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企业会计准则 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790006
  • 页数:83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总则 3

第二章 一般原则 3

目录 3

第1篇 综合篇 3

第1章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3

第三章 资产 4

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 6

第四章 负债 6

第七章 费用 7

第六章 收入 7

第九章 财务报告 8

第八章 利润 8

第十章 附则 9

2.1.1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0

2.1 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 10

第2章 企业会计准则总论 10

2.1.3 会计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需要制订《企业会计准则》 11

2.1.2 经济体制的变化,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11

2.1.4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要重新定义会计要素 12

2.2 企业会计准则的结构 13

2.3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4

2.3.2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 15

2.3.1 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的关系 15

2.3.3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 16

3.1.1 技术规范性 17

3.1 会计准则的特性 17

第3章 企业会计准则详解 17

3.1.2 经济影响性 18

3.1.3 政治性 19

3.1.4 社会性 20

3.1.5 权威性 21

3.1.6 系统性 22

3.2.1 会计准起因剖析 23

3.2 会计准则的起因与起源 23

3.2.2 引发会计准则的重大事件 26

3.2.3 会计准则起源辨证 27

3.3.1 AIA与NYSC合作的特别委员会——发展会计准则的先驱 31

3.3 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启示 31

3.3.2 会计程序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的第一个民间会计团体 32

3.3.3 会计原则委员会——第一个以会计理论为指导的准则制定机构 34

3.3.4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一个独立和专职的准则制定机构 35

3.3.5 美国会计准则的当前成果 37

3.3.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美国经验对我国制定准则的启示 42

3.4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国际会计准则 43

3.4.1 国际化: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44

3.4.2 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48

3.4.3 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当前会计国际化的现实选择 51

3.4.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主力军 54

3.4.5 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 58

3.4.6 国际会计准则的当前成果与应用展望 64

3.5.1 建立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重要性 65

3.5 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建立与发展 65

3.5.2 会计准则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68

3.5.3 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内容 75

3.6.1 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研究的发展 76

3.6 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思考 76

3.6.2 《企业会计准则》能否代替会计准则理论结构?——兼评《企业会计准则》 80

3.6.3 发展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紧迫性 84

3.6.4 会计准则理论结构构建模式的现实选择 87

3.6.5 发展我国会计准则理论结构的组织程序 93

4.1.1 决定会计规范形式采用的若干具体因素 95

4.1 会计准则将成为会计规范的主流形式 95

第4章 会计准则前景展望 95

4.1.2 为什么会计规范形式会走向会计准则的大同世界 97

4.1.3 如何解决我国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98

4.2.1 “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的提出 100

4.2 会计准则发展的新目标:追求高质量 100

4.2.2 “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 101

4.3 全球会计准则:离我们还有多远? 106

4.2.3 结论与启示 106

4.3.1 制定全球会计准则的呼声为何日高? 107

4.3.2 IASC与FASB:谁将抢占制定全球会计准则的制高点? 108

4.3.3 世界各国:何去何从? 110

4.3.4 面对全球会计准则:我们何以应对? 112

4.4.1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现状 113

4.4 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 113

4.4.2 新形势下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114

4.4.3 “新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 115

4.4.4 我国会计准则前瞻 117

4.5 结束语 118

定义 123

引言 123

第2篇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第5章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123

关联方交易 124

关联方关系 124

附则 125

披露 125

6.2.1 本准则定义的说明 126

6.2 说明 126

第6章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操作指南 126

6.1 基本要求 126

6.2.2 关联方关系的说明 129

6.2.4 披露内容的说明 131

6.2.3 关联方交易的说明 131

6.2.5 附则的说明 132

6.4 关联方交易事项披露举例 133

6.3.3 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 133

6.3 关联方关系披露举例 133

6.3.1 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 133

6.3.2 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的注册资本及其变化 133

7.1 为什么制定本准则 136

第7章 《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讲解 136

7.2 本准则为什么暂在上市公司实施 137

7.3 什么是控制,控制与母公司和子公司是什么关系 138

7.4 什么是共同控制和合营企业 140

7.5 什么是重大影响和联营企业 142

7.6 什么是关联方 143

7.7 什么是关联方关系 145

7.8 为什么要将主要投资者个人和关键管理人员作为关联方 147

7.10 拥有相同关键管理人员的不同企业为什么视为关联方 149

7.9 关联方关系为什么包括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149

7.12 什么是关联方交易 150

7.11 关联方关系需要披露哪些内容 150

7.13 关联方交易需要披露哪些内容 152

7.14.3 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154

7.14.2 关联方关系的披露 154

7.14 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154

7.14.1 关联方的范围 154

8.1.1 关联方关系的认定 156

8.1 新旧差异 156

第8章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解析 156

8.1.2 关联方关系的披露 159

8.1.3 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160

8.1.4 关联方关系披露举例 161

8.1.5 关联方交易事项披露举例 162

8.2.1 关联方关系 164

8.2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疑难问题解析 164

8.2.2 关联方交易 166

8.2.3 充分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重要意义 167

8.2.4 控制权的分析和判断 168

8.2.5 共同控制和合营企业 169

8.2.6 重大影响的分析和判断 170

8.2.7 母公司、子公司、总公司、分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 171

8.2.8 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172

8.2.9 关于本准则的实施对象 174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 177

现金流量的分类 177

第3篇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2001年修订) 177

第9章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2001年修订) 177

引言 177

定义 177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78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78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79

金融保险企业现金流量 179

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 179

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180

附则 181

10.2 关于定义 183

10.1 基本要求 183

第10章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操作指南 183

10.3 关于现金流量的分类 184

10.4 关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85

10.5 关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88

10.6 关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90

10.7 关于购买和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 192

10.8 关于金融保险企业的现金流量 193

10.9 关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194

10.10 现金流量表编制举例 197

11.1.2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224

11.1.1 现金流量表的目的 224

第11章 《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讲解 224

11.1 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和作用 224

11.2.1 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制定的国际背景 225

11.2 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 225

11.2.2 现金流量表会计准则制定的国内背景 226

11.3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内容 228

11.4 直接法 229

11.5.2 固定资产折旧 230

11.5.1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230

11.5 间接法 230

11.5.4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231

11.5.3 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231

11.5.7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232

11.5.6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232

11.5.5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232

11.5.10 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233

11.5.9 投资损失(减:收益) 233

11.5.8 财务费用 233

11.5.13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234

11.5.12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234

11.5.11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234

11.6.1 外币交易与折算 235

11.6 现金流量表的几个特殊问题 235

11.6.4 特殊项目 236

11.6.3 金融保险企业的现金流量 236

11.6.2 购买和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 236

11.6.5 总额反映还是净额反映 237

12.2 现金流量的总额法反映和净额法反映 238

12.1 引起现金流量运动的因素 238

第12章 现金流量表准则疑难问题解析 238

12.3 现金流量表编制的直接法 239

12.4 现金流量表编制的间接法 240

12.5.1 增值税引起的现金流量是比较特殊的 247

12.5 有关税金引起的现金流量问题 247

12.6 外币交易引起的现金流量问题 248

12.5.3 增值税和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费引起的现金流量问题 248

12.5.2 所得税引起的现金流量,对于本期实际支付的所得税,填入正表内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支付的所得税”项目内 248

12.7 购买和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所引起的现金流量问题 250

12.9 现金流量表的阅读和分析 252

12.8 特殊项目所引起的现金流量问题 252

13.1.1 小问题引起的大问题 254

13.1 财务运转的润滑剂——现金流量 254

第13章 运用会计准则,增进现金流量 254

13.1.2 现金的流动周期 255

13.1.3 与现金流量相关的因素 256

13.1.4 现金流量和利润 257

13.2.1 资产负债表的形式 258

13.2 现金资源从何处来 258

13.2.2 现金资源分析 260

13.2.3 提升现金资源水准 261

13.3 增进现金流量的第一步——现金流量表 262

13.3.1 编制现金流量表 266

13.4.1 企业组织的形式 268

13.4 长期项目 268

13.3.2 分析现金流量表 268

13.4.2 长期资金的筹措 270

13.5.1 关于长期资产 272

13.5 增进现金流量的——几个原则 272

13.5.2 短期的融通方式 273

13.5.3 信用交易 274

13.6 信用控制——信用政策 275

13.6.3 信用标准 276

13.6.2 现金折扣 276

13.6.1 信用期间 276

13.6.4 收款政策 277

13.6.5 应收账款的产生及累积 278

13.6.6 信用政策变动的分析 279

13.7.1 详实的记录 281

13.7 信用控制——应收账款管理 281

13.7.3 付款方式 282

13.7.2 顾客资格的审查 282

13.7.6 以电话催收账款的技巧 283

13.7.5 催收账款 283

13.7.4 现金折扣 283

13.7.6 催收信函 284

13.8 营运资金 285

13.7.8 催收程序 285

13.8.2 营运资金的现金流动周期 286

13.8.1 与营运资金相关的名词解释 286

13.9 现金预算 288

13.9.1 现金预算的过程 289

13.9.2 现金预算表的编制 290

13.9.3 解读现金预算表 292

13.9.4 麦道制造公司现金预算表 293

13.9.5 银行账户的现金预算 297

13.10 存货管理 298

13.10.1 存货管理的成本 299

13.10.2 最适订购量 300

13.10.4 什么时候订货最好? 301

13.10.3 平均存货水准 301

13.11 结语 302

13.10.5 安全存量(safty stocks) 302

调整事项 307

定义 307

第4篇 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1998年1月1日施行) 307

第14章 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307

引言 307

附则 308

非调整事项 308

15.1 基本要求 309

第15章 《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实施指南 309

15.2.2 关于定义 310

15.2.1 关于引言 310

15.2 说明 310

15.2.3 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311

15.3 调整事项举例 314

15.4 非调整事项举例 326

16.1.1 关于定义的说明 329

16.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329

第16章 《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讲解 329

16.2.1 性质 330

16.2 调整事项 330

16.1.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 330

16.3 非调整事项 331

16.2.2 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331

16.4.2 与财务报告所属期间有关的利润分配如何处理 332

16.4.1 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如何判断 332

16.4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几个特殊问题 332

16.4.4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与或有事项如何区分 333

16.4.3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销售折扣和折让如何处理 333

16.5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334

17.1.1 资产负债表概述(表4.17.1) 335

17.1 资产负债表概述及揭示的经济信息 335

第17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 335

17.1.2 资产负债表结构 336

17.1.3 资产负债表揭示的经济信息 338

17.2 资产负债表分析目的 339

17.3.1 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341

17.3 资产负债表分析内容 341

17.3.2 偿债能力分析 344

17.4.1 理想资产负债表要素 355

17.4 理想资产负债表结构 355

17.3.3 资产负债表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 355

17.4.2 资产负债表理想与实际比较分析 356

17.5 资产负债表分析揭示内含信息 357

17.6.1 ZX资产负债表资料 361

17.6 资产负债表分析实务 361

17.6.2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362

17.6.3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364

17.6.4 资产负债表横向与纵向比较 365

17.6.5 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 368

17.6.6 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分析 371

18.1.3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72

18.1.2 资产负债表的内容结构 372

第18章 资产负债表的审查方法 372

18.1 资产负债表的审查依据 372

18.1.1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372

18.2.2 资产负债表项目真实性的审查 376

18.2.1 资产负债表审查的目的。 376

18.2 资产负债表的一般审查方法 376

18.2.3 资产负债项目内容正确性的审查 377

18.3 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审查方法 380

18.4.1 货币资金的审查 381

18.4 资产负债表的分类审查方法 381

18.4.2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的审查 382

18.4.3 存货的审查 383

18.4.5 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审查 385

18.4.4 长期投资的审查 385

18.4.6 无形资产及开办费的审查 386

18.4.7 流动负债的审查 387

18.4.8 资本的审查 389

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393

债务重组方式 393

第5篇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年修订) 393

第19章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01年修订) 393

引言 393

定义 393

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394

附则 395

衔接办法 395

披露 395

20.2.1 企业应分清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和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的界限 396

20.2 基本要求 396

第20章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指南 396

20.1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背景 396

20.3.1 关于定义 397

20.3 说明 397

20.2.2 企业应正确确定债务重组日 397

20.4.1 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的会计处理 398

20.4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398

20.3.2 关于债务重组方式 398

20.4.2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 399

20.4.3 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的会计处理 405

20.4.4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时的会计处理 406

20.4.5 采用混合重组方式时的会计处理 411

20.5.1 债务人的披露 416

20.5 债务重组的披露 416

20.5.2 债权人的披露 417

21.2 修订后的准则的范围 418

21.1 修订背景 418

第21章 《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讲解 418

21.3 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419

21.4 修订前后的比较 420

22.1.1 企业债务的一般原理 422

22.1 企业债务分析 422

第22章 企业债务学论 422

22.1.2 企业债务的宏观分析 427

22.2.1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 431

22.2 资本结构理论 431

22.2.2 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与发展 432

22.2.3 资本结构理论权衡模型的中国特点 440

22.2.4 企业合理负债规模辨析 444

23.1.1 银行销债 447

23.1 债务重组模式之一:注资销债与行政清债 447

第23章 债务重组模式分析 447

23.1.2 财政注资 450

23.1.3 行政清债 452

23.2.1 债转股 454

23.2 债务重组模式之二:债务转换 454

23.2.2 债转债 462

23.3.1 企业并购重组概述 466

23.3 债务重组模式之三:并购 466

23.3.2 我国国企并购重组方式的法律规定和实践 467

23.3.3 深层次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着重点 476

23.4 债务重组模式之四:破产 482

23.4.1 企业破产制度概述 483

23.4.2 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市场化道路 484

23.4.3 完善我国企业破产重组的两个制度策略 488

23.5.1 企业托管概论 491

23.5 债务重组模式之五:托管 491

23.5.2 企业债务托管模式 492

23.5.3 企业债务托管在我国的实践 495

23.5.4 我国企业债务托管方案探讨 496

23.6 债务重组模式之六:市场化谈判 505

23.6.1 市场化谈判的运作机理 506

23.6.2 其他债务处理方式评述 507

销售商品 511

定义 511

第6篇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1999年1月1日施行) 511

第24章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 511

引言 511

提供劳务 512

让渡资产使用权 512

附则 513

披露 513

25.1.3 企业应及时结转与收入相关的成本 514

25.1.2 企业应正确确认和计量收入 514

第25章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操作指南 514

25.1 基本要求 514

25.1.1 企业应分清收益、收入和利得的界限 514

25.1.4 企业应正确记录收入和相关成本、税金 515

25.3 本准则的定义 516

25.2 本准则涉及的范围 516

25.4.1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517

25.4 销售商品 517

25.4.2 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及其账务处理 521

25.4.3 特殊销售商品业务 524

25.5.1 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531

25.5 提供劳务 531

25.5.2 提供劳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533

25.5.3 特殊劳务交易 536

25.6.3 利息、使用费收入的账务处理 538

25.6.2 利息、使用费收入的确认原则 538

25.6 让渡资产使用权 538

25.6.1 让渡资产使用权产生的收入种类 538

25.7.2 每一重大的收入项目的金额,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 540

25.7.1 收入确认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540

25.7 收入的披露 540

26.2.1 国际会计准则 541

26.2 收入的定义 541

第26章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讲解 541

26.2 制定背景 541

26.2.3 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 542

26.2.2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542

26.3 本准则的范围 543

26.4.2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544

26.4.1 确认的基本条件 544

26.4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544

26.5.1 提供劳务的交易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 548

26.5 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 548

26.5.2 提供劳务的交易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 550

26.6 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的确认 551

26.7.1 计量收入时要不要采用现值 552

26.7 收入的计量 552

26.7.3 如何处理商业折扣和销售折让 553

26.7.2 如何核算现金折扣 553

26.7.4 如何处理销售退回 554

27.1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收入会计差异的总体分析 555

第27章 新旧收入准则差异分析 555

27.2.2 收入确认原则 557

27.2.1 收入概念 557

27.2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收入会计差异的具体分析 557

27.2.3 销售商品收入实现确认标准 558

27.2.5 销售退回的账务处理 559

27.2.4 长期工程收入实现确认标准 559

27.2.7 主要业务收入的账务处理 560

27.2.6 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560

28.1.1 收入的涵义 577

28.1 收入的涵义、确认和计量 577

第28章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实证分析 577

28.1.2 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578

28.1.3 我国《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580

28.2.1 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基本帐户设置 584

28.2 主营业务收入 584

28.2.2 主营业务收入的帐务处理 585

28.3.1 利润的构成与计算 602

28.3 利润 602

28.3.2 利润核算的帐户设置与会计处理 604

28.4.1 利润分配的内容和程序 605

28.4 利润分配 605

28.4.3 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606

28.4.2 利润分配核算的帐户设置 606

28.5.1 股利策略 608

28.5 股利的策略和分配 608

28.5.2 股利种类 609

28.5.3 股利核算的会计处理 610

投资的分类 617

定义 617

第7篇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2001年修订) 617

第29章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2001年修订) 617

引言 617

短期投资 618

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 618

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618

长期股权投资 619

长期债权投资 619

披露 620

投资的处置 620

长期投资减值 620

投资的划转 620

附则 621

衔接办法 621

30.1 基本要求 622

第30章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操作指南 622

30.2.2 关于定义 623

30.2.1 关于引言 623

30.2 说明 623

30.2.3 关于短期投资 625

30.2.4 关于长期债投资 627

30.2.5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 628

30.2.6 长期投资的减值 632

30.2.8 投资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 633

30.2.7 投资的划转 633

30.3 短期投资举例 634

30.4 短期债券投资举例 640

30.5.1 成本法 642

30.5 长期股权投资举例 642

30.5.2 权益法 643

30.7 投资的划转 646

30.6 长期股资减值 646

30.8 投资的处置 647

31.2 本准则的范围 648

31.1 本准则的制定背景 648

第31章 《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讲解 648

31.3 投资的定义 649

31.4.3 按照投资目的分类 650

31.4.2 按照投资对象的变现能力分类 650

31.4 投资的分类 650

31.4.1 按照投资性质的分类 650

31.5 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651

31.5.2 为取得投资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的处理 652

31.5.1 取得一项投资的同时取得一项债权的处理 652

31.5.3 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含股权,下同)而取得的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653

31.6.1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654

31.6 投资的期末计价 654

31.5.4 取得投资后投资成本的再确定的处理 654

31.6.3 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计价 656

31.6.2 长期债权投资的期末计价 656

31.7.1 短期投资损益的确认 657

31.7 投资损益的确认和计量 657

31.7.3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的确认 658

31.7.2 长期债权投资损益的确认 658

31.8.3 部分处置某项投资相关的跌价准备的处理 669

31.8.2 处置时投资成本的结转 669

31.8 投资的处置 669

31.8.1 投资跌价(或减值)准备的处理 669

31.9.1 长期债券投资 670

31.9 长期债权投资的其他问题 670

31.9.2 购买贴现债券的处理 673

31.9.3 可转换公司债券 674

31.10 股票股利的处理 675

31.11 长期投资减值 676

31.13.1 与行业会计制度的比较 677

31.13 本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比较 677

31.12 投资划转 677

31.14.1 对债务和权益性证券的分类 678

31.14 美国有关债务性和权益性证券投资简介 678

31.13.2 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比较 678

31.14.4 披露要求 679

31.14.3 投资的转换 679

31.14.2 投资的账面价值及其变化 679

32.2.1 证券投资中应计利息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681

32.2 同类业务会计处理的非对称性 681

第32章 投资准则疑难问题解析 681

32.1 对投资含义的理解 681

32.3 债券投资溢价或折价的确定及投资收益的计算 682

32.2.2 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 682

32.4.1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686

32.4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及其选择标准 686

32.4.2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 689

33.1.2 投资的分类 691

33.1.1 投资的特点 691

第33章 股份公司投资合计实务分析 691

33.1 投资概述 691

33.2.2 短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692

33.2.1 短期投资的概念 692

33.2 短期投资 692

33.2.4 短期投资的持有收益 693

33.2.3 短期投资的取得 693

33.2.5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694

33.3.1 长期股权投资的概念与形式 696

33.3 长期股权投资 696

33.2.6 短期投资的处置 696

33.3.3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价 697

33.3.2 长期股权投资的类型 697

33.3.4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 700

33.3.5 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 703

33.3.7 股权投资收益中的股票股利与股票重分 712

33.3.6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712

33.3.8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713

33.4.3 债券投资的溢折价、利息、损益与处置 715

33.4.2 债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715

33.4 长期债权投资 715

33.4.1 长期债权投资的概念与种类 715

33.4.4 长期投资中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719

33.4.5 其他债权投资 720

33.5.2 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724

33.5.1 长期投资减值及其判断标准 724

33.5 长期投资减值 724

33.6.1 拨付所属资金的意义 725

33.6 拨付所属资金 725

33.6.2 拨付所属资金的核算 726

33.6.3 总分支机构日常往来的核算 727

34.1.1 投资收益及其表现形式 729

34.1 投资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729

第34章 企业投资战略综合应用分析 729

34.1.2 投资风险 732

34.1.3 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 734

34.2.1 公司投资战略 736

34.2 投资战略与策略 736

34.2.2 公司投资策略 739

34.2.3 投资决策程序 742

34.3.1 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决策 747

34.3 流动资产投资策略 747

34.3.2 现金管理策略 749

34.3.3 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策略 756

34.3.4 应收账款管理策略 759

34.3.5 存货管理策略 768

34.4.1 债券投资策略 777

34.4 证券投资策略 777

34.4.2 普通股票投资策略 784

34.4.3 权益交换性证券投资策略 789

34.4.4 证券投资组合策略 795

34.5.1 固定资产投资的特征及分类 803

34.5 固定资产投资策略 803

34.5.2 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 805

34.5.3 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 807

34.5.4 投资项目评价标准和投资项目排队 816

34.5.5 风险投资决策 819

34.5.6 固定资产投资策略 822

34.6.1 投资和筹资总量的综合决策 824

34.6 企业投资与筹资有机配合的策略 824

34.6.2 投资结构与筹资结构的综合决策 826

34.6.3 流动资产结构和流动负债结构的收益与风险 827

34.6.4 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综合决策 831

34.7 流动负债管理策略的图解 834

合同分立与合同合并 839

定义 839

第8篇 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1999年1月1日起颁布并施行) 839

第35章 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 839

引言 839

合同成本 840

合同收入 840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841

附则 842

披露 842

36.1 基本要求 843

第36章《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操作指南 843

36.2.1 关于引言 844

36.2 说明 844

36.2.3 关于合同分立与合同合并 845

36.2.2 关于定义 845

36.2.4 关于合同收入 847

36.2.5 关于合同成本 848

36.2.6 关于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851

36.2.7 关于披露 857

36.3 举例 858

36.3.1 1996年的账务处理及信息披露 861

36.3.2 1997年的账务处理及信息披露 862

36.3.3 1998年的账务处理及信息披露 864

37.2 关于建造合同的类型 866

37.1 本准则的制定背景 866

第37章 《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讲解 866

37.4 关于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和开单结算的会计处理 867

37.3 关于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867

37.5 关于完工百分比的确定 870

37.6 建造合同亏损的处理 871

38.1.2 建造合同及其分类 874

38.1.1 建造合同准则规范的内容 874

第38章 建造合同操作实证分析 874

38.1 建造合同准则操作和运用指南 874

38.1.3 合同收入与合同成本的构成 875

38.1.4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877

38.2.1 合同分立与合同合并 878

38.2 建造合同准则疑难问题解析 878

38.2.2 合同间接费用的分配 879

38.2.3 完工百分比法 880

38.2.4 有关事项的披露 885

38.3.1 在建合同工程成本的核算 886

38.3 建造合同准则操作实例 886

38.3.3 当期合同收入、费用和损益的核算 888

38.3.2 工程价款结算的核算 888

38.3.4 相关信息的披露 891

定义 897

引言 897

第9篇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001年修订)第39章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001年修订) 897

会计估计变更 898

会计政策变更 898

附则 899

会计差错更正 899

40.1 基本要求 900

第40章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操作指南 900

40.2.1 关于定义 901

40.2 说明 901

40.2.2 关于会计政策变更 904

40.2.3 关于会计估计变更 912

40.2.4 关于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913

40.2.5 关于会计差错的更正 914

40.2.6 关于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920

41.1 制定背景 922

第41章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讲解 922

41.2.1 会计政策 923

41.2 有关定义 923

41.2.2 会计估计 925

41.3.1 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927

41.3 会计政策变更 927

41.3.2 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929

41.3.3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930

41.3.4 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内容 932

41.4.2 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 935

41.4.1 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 935

41.4 会计估计变更 935

41.4.3 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不易分清时的会计处理 936

41.4.4 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内容 937

41.5.1 会计差错的原因 938

41.5 会计差错更正 938

41.5.2 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939

41.5.3 会计差错更正的披露内容 940

42.1.1 会计政策与会计政策变更的涵义 942

42.1 会计政策变更 942

第42章 新旧准则对比分析 942

42.1.2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943

42.1.4 会计政策变更举例 945

42.1.3 会计政策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945

42.2.3 会计估计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949

42.2.2 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949

42.2 会计估计变更 949

42.2.1 会计估计及会计估计变更的涵义 949

42.2.5 关于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 950

42.2.4 会计估计变更举例 950

42.3.2 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951

42.3.1 会计差错的涵义 951

42.3 会计差错更正 951

42.3.4 会计差错更正举例 952

42.3.3 会计差错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952

42.4.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 953

42.4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953

42.4.2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 954

42.4.3 调整事项举例 957

43.1.1 会计政策(Accounting Policies) 961

43.1 会计政策变更 961

第43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961

43.1.2 会计政策变更(Changes in Accounting Policies) 962

43.1.3 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 963

43.1.4 会计政策变更举例 964

43.1.5 会计政策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971

42.2.1 会计估计(Accounting Estimate) 972

43.2 会计估计变更 972

43.2.2 会计估计变更 973

43.3.1 会计差错 974

43.3 会计差错更正 974

43.3 会计差错的更正(Accounting Errors Correction) 975

43.3.3 会计差错更正举例 976

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983

定义 983

第10篇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修订) 983

第44章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修订) 983

引言 983

附则 984

衔接办法 984

披露 984

45.1.1 企业应分清非货币性交易与货币性交易的界限 985

45.1 基本要求 985

第45章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 985

45.3 关于定义 986

45.2 关于引言 986

45.1.2 企业应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非贷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986

45.4.1 不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交易 987

45.4 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987

45.4.2 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交易 991

45.4.3 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多项资产 994

45.5 关于披露 997

45.6 关于衔接办法 998

46.1 本准则的修订背景 999

第46章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讲解 999

46.1.3 取消了“非货币性交易收益”科目 1000

46.1.2 简化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 1000

46.1.1 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 1000

46.2.1 货币性资产 1001

46.2 有关定义 1001

46.1.4 简化了与非货币性交易有关费用的核算 1001

46.2.2 非货币性资产 1002

46.2.3 非货币性交易 1003

46.2.4 公允价值 1005

46.3 本准则规定的范围 1006

46.4 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原则 1007

46.5 不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1008

46.6.2 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1011

46.6.1 非货币性交易性质的改变 1011

46.6 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1011

46.7 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多项资产的会计处理 1013

46.8 披露 1014

47.1.2 非货币性交易的认定 1015

47.1.1 非货币性交易的定义 1015

第47章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新旧对比 1015

47.1 非货币性交易的定义及认定 1015

47.2.1 不涉及补价的情形 1016

47.2 非货币性交易的计量 1016

47.2.2 涉及补价的情形 1025

42.2.3 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情形 1045

47.2.4 换入资产涉及应收款项的情形(《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一十六条) 1046

48.1.1 定义 1049

48.1 非货币性交易概述 1049

第48章 《企业会计准则——非贷币性交易》应用精解 1049

48.2.1 不存在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 1051

48.2 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1051

48.1.2 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 1051

48.2.2 存在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 1053

48.2.3 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 1054

48.4.1 制定及修订背景 1057

48.4 准则探讨 1057

48.3 非货币性交易的信息披露及其他 1057

48.3.1 信息披露 1057

48.3.2 衔接办法 1057

48.4.3 国际比较 1059

48.4.2 经济后果 1059

48.4.4 一点建议 1063

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1067

定义 1067

第11篇 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067

第49章 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 1067

引言 1067

附则 1068

或有事项的披露 1068

50.1.2 企业应注意“可能性”档次的划分及其对会计处理的影响 1069

50.1.1 企业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准则涉及的主要概念 1069

第50章 《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操作指南 1069

50.1 基本要求 1069

50.2.1 关于引言 1070

50.2 说明 1070

50.1.3 企业应持续地对与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有关的因素进行评价 1070

50.1.4 企业应正确地核算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 1070

50.2.2 关于定义 1071

50.2.3 关于或有事项的确认 1074

50.2.4 关于或有事项的计量 1075

50.2.5 关于或有事项的披露 1076

50.3.1 票据贴现、背书转让 1078

50.3 举例 1078

50.3.2 未决诉讼和未决仲裁 1079

50.3.3 产品质量保证 1084

50.3.4 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 1086

51.1.2 本准则的制定过程 1087

51.1.1 制定本准则的必要性 1087

第51章 《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讲解 1087

51.1 本准则的制定背景 1087

51.2.1 主要概念 1088

51.2 定义 1088

51.2.2 若干概念辨析 1091

51.3 本准则的范围 1092

51.3.6 产品质量保证 1093

51.3.5 所得税 1093

51.3.1 债务重组 1093

51.3.2 建造合同 1093

51.3.3 保险合同 1093

51.3.4 租赁 1093

51.4.1 或有事项的确认 1094

51.4 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1094

51.3.7 未决诉讼和未决仲裁 1094

51.3.8 债务担保 1094

51.4.2 或有事项的计量 1096

51.5.1 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的披露 1097

51.5 或有事项的披露 1097

51.5.3 或有资产的披露 1098

51.5.2 或有负债的披露 1098

52.1.1 或有事项 1099

52.1 或有事项概述 1099

第52章 或有事项准则会计处理 1099

52.1.2 资产和负债 1101

52.1.3 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1102

52.2.1 或有事项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原则 1104

52.2 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1104

52.2.2 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1105

52.2.3 或有事项的披露 1107

52.3 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举例 1108

53.1 或有事项的定义、特征及种类 1113

第53章 或有事项新旧准则对比分析 1113

53.2 或有事项的确认 1116

53.3 或有事项的计量 1117

53.4 或有事项的记录 1118

53.5 或有事项的披露 1122

确认 1127

定义 1127

第12篇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127

第54章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 1127

引言 1127

摊销 1128

后续支出 1128

计量 1128

披露 1129

处置和报废 1129

减值 1129

附则 1130

衔接办法 1130

55.2.1 关于引言 1131

55.2 说明 1131

第55章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操作指南 1131

55.1 基本要求 1131

55.1.1 企业应正确地理解无形资产的概念 1131

55.1.2 企业应正确地理解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1131

55.1.3 企业应正确核算无形资产的减值 1131

55.2.3 关于无形资产的特征 1132

55.2.2 关于定义 1132

55.2.4 关于无形资产的内容 1133

55.3.1 无形资产确认 1134

55.3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1134

55.2.5 关于无形资产的分类 1134

55.3.2 无形资产计量 1136

55.3.3 无形资产后续支出 1138

55.3.4 无形资产摊销 1139

55.3.5 无形资产减值 1140

55.3.6 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 1141

55.3.7 衔接办法 1142

55.4.2 披露原则的运用 1144

55.4.1 披露原则 1144

55.4 无形资产披露 1144

56.1.2 本准则的制定过程 1145

56.1.1 制定本准则的必要性 1145

第56章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讲解 1145

56.1 制定背景 1145

56.2 定义 1146

56.3 本准则的范围 1147

56.4 无形资产的确认 1148

56.5.1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 1150

56.5 无形资产的计量 1150

56.6 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 1154

56.5.2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 1154

56.7.2 摊销年限 1155

56.7.1 无形资产应否摊销 1155

56.7 无形资产的摊销 1155

56.7.4 残值 1157

56.7.3 摊销方法 1157

56.8.1 减值及其相关概念 1158

56.8 无形资产的减值 1158

56.8.2 无形资产减值测试 1159

56.8.3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1160

56.8.4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1161

56.10 无形资产的披露 1162

56.9 无形资产的处置和报废 1162

56.8.5 无形资产减值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关系 1162

57.1.1 定义 1164

57.1 无形资产概述 1164

第57章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综论 1164

57.1.2 分类 1165

57.2.1 无形资产的确认 1166

57.2 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1166

57.2.2 无形资产的计量 1167

57.3.1 无形资产的减值 1170

57.3 无形资产的减值、处置与报废 1170

57.3.2 无形资产的处置 1171

57.4.1 信息披露 1173

57.4 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及其他 1173

57.3.3 无形资产的报废 1173

57.4.2 衔接办法 1174

57.5.1 制定背景 1175

57.5 准则探讨 1175

57.5.2 经济后果 1176

57.5.3 国际比较 1178

57.5.4 建议 1180

58.1.1 无形资产的分类及其意义 1183

58.1 无形资产的分类 1183

第58章 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操作实证分析 1183

58.1.2 无形资产项目 1185

58.2.1 无形资产的价值决定 1195

58.2 无形资产的价值运动 1195

58.2.2 无形资产的价值周转 1200

58.3.1 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价 1203

58.3 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1203

58.3.2 无形资产的入账与摊销 1210

58.3.3 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和报表揭示 1215

58.4 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 1228

58.4.1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 1229

58.4.2 无形资产评估的成本法和市场法 1232

58.4.3 无形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和倍率法 1237

58.5.1 筹资中的无形资产管理 1247

58.5 无形资产的价值管理 1247

58.5.2 无形资产投资管理 1251

58.5.3 无形资产的计划、控制与分析考核 1262

开始资本化 1271

确认 1271

第13篇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271

第59章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 1271

引言 1271

定义 1271

暂停资本化 1272

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272

附则 1273

衔接办法 1273

停止资本化 1273

披露 1273

60.1.3 企业应正确计算每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 1274

60.1.2 企业应正确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期间 1274

第60章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操作指南 1274

60.1 基本要求 1274

60.1.1 企业应正确计算每期实际发生的借款费用,并严格区分每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和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借款费用 1274

60.3 关于定义 1275

60.2 关于引言 1275

60.1.4 企业应正确核算每期发生的借款费用 1275

60.4.2 具体确认原则 1276

60.4.1 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 1276

60.4 关于确认 1276

60.5 关于开始资本化 1277

60.6.1 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278

60.6 关于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278

60.6.2 辅助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285

60.6.3 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285

60.7 关于暂停资本化 1286

60.9 关于披露 1287

60.8.2 在资产分别建造、分别完工情况下的停止资本化 1287

60.8 关于停止资本化 1287

60.8.1 停止资本化的一般原则 1287

60.11.1 利息、折价或益价的摊销及辅助费用资本化举例 1288

60.11 举例 1288

60.10 关于过渡性规定 1288

60.11.2 外币专门借款利息及汇兑差额资本化举例 1291

61.1 本准则的制定背景 1294

第61章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讲解 1294

61.2.1 关于借款费用的定义 1295

61.2 关于定义 1295

61.2.2 关于专门借款的定义 1296

61.3.2 美国—澳大利亚模式 1297

61.3.1 国际会计准则模式(有选择性模式) 1297

61.3 关于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 1297

61.3.3 日本模式 1298

61.4 关于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的范围 1299

61.5.1 资产支出的含义 1301

61.5 关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时点 1301

61.5.2 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的含义 1302

61.6.1 每期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 1303

61.6 关于每期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303

61.6.2 每期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 1309

61.6.3 专门借款辅助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方法 1310

61.7 关于借款费用的账务处理 1311

61.8 关于暂停资本化 1312

61.9 关于停止资本化 1314

61.10.3 关于是否要求披露当期用于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1316

61.10.2 关于是否要求披露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 1316

61.10 关于披露 1316

61.10.1 关于是否需要披露借款费用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1316

62.1.2 费用化和资本化 1317

62.1.1 定义 1317

第62章 《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应用精解 1317

62.1 借款费用概述 1317

62.2.2 资本化期间 1318

62.2.1 资本化的确认条件 1318

62.2 专门借款费用的确认 1318

62.2.3 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319

62.2.4 举例 1320

62.3.1 信息披露 1324

62.3 借款费用的信息披露及其他 1324

62.2.5 暂停资本化 1324

62.4.1 制定背景 1325

62.4 准则探讨 1325

62.3.2 衔接办法 1325

62.4.2 经济后果 1326

62.4.3 国际比较 1327

62.4.4 建议 1328

63.1 借款费用的确认 1330

第63章 借款费用的核算 1330

63.3 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331

63.2 开始资本化 1331

63.5 停止资本化 1335

63.4 暂停资本化 1335

63.6 借款费用的会计核算 1336

63.7 与现行会计制度的衔接办法 1341

定义 1345

引言 1345

第14篇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2001年1月1日起实施) 1345

第64章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 1345

租赁的分类 1346

经营租赁 1347

融资租赁 1347

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347

经营租赁 1348

融资租赁 1348

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348

附则 1349

衔接办法 1349

售后租回交易 1349

65.1.4 企业应当设置和运用适当的会计科目 1350

65.1.3 承租人和出租人应正确核算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业务 1350

第65章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操作指南 1350

65.1 基本要求 1350

65.1.1 企业应视租赁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其法律形式对租赁进行分类 1350

65.1.2 企业应正确确定租赁开始日 1350

65.3 关于定义 1352

65.2 关于引言 1352

65.4.2 分类原则 1354

65.4.1 分类时点 1354

65.4 关于租赁的分类 1354

65.4.3 具体标准 1355

65.5.1 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356

65.5 关于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356

65.5.2 承租人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365

65.6.1 出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366

65.6 关于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366

65.6.2 出租人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374

65.7 关于售后租回交易 1375

65.8.1 经营租赁 1376

65.8 例释 1376

65.8.2 融资租赁 1378

65.8.3 售后租回交易 1389

66.1 本准则的制定背景及其意义 1395

第66章 《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讲解 1395

66.3.1 租赁 1396

66.3 有关定义 1396

66.2 本准则规范的范围 1396

66.3.2 租赁期 1397

66.3.5 未担保余值 1398

66.3.4 担保余值 1398

66.3.3 不可撤销租赁 1398

66.4 租赁的分类 1399

66.4.1 国际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1400

66.4.2 美国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1401

66.4.5 香港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1402

66.4.4 台湾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1402

66.4.3 英国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1402

66.4.6 本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1403

66.5.1 承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404

66.5 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1404

66.5.2 承租人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410

66.6.1 出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1412

66.6 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1412

66.6.2 出租人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1417

66.7 售后租回交易 1420

67.1.1 融资性租赁(Financing Lease) 1425

67.1 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 1425

第67章 国际上通行的租赁形式 1425

67.1.2 经营性租赁(Operating Lease) 1426

67.2.2 租购或有条件销售租赁 1427

67.2.1 节税租赁(Tax Oriented Lease) 1427

67.2 节税租赁和销售式租赁 1427

67.3.1 定义 1428

67.3 杠杆租赁和单一投资租赁 1428

67.3.2 当事人 1429

67.3.3 交易程序 1430

67.3.4 合同文本 1431

67.4.1 直接租赁(direct lease) 1433

67.4 直接租赁、转租、回租 1433

67.4.2 转租赁(Sub-lease) 1434

67.4.3 回租(Sale and lease-back) 1435

67.5.1 定义 1436

67.5 国内租赁、国际租赁和租赁的国际业务 1436

67.5.3 国际租赁业的发展趋势 1438

67.5.2 影响国际租赁发展的主要障碍 1438

68.1.1 进口直接租赁 1440

68.1 租赁的一般业务程序 1440

第68章 我国租赁业务的现行做法 1440

68.1.2 进口转租赁 1441

68.1.3 回租进口转租赁 1442

68.2.1 租赁委托 1443

68.2 租赁项目的委托与评估、受理 1443

68.2.2 审查、评估和受理项目 1446

68.3.2 技术洽淡的重点内容和需注意的问题 1448

68.3.1 洽淡、签订购货合同的原则 1448

68.3 买卖合同的签订 1448

68.3.3 商务谈判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1449

68.4.1 融资租赁的一般条款 1453

68.4 租赁合同的签订 1453

68.4.2 融资租赁合同的特殊条款 1455

68.4.3 签约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1463

68.5.2 付款、开证 1465

68.5.1 合同生效 1465

68.5 合同的履行 1465

68.5.4 办理投保 1466

68.5.3 安排国际运输 1466

68.5.7 处理索赔 1467

68.5.6 接货、报关 1467

68.5.5 付款赎单 1467

68.5.11 期满所有权的处理 1468

68.5.10 支付租金 1468

68.5.8 租赁合同起租 1468

68.5.9 对承租人的监督 1468

固定资产的确认 1473

定义 1473

第15篇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2002年1月1日施行) 1473

第69章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 1473

引言 1473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1474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1475

固定资产的折旧 1475

固定资产的处置 1476

固定资产的减值 1476

附则 1477

衔接办法 1477

披露 1477

70.1.1 固定资产的意义、特征和特点 1478

70.1 固定资产概述 1478

第70章 固定资产准则讲解 1478

70.1.3 固定资产的计价 1479

70.1.2 固定资产的分类 1479

70.2.2 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1481

70.2.1 固定资产核算的帐户设置 1481

70.2 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 1481

70.2.3 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 1486

70.3.1 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影响因素 1488

70.3 固定资产的折旧 1488

70.3.3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1489

70.3.2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 1489

70.4.1 固定资产修理及其核算 1491

70.4 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改良 1491

70.3.4 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的账务处理 1491

70.4.2 固定资产改良及其核算 1493

71.1.2 会计核算方法 1494

71.1.1 科目设置 1494

第71章 固定资产准则新旧比较 1494

71.1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会计差异的总体分析 1494

71.2.1 固定资产 1495

71.2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会计差异的具体分析 1495

71.1.3 呈报与披露 1495

71.2.2 累计折旧 1497

71.2.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499

71.2.4 工程物资 1500

71.2.5 在建工程 1501

71.2.7 固定资产清理 1503

71.2.6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1503

72.2.1 资产评估报告 1504

72.2 资产管理的写作 1504

第72章 固定资产管理操作实务 1504

72.1 资产管理概论 1504

72.2.3 存货构成情况报告 1506

72.2.2 关于资产清查情况的报告 1506

72.2.4 关于公司资产周转情况的报告 1508

72.2.5 关于试算资金需要量的报告 1509

72.2.6 关于银行存款清查情况的报告 1510

72.2.7 关于清查产成品存货情况的报告 1511

72.3.1 合资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制定 1512

72.3 固定资产核算的写作 1512

72.3.2 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1513

72.3.3 接受外方投资的调查报告 1516

72.3.4 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的请示 1517

72.3.5 关于对借款形成的固定资产拟实行加速折旧的请示 1518

73.1 固定资产审计 1519

第73章 固定资产审计 1519

73.1.2 固定资产查账的程序与方法技巧 1520

73.1.1 固定资产核算内容与记账方法 1520

73.1.3 固定资产常见错弊列示 1521

73.2.1 累计折旧核算内容与记账方法 1522

73.2 累计折旧审计 1522

73.1.4 审计案例 1522

73.2.2 累计折旧审计程序与方法技巧 1523

73.2.3 累计折旧常见错弊及表现形式 1524

73.3.1 固定资产清理核算内容与记账方法 1525

73.3 固定资产清理审计 1525

73.2.4 审计案例释要 1525

73.3.3 固定资产清理的常见错弊列示 1526

73.3.2 固定资产清理审计程序与方法技巧 1526

73.4.1 在建工程核算内容与记账方法 1527

73.4 在建工程审计 1527

73.3.4 审计案例释要 1527

73.4.3 在建工程常见错弊列示 1528

73.4.2 在建工程审计程序与方法技巧(表15.73.15) 1528

73.4.4 审计案例释要 1529

73.5.3 待处理财产损益常见错弊列示 1530

73.5.2 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程序与方法技巧(表15.73.18) 1530

73.5 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 1530

73.5.1 待处理理财产损益核算内容与记账方法 1530

73.5.4 审计案例释要 1531

确认 1535

定义 1535

第16篇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1535

第74章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 1535

引言 1535

加工成本 1536

其他成本 1536

初始计量 1536

采购成本 1536

期末计量 1537

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 1537

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1537

附则 1538

衔接办法 1538

存货成本的结转 1538

披露 1538

75.1.2 存货的分类 1539

75.1.1 存货的意义 1539

第75章 存货准则讲解 1539

75.1 存货的分类和数量确定 1539

75.1.4 存货数量的确定 1540

75.1.3 存货的确认 1540

75.2.2 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1541

75.2.1 存货计价的目的和入账价值基础 1541

75.2 存货的计价 1541

75.2.3 存货发出价值的确定 1543

75.2.4 存货期末价值的确定 1546

75.3.1 原材料的意义、分类和账户设置 1551

75.3 原材料、包装物和委托加工物资 1551

75.3.2 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材料核算 1552

75.3.3 按计划成本计价的原材料核算 1556

75.3.4 包装物及其核算 1559

75.3.5 委托加工物资及其核算 1560

75.4.1 商品产品及其核算 1561

75.4 商品产品和低值易耗品 1561

75.4.2 低值易耗品及其核算 1563

75.5 存货清查 1566

第76章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操作指南 1568

76.1.1 以作业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 1569

76.1 物流成本的确定、分类、计算与分析 1569

76.1.2 物流成本的分类 1571

76.1.3 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步骤 1573

76.1.4 物流系统总成本分析 1575

76.2 物流成本系统化管理与物流系统战略制定 1579

76.2.1 运输节约与运输成本最小化 1580

76.2.3 库存与运输成本之间的利益互换 1583

76.2.2 库存节约与库存成本最小化 1583

76.2.4 最小物流总成本的系统设计 1585

76.2.5 物流战略的制定 1586

76.3 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 1588

76.3.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1589

76.3.3 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1590

76.3.2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1590

76.4 边际成本和距离:物流管理的应用 1591

77.2.1 实行假退料核算方法的报告 1593

77.2 存货核算的写作 1593

第77章 存货的核算实务 1593

77.1 存货核算概论 1593

77.2.3 关于购置原材料的申请 1594

77.2.2 关于压缩原料采购批量减少资金占用的报告 1594

77.2.5 协作加工的请示 1595

77.2.4 关于购入质次价高、残次冷背材料的处理意见 1595

77.2.7 关于报废变质劳保用品的请示 1596

77.2.6 关于处理积压原材料的请示 1596

77.2.9 试行材料计划成本方案的制度 1597

77.2.8 关于原料库与成品分库分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