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1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对象 2
一、哲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界定 2
二、哲学研究对象的内涵结构 7
三、哲学研究对象的外延构成 16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属性 19
一、哲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20
二、哲学的人文科学属性 21
三、哲学的思维科学属性 22
四、哲学的形而上学属性 22
第三节 哲学的社会功能 24
一、世界图景的建构与导向功能 27
二、价值规范的建构与导向功能 28
三、思维范式的建构与导向功能 29
四、形上境界的建构与导向功能 30
第二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 35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6
一、基本问题的基本含义 36
二、基本问题的具体含义 37
第二节 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38
一、唯物论与唯心论 38
二、实在论与折衷论 44
三、二元论与多元论 47
第三节 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50
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1
二、经验论与唯理论 58
三、先验论与反映论 61
第四节 基本问题的相关问题 63
一、辩证法 65
二、形而上学 67
第三章 哲学的学科体系 73
第一节 哲学的分类方法 75
一、学科分类法 75
二、流派分类法 76
三、历史分类法 77
四、地域分类法 77
五、专题分类法 77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学科体系 78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科体系 79
二、中国现代哲学的学科体系 82
一、外国的哲学分类体系 84
第三节 外国哲学的学科体系 84
二、中国的外国哲学分类 85
第四节 哲学学科体系的一般特征 86
一、国家特征 86
二、时代特征 87
三、流派特征 87
四、学者特征 88
第四章 哲学的发展历程 91
第一节 哲学史与哲学史学 91
一、哲学史与哲学史学的源流 92
二、哲学史与哲学史学的定义 97
三、哲学史与哲学史学的意义 100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102
一、中国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103
二、中国哲学史的主要成就 108
三、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征 118
第三节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22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122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27
三、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特征 145
第四节 中外哲学的历史交流 149
一、佛教哲学的传入 150
二、中国哲学的东渐 152
三、西方哲学的东渐 155
四、中国哲学的西渐 158
第五章 哲学的一般发展规律 165
第一节 哲学的发展动力 165
一、社会存在性动力 166
二、社会意识性动力 172
三、哲学内生性动力 177
第二节 哲学的发展模式 180
一、发展模式的经典理论 181
二、发展模式的借鉴理论 184
第三节 哲学的发展形式 188
一、哲学发展的科学形式 189
二、哲学发展的派别形式 193
三、哲学发展的社会形式 195
第六章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199
第一节 哲学与科学的互动源流 200
一、中国哲学与科学的互动源流 200
二、西方哲学与科学的互动源流 204
第二节 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基础 208
一、哲学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互动基础 208
二、哲学与自然和技术科学的互动基础 212
一、文科哲学 220
第三节 哲学与科学的互动学科 220
二、理科哲学 239
第七章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261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的互动源流 264
一、中国哲学与宗教的互动源流 264
二、西方哲学与宗教的互动源流 269
三、阿拉伯哲学与宗教的互动源流 274
第二节 哲学与宗教的互动基础 282
一、研究对象的互动基础 283
二、基本属性的互动基础 286
三、社会功能的互动基础 288
第三节 哲学与宗教的互动学科 292
一、普通宗教哲学 293
二、派别宗教哲学 293
第八章 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301
第一节 一般方法论 302
一、追问与反思的统一 302
二、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306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08
四、思辨与证明的统一 309
第二节 具体方法论 312
一、分科研究法 312
二、专题研究法 313
三、历史研究法 314
四、名家名著研究法 315
五、比较研究法 316
主要参考文献 319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