令和实施性指令 40
3.6 结语 40
第四章 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 42
4.1 引言 42
4.2 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的划分 42
4.3 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的汉语表达简述 44
4.4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发出者 46
4.4.1 直接指令与礼貌及自我态度 48
4.4.2 间接指令与礼貌及说者态度 48
4.5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接受者 51
4.5.1 以往的研究 51
4.5.2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惯例及推理 53
4.5.3 直接指令、间接指令与效果 55
4.6 结语 57
第五章 指令行为实施的汉语语言手段 59
5.1 引言 59
5.2 直接指令的实施 59
5.2.1 施为动词与施为句 59
5.2.2 祈使句 63
5.3 间接指令的实施 64
5.3.1 陈述或询问接受者实施某个行为的能力或必要性的句子 67
5.3.2 陈述发出者自身对当下语境的感受及评价的句子 73
5.3.3 询问接受者对当下语境的感受及评价的句子 75
5.3.4 陈述或询问接受者实施某个行为的原因、意见的句子 75
5.3.5 带有特殊标记的句子 76
5.4 语气词 77
5.5 结语 78
第六章 指令行为操控度及礼貌度等级调查 79
6.1 引言 79
6.2 Givón(1990)的研究 79
6.2.1 操控度等级 80
6.2.2 表达式等级 81
6.2.3 礼貌程度等级 83
6.3 李宇明(2000)的研究 84
6.4 问卷调查对象及结果 86
6.4.1 小学组 86
6.4.2 中学组 86
6.4.3 大学组 91
6.4.4 研究生组 91
6.5 调查结果总结 91
6.5.1 礼貌度等级 91
6.5.2 操控度等级 94
6.5.3 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对于指令行为的影响 95
6.6 结语 100
本章附录:指令行为调查问卷 102
第七章 立法语言的指令行为实施 105
7.1 引言 105
7.2 立法语言定义及其属性 105
7.3 汉语立法语言实施指令行为的主要手段 108
7.3.1 情态词 108
7.3.2 权利义务的陈述 110
7.3.3 特定行为导致的处理结果的陈述 111
7.4 汉语立法语言情态词规范化 112
7.5 结语 115
第八章 汉语祈使句研究(上) 116
8.1 引言 116
8.2 汉语祈使句研究历史概况 116
8.3 汉语祈使句研究专题概况 121
8.3.1 祈使或祈使句的整体研究 121
8.3.2 祈使句的定义及性质 122
8.3.3 祈使句的语音研究 124
8.3.4 祈使句的句法研究 126
8.3.5 祈使句的历史研究 132
8.3.6 祈使句的语言比较 132
8.4 结语 132
第九章 汉语祈使句研究(下) 133
9.1 引言 133
9.2 祈使句的性质、范围及定义 133
9.3 祈使句的主语及话题 143
9.4 祈使句与动词 146
9.4.1 祈使句中动词的特征及范围 146
9.4.2 祈使句中的动词及动词性结构 148
9.4.3 祈使句中的形容词及形容词性结构 174
9.4.4 副词 179
9.4.5 祈使句中的语气词及语气成分 185
9.5 结语 187
第十章 结语 188
参考文献 194
后记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