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总序 季羡林导论 1
第一章 濂溪:宋明理学的开山 9
第一节 孔颜乐处,莲花品格 12
第二节 《太极图说》与无极太极之辨 17
第三节 《通书》——无欲、主静、立诚 22
第四节 精神方向的开辟 29
第二章 临川:荆公新学的活力 33
第一节 荆公生平及新学渊源 34
第二节 新学思想 40
第三章 巴蜀:三苏父子的创慧 58
第一节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59
第二节 圣人之道,始于人情 65
第四章 湖湘学派与核心湖湘文化 79
第一节 湖湘学派的创立及发展与核心湖湘文化的确立 79
第二节 胡五峰的创制 89
第三节 张南轩的建树 107
第五章 婺源:朱子学的建立与发展 116
第一节 朱子与长江流域 116
第二节 理气论 128
第三节 心性论 136
第四节 居敬穷理论 143
第五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146
第六章 浙东:东莱学与事功学的突起 49
第一节 吕祖谦及其“东莱学” 150
第二节 陈亮、叶适的事功派 178
第七章 金溪:心学的启悟 200
第一节 陆象山与江西学派 200
第二节 先立乎其大者 202
第三节 心本论与发明本心 206
第四节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210
第五节 心即理与性即理之辨 215
第六节 鹅湖之会与尊德性、道问学 219
第七节 陆氏门人、杨简与天地万物通为一体 223
第八章 吉水与鹤山:新儒学的多面相 228
第一节 杨万里 228
第二节 魏了翁 243
第九章 慈溪与金华:朱学的深化 256
第一节 黄震 256
第二节 金华四先生 267
第十章 余姚:阳明学的勃兴 283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典型 283
第二节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92
第三节 致良知教 299
第四节 知行合 304
第五节 浙中王学 311
第六节 江右王门 320
第七节 南中王门 328
第八节 楚中王门:蒋道林的内在化取向 339
第十一章 泰和:朱学的后劲与歧出 344
第一节 罗钦顺与理学的复杂关系 344
第二节 理气一物——从理学到气学 349
第三节 从心性之辨到儒佛之辨 355
第十二章 泰州:风动天下的王学左派 369
第一节 王心斋和泰州学派的革命性 369
第二节 罗近溪与耿定向 375
第三节 颜山农与何心隐 383
第四节 理学内在的张力和“异端” 390
第十三章 东林与蕺山:晚明儒学的多向度 398
第一节 东林学派:政治参与及思想学说 398
第二节 刘宗周——理学的殿军 409
第三节 浙东史学及其理念 421
余论 431
参考文献 438
后记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