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1 气象卫星 1
1.1 气象卫星的发展简况 1
1.2 气象卫星的应用 4
1.2.1 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4
1.2.2 在陆地和海洋科学中的应用 5
1.2.3 在气候研究方面的应用 6
1.2.4 在农业中的应用 6
1.3 气象卫星的轨道及轨道参数 7
1.2.6 在气象通信中的应用 7
1.2.5 在军事气象方面的应用 7
1.3.1 气象卫星的轨道 8
1.3.2 气象卫星的轨道参数 10
1.3.3 星下点、升交点和降交点 14
1.4 气象卫星姿态的稳定方式 14
1.4.1 自旋稳定 15
1.4.2 三轴定向稳定 17
1.4.3 重力梯度稳定 18
1.5 各国接收气象卫星资料简况 18
1.5.1 艾萨气象卫星资料 18
1.5.2 诺阿气象卫星资料 21
1.5.3 葵花静止气象卫星资料 22
1.5.4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 23
1.5.5 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资料 25
2 气象卫星辐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 26
2.1 可见光云图 26
2.2 红外云图 30
2.3 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的比较 32
2.4 水汽图像 35
2.4.1 辐射波长 36
2.4.2 辐射路径内的水汽含量 37
2.4.4 气柱温度 38
2.4.3 水汽的垂直位置 38
2.5 气象卫星通道的选择及其应用 39
2.6 卫星云图的分辨率 41
3 卫星云图上云和地表的识别 43
3.1 卫星云图概述 43
3.2 识别云的判据 46
3.2.1 结构型式 46
3.2.2 范围大小 47
3.2.3 边界形状 47
3.2.4 色调 47
3.2.5 暗影 48
3.2.6 纹理 49
3.3 云的识别 51
3.3.1 高云 52
3.3.1.1 纤维状卷云 54
3.3.1.2 密卷云 55
3.3.1.3 卷层云 55
3.3.1.4 卷云砧 56
3.3.2 中云(高层云和高积云) 56
3.3.3.1 积云(积云、浓积云) 57
3.3.3 低云 57
3.3.3.2 积雨云 59
3.3.3.3 层积云 60
3.3.3.4 层云和雾 60
3.3.4 卫星云图上各种云的相互联系 61
3.4 地表的识别 61
3.4.1 可见光云图上地表的识别 62
3.4.1.1 陆地表面 62
3.4.1.2 水面 63
3.4.1.3 雪和冰的覆盖区 65
3.4.2 红外云图上地表的识别 67
3.6 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及水汽图像之间的比较 68
3.5 物象识别的几个步骤 68
4 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72
4.1 云量的分析 72
4.2 云厚的分析 74
4.3 风的分析 74
4.3.1 根据卫星云图上云系外貌分析风 74
4.3.1.1 中低空风的分析 74
4.3.1.2 高空风的分析 76
4.3.2 用静止卫星云图分析风 76
4.4 利用卫星云图估计降水 77
4.5.2 海雾的形成过程 78
4.5 在海雾分析和预报中的的应用 78
4.5.1 海雾的成因 78
4.5.3 海雾的分布 79
4.5.3.1 海雾相对频率的计算 79
4.5.3.2 海雾相对频率的分布 79
4.5.3.2.1 4~7月逐月分布 79
4.5.3.2.2 雾季的海雾分布 82
4.5.3.3 雾区特点 83
4.5.3.3.1 雾区面积较大 83
4.5.3.3.2 雾区靠近海的西岸 84
4.5.3.3.3 雾区形状多样 85
4.5.3.3.4 雾区生消迅速 87
4.5.3.4 雾日分析 88
4.5.4 一次持续16天的海雾过程 89
4.5.4.1 海雾生消的分析 89
4.5.4.2 卫星云图特征 91
4.5.4.3 与历年6月份黄渤海海雾频率相比较 95
4.5.4.4 探空曲线的分析 95
4.5.4.5 天气形势的分析 97
4.5.4.5.1 雾型 97
4.5.4.5.2 无雾型 97
4.5.5 一次雾消过程的典型卫星云图分析 99
4.6 用卫星云图分析预报细胞状云系 101
4.6.1 细胞状云系的成因 102
4.6.1.1 细胞状云系的特征 102
4.6.1.2 细胞状云系的形成 105
4.6.2 细胞状云系的分布 108
4.6.2.1 细胞状云系的分布特点 108
4.6.2.2 细胞状云系的分布类型 110
4.6.3 细胞状云系的预报 113
4.6.3.1 细胞状云系预报的基础 113
4.6.3.2 细胞状云系的短期预报 116
4.6.3.3 细胞状云系的短时预报 118
5.1.2 涡旋云系 123
5.1.1 带状云系 123
5 分析天气系统 123
5.1 卫星云图上的一些常见云系 123
5.1.3 正涡度中心云系(逗点云系) 124
5.1.4 射流状云系 125
5.1.5 横向波动云系 125
5.1.6 地形波状云系 127
5.2 分析和确定天气系统 127
5.2.1 分析和确定锋面 127
5.2.1.1 确定冷锋的位置 128
5.2.1.1.2 不活跃的冷锋 130
5.2.1.1.1 活跃的冷锋 130
5.2.1.2 确定暖锋的位置 131
5.2.1.3 确定锢囚锋的位置 132
5.2.1.4 确定静止锋的位置 132
5.2.1.4.1 昆明静止锋 133
5.2.1.4.2 华南静止锋 134
5.2.1.4.3 梅雨静止锋 134
5.2.1.4.4 天山静止锋 135
5.2.2 气旋发生与发展的分析 136
5.2.2.1 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 136
5.2.2.2 气旋形成的其他类型 140
5.2.3 高空急流云系 141
5.2.3.1 中高纬极锋急流 143
5.2.3.2 副热带急流 144
5.2.4 确定槽线和脊线的位置 145
5.2.4.1 确定高空槽线的位置 145
5.2.4.2 确定高空脊线的位置 149
5.2.4.3 确定地面高压脊线的位置 150
5.2.5 高空冷涡的分析 155
5.2.6 飑线的分析 156
5.2.7 青藏高原的天气系统分析 162
5.2.7.1 高原的高空槽分析 164
5.2.7.2 高原上的冷锋 165
6 热带天气系统的分析 167
6.1 赤道辐合带的分析 167
6.1.1 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化 167
6.1.2 赤道辐合带云系的分布特征 174
6.2 热带云团的分析 175
6.2.1 西太平洋云团的统计特征 176
6.2.2 云团的分类 178
6.3 东风波云系的分析 179
6.4 热带风暴(台风)的分析 179
6.4.2 热带风暴(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 180
6.4.1 热带风暴(台风)发生发展的条件 180
6.4.3 热带风暴(台风)发生发展的过程 181
6.4.4 热带风暴(台风)的路径预报 190
6.4.4.1 热带风暴(台风)的移向与其本身云系的关系 190
6.4.4.2 热带风暴(台风)移向与其周围云系的关系 191
6.4.4.3 应用“逻辑云图”计算热带风暴(台风)的移向移速 194
7 卫星云图与其他气象资料的综合应用 197
7.1 正确识别各种云系 197
7.2 卫星云图要与天气图结合起来使用 200
7.3 卫星云图要与其他气象资料结合起来使用 209
7.4.1.1 华北地区暖高压的长时间维持,产生了褡裢地区的高温天气 211
7.4 综合应用举例 211
7.4.1 一次锋生过程的突变大风分析 211
7.4.1.2 渤海湾附近持续降水的降温效应,造成了中小尺度的冷空气堆 216
7.4.1.3 冷锋的迅速锋生,是产生突变大风的主要原因 216
7.4.1.4 地形作用和地表性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21
7.4.2 9012号台风移动路径的分析 222
7.4.2.1 9012号台风概述 222
7.4.2.2 9012号台风的路径分析 222
7.4.2.3 9012号台风与6312,6611,7010号台风的比较 230
参考文献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