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体及主体性 1
1“主体是人” 1
2主体的历史性 4
3“史前”、“异化”与主体 10
4何谓主体性? 16
5主体性不等于主观性 23
二 主体性的三个层次 28
1人的类主体性 28
2群体主体性 30
3个体主体性 34
三 主体观念的哲学考察 43
1“主体”的两种含义 43
2客体及主客体相互关系 53
3“为我”关系的美学意义 57
4主体与实践 63
5主体与审美活动 67
1主体的本体论模式与认识论模式 71
四 马克思主义文学主体观 71
2马克思对主体理论的改造 77
3主体观与能动反映论 83
4列宁对主体、客体的界说 91
五 主体性与社会制约性 96
1人的社会制约机制 96
2文学主体的社会制约因素 102
3马斯洛的“五层次”说 108
4是谁忘记了人? 116
六 文学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126
1主体的能动性 126
2主体的受动性 132
3文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141
4对象有主体性吗? 151
七 文学主体性及其他 157
1“深度的忧患意识” 158
2人道主义泛爱说 162
3“异化论”与“工具论” 169
4“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 177
5量子力学与主体论 183
八 文学“主观论”与“向内转” 193
1内宇宙”论 193
2深层的精神主体学” 203
3文学“向内转” 214
九 文学主体价值观 225
1反思传统文学的尺度 225
2一种“文学主体价值观”的本质 231
3主体价值观中的“权益”观 234
4个体本位主义与唯心史观 245
5主体观的伦理道德层面 253
十 文学接受与审美乌托邦 265
1文学作品和接受主体 265
2生产结构中的消费主体性 268
3审美效应的神话 273
4审美乌托邦描述 277
5灵感思维与情感体验 288
十一 文学主体论理论来源 303
1从哲学到文学 303
2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312
3“无意识”论与“新感性” 319
十二 文学主体性实质 324
1“主体失落”论 325
2“现实土壤”论 329
3“独断主义”论 333
十三 文学主体论与历史环境 339
1关于人道主义 339
2关于“文体革命” 345
3关于“启蒙回归” 352
4关于“现代文化品格” 357
5三部曲”:国际思潮的回应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