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1卷 大战的起源、酝酿与爆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802377552
  • 页数:6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五卷。第一卷,介绍大战的起源、酝酿与爆发。记述了法西斯国家是如何崛起和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第二卷,介绍大战在东西方战场的全面展开。记述了德意日轴心国如何把大战一步步推向了极点,而中苏美英等国又怎样在战略防御的过程中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第三卷,介绍大战的相持与转折。第四卷,介绍大战的最后较量、结局与总结。第五卷,大战史图志。

引言 1

第一编 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与法西斯国家的崛起 7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 7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 7

一、同盟国战败 8

二、英法意“惨胜” 11

三、美日趁火打劫 15

四、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深化 19

第二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21

一、巴黎分赃和会 21

二、掠夺性的和约 26

三、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9

四、矛盾和争斗的继续 33

第三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及国际共运的发展 38

一、苏维埃国家的诞生 38

二、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41

三、欧洲国家的革命浪潮 43

四、共产国际的成立 49

第四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50

一、朝鲜“三一”运动和中国“五四”运动 51

二、印度1919~1922年的民族解放斗争 52

三、阿富汗独立战争和土耳其革命 54

四、北非民族解放斗争 55

五、阿根廷的“流血周” 58

第二章 世界法西斯运动的兴起与意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60

第一节 法西斯运动的第一个浊浪 61

一、第一个法西斯浊浪掀起的历史前提 61

二、意大利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63

三、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67

四、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70

五、其他各国的法西斯运动 73

第二节 法西斯运动的第二个浊浪 75

一、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75

二、德国的纳粹运动 79

三、日本的法西斯运动 83

四、西方一些国家的法西斯运动 86

第三节 意大利法西斯极权制的建立 88

一、国家法西斯党的夺权准备 88

二、向罗马进军,夺取全国政权 91

三、意大利法西斯极权制的建立 93

第四节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98

一、严重的政治危机 99

二、纳粹党争取权势集团和与论界的支持 101

三、希特勒上台与法西斯极权体制的确立 106

第五节 日本军部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111

一、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对立 111

二、军部与官僚、垄断财阀的结合 113

三、“二二六”事件 115

四、广田内阁与军部法西斯政权的确立 116

第三章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主义与战争准备 119

第一节 纳粹德国的扩张战略、军事理论与扩军备战 119

一、德国的基本国策和扩张战略 119

二、德国的军事理论 123

三、德国的扩军备战 129

第二节 意大利的扩张战略、军事思想与扩军备战 137

一、图谋恢复“古罗马帝国”的霸业 137

二、总体战思想与空中战争论 141

三、扩军备战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44

第三节 日本的扩张政策、军事理论与扩军备战 150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称霸世界的总构想 150

二、总体战理论与攻势战略 155

三、扩军备战 161

第二编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苏英法美及其对大战威胁的态度 167

第四章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 167

第一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167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67

二、华盛顿会议及英美同日本在华的新角逐 169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潮 171

四、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开展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建立 174

第二节 “九一八”后中国解决民族危机的不同选择 179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79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84

第三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建立与中国的抗战准备 189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189

二、中国的抗战准备 196

第五章 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苏联与共产国际 202

第一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2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 202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204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建立 209

第二节 苏联的军事理论与国防建设 213

一、苏联的军事理论 213

二、苏联的国防建设 220

第三节 苏联争取集体安全的对外政策 228

一、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和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 228

二、从区域互助到双边互助 231

三、加入国联与声援被侵略国家的正义斗争 235

第四节 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38

一、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 238

二、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斗争 240

第六章 英法美的经济、政治、军事与对外政策 249

第一节 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绥靖外交 249

一、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 249

二、英国的“国民内阁”与和平主义思潮 252

三、英国绥靖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254

四、英国的军备政策与军队建设 258

第二节 法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消极防御战略 266

一、日趋衰退的经济 266

二、动荡不安的政局 268

三、联盟外交与绥靖政策 269

四、消极防御战略 272

第三节 美国的“新政”、孤立主义外交和“前沿防御”战略 278

一、罗斯福的“新政” 278

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283

三、“前沿防御”战略 289

四、美国的军事理论和陆海空军建设 291

第三编 大战的序幕 297

第七章 日本最先在中国挑起局部战争 297

第一节 日本发动局部战争的决策与准备 297

一、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决策 297

二、日本发动战争的计划与准备 301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 306

一、“柳条湖事件” 306

二、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 310

三、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13

四、伪满洲国的成立 316

第三节 世界主要大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 320

一、主要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320

二、国联决议与李顿调查团 326

第八章 中国军民局部抗战的开展 331

第一节 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31

一、东北军部分官兵奋起抗日 331

二、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及抗日斗争 33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 336

第二节 从淞沪抗战到绥远抗战 341

一、“一·二八”淞沪抗战 341

二、长城抗战 345

三、察哈尔抗战 348

四、绥远抗战 351

第三节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与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352

一、逼签《塘沽协定》 352

二、蚕食华北诸省 355

三、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361

第九章 德意在欧非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364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与国联制裁的失败 364

一、意大利侵阿的动因与准备 364

二、意大利的入侵与阿比西尼亚人民的抗战 367

三、西方民主制国家的姑息纵容和国联制裁的失败 370

第二节 德国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与英法等国的对德政策 374

一、德国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 374

二、英法在莱茵兰问题上的妥协退让政策 378

三、莱茵兰事件的后果及影响 383

第三节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与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 384

一、西班牙内战爆发 384

二、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 386

三、英法美等国的“不干涉”政策 388

四、西班牙人民的艰苦抗战 392

第四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与德意日走向结盟 396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396

二、德意柏林协定和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400

三、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405

第四编 大战在东方的爆发 409

第十章 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东方形成 409

第一节 日本对华全面开战的决策与准备 409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 409

二、日本对华作战的构想和准备 413

第二节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与展开 417

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 417

二、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 423

第三节 中国反法西斯抗日战场的形成 427

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 427

二、中华民族一致奋起,共赴国难 429

三、中国战场的战略格局与抗战体制 432

第四节 主要大国对前期中日战争的态度 438

一、苏联和世界人民支援中国抗战 438

二、英美法继续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441

第十一章 中国肩负起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任 446

第一节 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与中国“持久战”的指导方针 446

一、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446

二、中国国民政府的持久消耗战略 448

三、中国共产党持久战的总方针 451

第二节 华北争夺战、平型关大捷 454

一、日中的战略企图与作战方针 454

二、平津周围铁路沿线的争夺战 455

三、八路军出师抗日与平型关大捷 459

四、太原保卫战 462

第三节 淞沪会战与保卫南京 467

一、淞沪会战 467

二、南京保卫战 474

三、日本诱降与陶德曼调停 476

第四节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479

一、三十万南京同胞惨遭屠杀 479

二、数万无辜妇女遭蹂躏 483

三、历史名城三分之一被摧毁 485

四、南京大屠杀事件绝非偶然 487

第五节 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和东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489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方针 489

二、八路军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492

三、山西、河北、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495

四、东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496

第十二章 日本侵华“速战速决”战略的彻底破产 500

第一节 南京失守以后中国战场的形势 500

一、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和部署 500

二、中国继续抗战的方略与措施 504

第二节 徐州会战和台儿庄大捷 508

一、日中作战企图与兵力部署 508

二、守军“北攻南守”与台儿庄大捷 510

三、日军南北对进,包抄徐州 513

四、守军撤出徐州与陇海路之战 515

第三节 武汉会战与广东作战 518

一、双方的战略意图与作战计划 518

二、地跨长江南北五省的大会战 522

三、会战中的海空军作战 531

四、武汉会战的得失评价 532

五、日军大亚湾登陆与广州沦陷 534

第四节 新四军开辟华中敌后战场,八路军发展华北游击战争 536

一、新四军挺进长江南北,开辟华中敌后战场 536

二、华北敌后战场的扩大与八路军抗日游击战争的大发展 539

三、东北抗日联军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 545

第五节 中国前期抗战的国际意义和经验教训 548

一、前期抗战的国际意义 549

二、前期抗战的经验教训 553

第五编 大战在西方的爆发 559

第十三章 纳粹德国在西方的不流血的征服 559

第一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 559

一、德吞奥野心由来已久 559

二、促成德国吞并奥地利的主客观条件 561

三、贝希特斯加登协定 563

四、德国吞并奥地利 564

第二节 捷克危机和慕尼黑会议 568

一、五月危机 568

二、九月危机 570

三、慕尼黑会议 577

第三节 捷克的沦亡与绥靖主义的破产 580

一、捷克斯洛伐克的沦亡 580

二、英、法两国背信弃义 582

三、绥靖主义的破产 584

第十四章 大战在西方爆发前夕的欧洲局势与希特勒的开战决策 588

第一节 严重的战争危机 588

一、德意的侵略与战争威胁 588

二、欧洲的战争恐慌 594

三、英法苏的对应措施 597

第二节 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和英法军事同盟的形成 599

一、德意日军事同盟谈判和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599

二、英法军事同盟的形成 604

第三节 英法苏德多重谈判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608

一、英法苏谈判 609

二、英德秘密谈判 616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618

第四节 希特勒的开战决策 624

一、希特勒的开战决策 624

二、希特勒作出开战决策的主要根据 628

第十五章 大战在西方的爆发 637

第一节 德国和波兰的临战准备与作战计划 637

一、德国和波兰的临战准备 637

二、德国和波兰的作战计划 645

第二节 德国大举入侵波兰 649

一、德军突破波军边境防御(9月1~7日) 649

二、德军消灭波军主力(9月8~16日) 652

三、波兰的崩溃(9月17日至10月6日) 655

第三节 英法对德宣战与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 657

一、英法对德宣战 657

二、苏德边界和友好条约 660

三、波兰败亡的主要原因 663

本卷结束语 668

后记 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