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篇 背景 1
旧时代的终结 1
从徐家汇到佘山(1872~1912) 7
中央观象台(1912~1928) 11
改历(1912~1924) 11
创建近代天文台之梦(1912~1918) 15
《观象丛报》与中国天文学会 18
古代天文仪器回归(1920~1921) 21
接管青岛观象台(1921~1926) 23
时政委员会(1927) 26
第二篇 创建 31
天文研究所(1928~1934) 31
天文研究所(1927~1928) 31
选址紫金山(1928~1929) 35
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1929) 44
天堡峰(1929) 47
方案设计与工程招标(1929~1931) 51
建台(1931~1934) 55
古代仪器迁运南京(1933~1934) 62
天文台(1931~1934) 68
附:余青松之《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 83
第三篇 发展 91
紫金山(1934~1938) 91
观测 91
日全食(1936) 101
伯力观测队 102
北海道观测队 109
附:邹仪新之《日蚀观测日记》 129
南京日偏食观测 132
抗战(1937) 134
撤离 137
凤凰山(1938~1946) 142
建台凤凰山(1938~1939) 142
恢复 146
交接(1941) 153
日机轰炸下的日全食观测(1941) 157
准备 158
“长征” 163
临洮 167
日食 172
附:胡继勤之《日全蚀观测义意》 178
研究 183
艰难岁月 187
胜利 194
战后 196
重返紫金山(1946~1949) 200
回国风波·日食 200
困窘中的恢复 202
编历 207
人员 213
今日紫金山天文台(1949~) 218
天体物理前沿和基本理论研究 221
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研究 225
射电天文研究与技术研发 230
空间天文观测与研究 232
第四篇 成就(~1949) 236
参加国际天文学界活动 236
在国际天文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237
在中国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239
著作、译作 242
天文学普及活动 244
高鲁(1877~1947) 245
第五篇 人物 245
余青松(1897~1978) 257
高平子(1888~1970) 264
张钰哲(1902~1986) 272
陈遵妫(1901~1991) 279
附录 289
大事年表(1927~1972) 289
历任台长表 295
职员表 299
综合索引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