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理性论纲 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乃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852753
  • 页数:3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六章,包括经济法研究方法论、经济法生成论、经济法本体论、经济法基础论、经济法法权论和经济法价值论。

目录序  1

导论  1

第一章 经济法研究方法论  6

第一节 一种失范的经济法学说:“社会调节法说”的解读  6

一、“社会调节法说”思想概述  6

二、“社会调节法说”的解读  8

(一)有关“经济性”的问题  8

(二)有关金氏经济法思想的理论基础问题  11

三、简短结论  19

第二节 对当前中国经济法学主流学说的反思  19

一、经济法研究方法论之反思  19

二、从方法论上完善“干预说”  22

三、从方法论上完善“协调说”  24

四、从方法论上完善“纵横统一说”  26

五、简短结论  28

第三节 认知经济法应有的方法论  28

一、经济法研究方法概述  28

二、现代型的经济法典型研究方法总结  29

(一)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29

(二)社会法的分析方法  29

(三)比较法的分析方法  30

(四)系统分析方法  30

三、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  31

第一节 经济法生成模式:自生秩序  34

第二章 经济法生成论  34

一、经济法生成的过程性  35

二、经济法生成的现代性  35

第二节 经济法生成基础:生产方式演进  38

一、原始群体化生产——原始习惯  38

二、个体小生产——传统公私法  40

三、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法  44

(一)人类生产能力变革  45

(二)人类行为模式变革  45

(三)人类社会关系变革  46

(一)传统公私法生成的理论逻辑  47

一、经济关系——传统公私法生成的直接动因  47

第三节 经济法生成动因:新的经济关系促动  47

(二)社会、经济关系与传统公私法的内在关联  49

(三)经济关系、社会秩序与传统公私法的内在关联  50

二、经济关系——法律体系扩张的动因  51

三、新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生成的直接动因  54

(一)新经济关系——经济法产生的初始动因  54

(二)增量利益关系——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动因  55

第四节 经济法生成内核:剩余权冲突及其法律控制  57

一、剩余和剩余权  58

二、剩余权冲突的层层凸现  59

三、经济法是缓和剩余权冲突的法律对策  61

第五节 经济法生成与法治革命  64

一、经济革命孕育法治革命  65

二、法治革命的经济法内容  67

三、经济法为主导的法治蕴意  70

、从弘扬经济法到积极倡导国际经济法  71

第三章 经济法本体论  74

第一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75

一、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知  75

二、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理论的概述与反思  77

(一)我国主要的经济法调整对象理论  77

(二)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  81

(三)经济竞争的本质及其所需的法制  83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的增量利益关系  85

(一)微观经济法:调整人们社会化生产中增量利益的生产和初次分配关系  86

(二)宏观经济法:调整人们在社会化生产中增量利益的实现和再分配关系  90

四 、创建以经济法为主导的法治模式  95

第二节 经济法调整所遵循的经济规律  99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99

(一)剩余价值规律的产生及首次在立法上的体现  99

(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涵  100

(三)剩余价值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02

二、经济法是建构在遵循剩余价值规律基础之上的法  103

(一)微观经济法遵循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初次分配规律  104

(二)宏观经济法遵循的是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再分配规律  105

(三)经济法弥补剩余价值规律的固有缺陷  107

(四)经济法的本质是对剩余价值规律的反映  108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经济法的特定规律  110

(一)剩余价值规律的特定性决定了经济法是特定的法律部门  110

(二)剩余价值规律是经济法特定规律的意义  114

第三节 经济法的调整原则  116

一、传统公私法中个人所有权绝对与国家行政权绝对原则的提出  116

二、传统公私法调整原则的局限与经济法调整原则的确立  117

三、经济法调整原则在西方经济实践中的启示  120

第四节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  121

一、经济法调整方法概述  122

(一)法律奖励设置的理论解析  124

二、经济法奖励  124

(二)经济奖励的概念及特征  126

(三)经济奖励措施  127

(四)经济奖励在我国经济法法律制度上的实施现状 127

三、经济法责任  128

(一)“不经济责任”概念的提出  129

(二)“不经济责任”的责任属性  130

(三)“不经济责任”的责任结构  133

(四)“不经济责任”的责任认定  138

(五)“不经济责任”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比较分析  139

(六)“不经济责任”的价值分析  141

(一)一种“二分法”的理论  145

第五节 经济法的本质  145

一、认知经济法本质的新路径  145

(二)认知经济法一级本质的方法  147

(三)认知经济法二级本质的方法  149

二、经济法本质的探求:一种利益的考察维度  149

(一)利益及利益的载体  149

(二)个体利益与整体经济利益的关联  151

(三)经济法:以维护整体经济利益为媒介,最终以维护个体增量利益最大化为内容的法  153

三、对当前中国经济法本质的一些思考  155

(一)市场角度——市场经济自身的差异  155

(二)国家角度——权力方面的差异  158

(三)结论:当前中国经济法本质是什么  160

第六节 经济法的地位和体系  163

一、经济法的地位  163

二、经济法的体系  165

第四章 经济法基础论  169

第一节 经济法的法哲学(人性)基础  169

一、人性概述  169

(一)人的自利性  170

(二)人的利他性  171

二、传统的公私法是人的利他性作用的结果  172

三、经济法的人性基础:共生性  175

(一)“共生”内涵的界定及提出  175

(二)经济法:共生性在法中的实现  177

第二节 经济法的政治学(国家)基础  183

一、国家观念的历史变迁  184

二、国家作为“经济国家”的本质  186

三、中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创新  191

第三节 经济法的经济学基础  193

一、经济学理论向经济法学理论范式转换的前提  193

二、经济学理论向经济法学理论范式转换的路径  195

(一)资本理论向“资本—所有权”理论范式转换的路径  195

(二)劳动价值理论向“劳动力—所有权”理论转换的路径  198

三、经济学理论向经济法学理论范式转化的关键  200

第五章 经济法法权论  203

(一)法权概念的提出  204

第一节 经济法法权理性之考察  204

一、法权概念的提出及模式演进  204

(二)法权模式的演进  205

二、经济法法权的生成  210

(一)传统私权的拓展  210

(二)经济法私权的生成  212

(三)经济法公权的生成  213

(四)小结:现代法权体系——新旧法权的辩证统一  215

三、经济法法权的正当性  215

(一)企业:一种“契约组织”的图式  216

(二)经济法私权(劳动力—所有权):历史的进路及现代性要义  219

(三)经济法公权(经济权力):一种异质性的权力范畴  228

第二节 经济法内物权  235

一、民法物权应为民法外物权及民法物权的局限性分析  236

二、创设经济法内物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8

三、经济法内物权的概念、内涵及其本质  240

(一)人对其劳动力的权利应被称为经济法之内物权  241

(二)经济法之内物权的本质  244

第三节 所用权  246

一、所用权的理论基础  247

(一)所用权的正当性依据  247

(一)所用权的内涵、性质及法权利结构  252

二、所用权的一般原理  252

(二)经济法的权利体系以内物权为中心,而内物权则又以所用权为核心  252

(二)所用权之权能  254

(三)经济法所用权与民法所有权之比较分析  255

三、所用权在当代人权中的地位  261

第四节 剩余权  263

一、剩余权的本质是一种发展权  264

二、剩余权与财产权的关系  266

三、剩余权与国家干预权或管治权的关系  267

第五节 宏观调控权  269

一、宏观调控权的权源  269

(一)宏观调控权力是宏观调控权的自然形态  269

(二)宏观调控权利是宏观调控权的法律形式  271

二、宏观调控权力的概念、性质、内涵和特征  272

(一)宏观调控权力的概念、性质和内涵   272

(二)宏观调控权力的特征  272

三、宏观调控权的法权利内部构造及其互动关系  274

(一)宏观调控权利的内部构造  274

(二)宏观调控权的权能  279

(三)互动关系  281

四、宏观调控权的程序保障 282

(一)宏观调控工作程序  282

(二)宏观调控救济程序  283

第一节 经济法的目的价值  284

第六章 经济法价值论  284

一、科学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创制理性的经济法,充分发挥经济法所能促进的价值之功能  285

二、从调整对象入手,正确认识经济法所能促进的价值  286

第二节 经济法的形式价值  309

一、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价值之比较  310

二、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价值之比较  317

第三节 经济法的评价准则  318

一、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319

二、经济法具有以兼顾为准则来评价效率与公平的价值  320

三、经济法兼顾公平与效率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有益的价值  323

主要参考文献  326

后记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