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瑞士四种民族语言的由来和分布 1
第二章 瑞士德语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3
第一节 瑞士德语和标准德语的使用面 3
第二节 瑞士德语的现状 4
第三章 瑞士传统文化对瑞士德语区当代文学的影响 9
第一节 传统 9
第二节 影响 11
第一节 背景 13
第四章 瑞士德语区战时文学 13
第二节 抉择 14
第三节 反思 16
第五章 瑞士德语区战后第一代文学(1945—1958) 19
第一节 瑞士德语区当代文学蓬勃发展的良机 19
第二节 马克斯·弗里施和成名作《施蒂勒》 20
第三节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和名剧《老妇还乡》 25
第四节 献给青年的瑞士佳肴——《凡尔纳·安贝格》 30
第六章 瑞士德语区战后第二代文学(1959—1967) 33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转换 33
第二节 奥托·弗里德里希·瓦尔特和成名小说《哑巴》 34
第三节 汉斯·伯施和长篇小说《捕蝇草》 38
第一节 左派大学生运动及其影响 45
第七章 瑞士德语区战后第三代文学(1968—1979) 45
第二节 西尔维奥·勃拉特尔及其长篇小说《思乡心切》 47
第八章 瑞士德语区战后第四代文学(1980—) 52
第一节 八十年代瑞士青年的徬徨 52
第二节 汉斯耶尔格·舍尔滕莱布及其小说《假期风光》 54
第九章 瑞士德语区战后文学的主题和创作倾向 57
第一节 文学主题 57
第二节 创作倾向 59
一、弗里施的处女作(1933—1934) 66
第十章 瑞士德语区当代文学的中心人物马克斯·弗里施 66
第一节 弗里施的早期著作(1931—1944) 66
二、遁世文学 68
三、创作渊源 71
第二节 自我探索时期(1945—1953) 73
一、剖析战争恐怖 73
二、探索创作新途 77
第三节 成名的岁月(1954—1967) 80
一、三部长篇小说 80
二、三部戏剧作品 87
一、两部日记 95
第四节 介入政治的文学(1968—1974) 95
二、《学校适用的威廉·退尔故事》(1971) 98
第五节 老年情操(1975—1982) 101
一、《蒙淘克》(1975) 101
二、《短期访华摘记》(1975.10.28—11.4) 104
三、《三联图》(1978) 104
四、《人类出现在新生世》(1979) 106
五、《蓝髯公》(1982) 108
第六节 盖棺论定(1911—1991) 111
第一节 热爱祖国 115
第十一章 瑞士德语区当代文学作家的心迹 115
第二节 困惑人生 135
第三节 喜忧参半 142
第十二章 瑞士法语区当代文学 148
第一节 文学渊源 148
一、宗教改革与文学 148
二、十八世纪文学 149
三、十九世纪文学 151
第二节 法语区二十世纪文学 153
一、结构主义、参与概念、泛日耳曼主义 153
二、宗教职能、灵魂的综合反映、谴责对大自然的破坏 155
三、罪孽与赎罪、小市民文学、报道文风格、地方主义 158
四、讽刺性幽默、时事小说、怀疑存在、妇女文学家 159
五、德语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少数派的处境 160
第十三章 瑞士意大利语区当代文学 162
第一节 文学渊源 162
一、地理和历史因素 162
二、伦巴第文化背景 163
三、文学的基准点 163
第二节 意大利语区二十世纪语言与文学 166
一、语言 166
二、诗歌 166
三、散文 168
四、动态 169
第十四章 瑞士列托罗马语区当代文学 171
第一节 历史 171
一、原始口头文学 171
二、书面文学萌芽 172
三、瑞士列托罗马语的统一 172
第二节 现状 173
一、语言 173
二、文学 174
附录1 重要人名外汉对照表 176
附录2 德语目录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