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史略 3
绪论 3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8
一 黎俱吠陀之教 9
二 阿闼婆吠陀之教 15
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19
一 梵书之婆罗门教 19
二 奥义书之教理 24
附录 29
黎俱吠陀集选译 29
奥义书选译 30
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34
附录 43
六师学说 43
顺世外道学说 44
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47
一 耆那教 47
二 邪命外道 53
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 58
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 69
第七章 数论 77
一 数论之变迁 78
二 数论之学说 83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 96
第八章 瑜伽论 99
一 瑜伽论之历史 99
二 瑜伽行法 103
第九章 胜论 113
一 胜论之变迁 113
二 胜论之学说 117
第十章 正理论 132
一 正理论之原委 132
二 正理论之学说 136
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152
一 前弥曼差宗义 152
二 声常住说 157
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159
一 吠檀多论之历史 159
二 商羯罗之学说 162
印度哲学讲义 177
第五章 原始佛教 177
第七章 印度佛教之发展 189
有关论文与提纲 213
印度哲学之起源 213
释迦时代之外道 224
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 246
南传《念安般经》译解 257
《胜宗十句义论》解说 269
印度佛学概论 289
中印文化的融合 296
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 304
各派哲学名称含义 304
一 吠陀 304
二 顺世论 304
三 六师 305
四 数论 307
五 胜论 308
六 十六异论 309
七 其他 310
各派哲学综述 312
一 梵天、时、气、自然诸说 312
二 《梵动经》中六十二见 313
三 婆罗门的一些学说 326
四 二十种涅槃论 329
五 外道小乘四宗论 334
六 十四难义(中述常、无常等并有数论) 338
七 外(内)道各宗大概 342
八 大类外道六计提要 345
九 窥基所记六十二见 347
十 大自在天等八种外道 348
十一 十六异论 351
十二 《大毗婆沙论》中六十二见 359
十三 迦多衍尼子所述诸外道 363
十四 提婆论所传外道诸说 367
十五 唐一行所传外道诸计 368
十六 玄奘所记之外道 372
十七 外道原书 373
各派哲学思想分别阐述 381
一 吠陀 381
二 顺世论 391
三 耆那教 396
四 六师 401
五 数论 431
六 胜论 501
七 声论(前弥曼差派) 558
因果关系与因明学 561
一 因果关系 561
二 论因明 580
其他哲学思想 583
一 关于“我”的学说 583
二 关于“大种”、“极微”学说 597
三 “有”“无”问题 606
四 世间生起的原因 608
五 关于意识 609
六 关于“时”的讨论 610
七 关于“法”的不同见解 611
八 离自性、他性 614
九 人所为的原因三种 615
某些历史事实的记载 616
一 马鸣时代诸论师名称 616
二 罗摩延书与波罗他书 616
三 佛的不好弟子 617
四 外道所奉的“世尊” 617
五 外道经论 619
六 提婆达多学说 620
七 马鸣关于“受后有”学说 621
八 罗摩衍那书 621
九 提婆达多以及各种婆罗门的主张及行为 621
十 提婆达多事实及学说 623
编者后记 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