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国分立 1
第一节 东汉王朝的崩溃 1
东汉统治的危机 1
东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10
黄巾大起义 12
统治阶级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破坏 17
自然经济完全占统治地位 22
第二节 曹操的统一北方 26
曹操的崛起及取得在兖州的统治地位 26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几个重要因素 34
曹操兴置屯田的成功 37
官渡会战前曹操的攻取徐州 38
官渡之战 42
赤壁之战 49
曹操的进兵关陇与汉中的得而复失 52
曹操利用孙权解除襄樊的威胁 57
对曹操的评价 59
第三节 蜀汉的兴起与衰亡 65
刘备取得荆州 65
刘备入蜀与攻取汉中 70
刘备猇亭之败 76
诸葛亮的安定南中 79
诸葛亮的北伐 82
蜀汉的衰亡 86
第四节 吴在东南的开发 90
江东的开发与东吴政权的建立 90
东吴的屯田 91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92
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的联系 94
东吴与南洋经济文化的交流 95
部曲佃客与江东世家豪族大地主(96) 99
东吴的衰亡 99
第五节 曹魏的经济与政治 111
曹操的田租户调令 111
曹魏的屯田制度 112
曹魏的兴 117
修水利与北方农业生产的复苏 117
屯田制度的逐渐破坏 119
九品官人制度的产生 120
曹魏前期的政治 121
曹魏的衰亡 123
第二章 封建关系的加强 131
第一节 世家大族经济势力的发展与部曲佃客制度的形成 131
世家大族经济势力的发展与门阀士族制度的形成 131
世家大族庄园的类型 145
佃客与部曲 149
门生与故吏 155
奴隶制残余的严重遗留 157
第二节 西晋的占田法 166
占田法的实施 166
太康时期的繁荣景象 170
第三章 西晋的暂时统一及其崩溃 173
第一节 西、北各少数族的内迁 173
匈奴人的迁徙 173
乌桓、鲜卑的分布地区及其社会制度 176
氐、羌的分布地区及其迁徙 183
賨人的分布地区及其迁徙 187
汉族统治阶级对内迁各族的奴役与剥削 189
第二节 西晋的黑暗统治与“八王之乱” 193
西晋的门阀政治 193
统治阶级的贪暴和奢侈 196
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 198
西晋王朝的灭亡 202
第三节 人民的流徙与流民起义 205
汉族人民的流徙 205
流民入蜀与成汉建国 206
流民起义的继续发生 211
第四章 十六国 217
第一节 胡羯的建国 218
匈奴刘氏王朝的建立 218
匈奴刘氏王朝的衰亡 220
后赵王朝的建立及其政治 223
石虎的残暴统治 227
梁犊起义与后赵王朝的衰亡 230
冉闵的反胡羯斗争 231
第二节 前燕与前秦的对立及苻坚的统一北方 238
前燕慕容氏的兴起 238
慕容垂的襄邑之胜 242
前燕王朝的衰亡 243
前秦苻氏王朝的建立 244
王猛辅秦与苻坚统一北方 246
前凉政权的兴替 249
第三节 淝水之战与苻坚的败亡 254
苻秦政治的渐趋紊乱 254
苻秦对东晋的斗争 256
淝水之战 259
前秦王朝的灭亡 264
第四节 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268
后燕与西燕 269
北燕与南燕 275
后秦、大夏与西秦 277
后凉与南凉 284
西凉与北凉 287
第五章 东晋王朝的建立及其政治 296
第一节 北方世家大族的南渡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296
江东世族地主的“三定江南” 296
北方世家大族的南渡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298
祖逖北伐 302
南北世家大族的矛盾 304
王敦跋扈与苏峻举兵 307
桓温的三次北伐 310
第二节 北方流民的南下与东晋政府的对策 320
北方流民的南下 320
侨州郡与土断制 323
第三节 孙恩卢循的起义与东晋王朝的崩溃 333
北府兵与荆扬内争 333
孙恩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 336
东晋王朝的衰亡与刘裕的当国 340
卢循北进的失败 343
第六章 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353
第一节 宋初内政及北强南弱局势的形成 353
刘裕灭后秦 353
宋初内政(359) 362
北魏的南侵 362
第二节 宋齐梁的更替与南朝世族制度的僵化 365
宋齐梁的更替 365
南朝的世族 372
寒门将帅势力的逐渐抬头与寒人的典掌机要 378
第三节 南朝自耕小农经济的继续衰颓与军事力量的继续衰落 392
兵士身份的继续低落 392
自耕小农经济的继续衰颓 395
南朝的农民逃亡与农民起义 405
第四节 侯景乱梁与南朝的再削弱 413
萧梁内政与对魏战争 413
侯景之乱 417
萧绎灭侯景与定都江陵 422
江陵的陷落 426
第五节 陈王朝的建立与衰亡 429
陈王朝的建立 429
江南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431
陈争淮南与陈的衰亡 435
第六节 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438
豫州“蛮”与荆、雍州“蛮” 438
傒人与俚人 441
僚族 443
?族 444
第七节 江南经济的发展 445
农业的继续发展 445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448
货币问题的对策 459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463
第七章 北朝的政治与经济 475
第一节 北魏初期的社会性质 475
鲜卑拓跋氏的建国 475
北魏的社会性质 479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的均田、迁都与改革 487
均田制的起源 487
均田制的内容 492
工商地位的逐渐改善 502
迁都洛阳 504
孝文帝与鲜卑保守贵族的斗争 506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508
北魏政权与汉世家大族结合的加强 513
第三节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521
北魏政治的衰乱 521
北魏末年的僧侣起义 526
六镇起义 528
河北大起义 533
山东起义 537
关陇起义 538
第四节 东魏与北齐的政治 544
北魏王朝的分裂 544
东魏和西魏的战争 550
北齐王朝的建立 555
均田制在北齐地区的推行及其破坏 557
北齐王朝的腐败 561
第五节 西魏与北周的政治 565
北周王朝的建立 565
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度 569
府兵制 574
度的确立 574
关陇统治集团的组成 580
北周武帝统一北方 583
北周王朝的衰亡 589
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594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境各族 601
第一节 东北各族 601
夫馀 601
沃沮 603
勿吉 604
室韦 606
契丹 608
库莫奚 609
第二节 柔然、高车与突厥 610
柔然人与柔然汗国 610
高车 616
突厥人与突厥汗国 621
第三节 西北各族 626
鄯善 626
伊吾(628) 629
高昌 629
焉耆 633
龟兹 634
于阗 635
渴盘陁 637
疏勒 638
乌孙与悦般 639
第四节 西境各族 640
吐谷浑 640
附国和女国 646
宕昌与邓至 647
党项 648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650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与海东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50
高句丽 650
百济 654
新罗 656
日本邪马壹与大和国家 657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及五天竺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60
大宛 660
者舌 661
悉万斤 661
忸密 661
粟特 661
大月氏贵霜王朝 662
嚈哒汗国 664
波斯萨桑王朝 666
大秦帝国 669
五天竺各国 67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南海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77
占婆国 677
扶南国 679
金邻、顿逊与狼牙修国 682
媻皇、丹丹与媻媻国 683
诃罗单、干陀利与婆利国 684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想与宗教 688
第一节 魏晋玄学与反玄学思想 689
从清议到清谈 689
玄学思想的产生 693
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何晏与王弼 695
才性同异离合的讨论 705
嵇康与阮籍的思想 707
向秀和郭象的思想(715) 722
杨泉、欧阳建、裴頠的唯物主义思想 722
鲍敬言的《无君论》 732
第二节 道教的形成与发展 736
道教的形成与《太平经》的传播 736
葛洪与《抱朴子》 741
陶弘景、寇谦之对南北朝道教发展的影响 746
第三节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750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750
初期佛经的传译(756) 760
佛教在南方与玄学思想的结合 760
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流行 762
般若六家七宗学说的玄学化 765
中土僧侣的西行取经 771
鸠摩罗什、昙无忏的东来传译 774
僧肇《肇论》与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 777
释慧远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786
东晋南朝君臣的佞佛 788
第四节 反佛教的斗争与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793
反佛教思想的先驱 793
范缜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 800
北朝的灭佛事件 808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与文学艺术 818
第一节 经学与历史、地理著作 818
经学的继续发展 818
正史的修撰 827
汲冢竹简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840
《西京杂记》 841
《华阳国志》 843
《世说新语》 844
《水经注》 849
《洛阳伽蓝记》 855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859
第二节 文学 863
五言诗的形成 863
建安文学 864
正始文学 873
西晋文学 875
东晋南朝的玄言诗与山水诗 878
陶渊明 879
谢灵运与颜延之 885
鲍照 887
东晋南北朝的民歌与故事诗 890
永明诗人与新体诗 897
骈文的发展 901
《文心雕龙》与《诗品》 902
《文选》 905
宫体诗 907
庾 908
信及北朝诗人 908
神话与志怪小说 912
第三节 艺术 922
绘画与雕塑方面的成就 922
石窟艺术 926
书法 932
音乐、舞蹈与杂伎 938
第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948
第一节 数学、天文学与地图学 948
数学 948
天文历法 954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961
第二节 炼钢技术与机械发明 963
炼钢技术的新成就 963
机械发明 964
第三节 农学与医药学 968
《齐民要术》 968
医学与药物学方面的重要成就 975
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 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