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章 张华遗像唇边那缕凝固的微笑 1
三次辉煌记载:第一次,一个不朽的名字:张华;第二次,英雄群体的出现;第三次,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中的佼佼者出现在中南海怀仁堂的讲台上 2
第一章 流动的雕像——张华的同窗战友 12
1.张华的同窗战友之一:双博士李云庆——他是全国神经解剖学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又是第一个摘取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博士的中国人 13
2.张华的同窗战友之二:小儿科主治医师张笑飞——他治愈的许多患儿都要认他为“干爹”;他在边远贫困地区“扶贫”时,一位酒徒对他说:你拯救了我的灵魂! 19
3.张华的同窗战友之三:从事胰岛移植研究的宋振顺——他涉足的这个医学领域,目 26
前还是一片空白。他的研究毕生也许没有最终结果。他说:在那长长的登攀峰巅的台阶上,能有一个台阶是我垒的,我也就知足了 26
4.张华的同窗战友之四:耳鼻喉科副教授邱建华——他的人生格言是:先做人,后做事;乐于吃亏,方见境界。他多次把“发展前途”拱手让人,38岁的邱建华给人一种“大器晚成”之感 33
5.张华的同窗战友们毕业时,在宿舍楼前栽下一排纪念树——白杨树。如今,它们已经长成高大、挺拔的大树——人物速写一、二、三、四、五、六 40
第二章 英雄走下华山之后 52
1.当年在华山险峰上第一个站出来背送受伤群众的那个小伙子,在大学毕业后,又第一个抢到了一个“空白点”——治疗性传染疾病 53
2.他说:“我最怕人说我是什么英雄,人们要看的是你的现在和将来。”——时空转换,现在他仍然展露着英雄的风采 60
3.宁去“天南海北”,也不去“新西兰”——这句在毕业分配时流传了多少年的顺口溜,传给他以后,他打起背包很愉快地去了新 65
疆;后来,一位新疆姑娘和他结为终生伴侣,他更是坚定不悔地说:新疆就是我的家 65
4.“昆仑弟子”走下华山又毅然走上昆仑——他讲起一则“上山和下山”的现代寓言,足以把远的大的看近看小,从朴素和寻常里看出辉煌来 73
5.三秦大地又传颂着两位英雄的名字,但他们说:当时只想着救人,没想是什么壮举当什么英雄——啊!遥远的地平线,你心中永远飞驰着一匹骏马 81
第三章 熔炼与升华 93
1.学员队又来了一位张华,在入校的第一堂课上她和女伴们竟哭了;——“女状元”的巾帼梦被泪水打湿,提出要“中途折马”;——第一次上人体解剖课她吓得不敢睁眼,队干部把她单独带到尸体房 95
2.他从黄土高坡走来,做着“贫贱子弟”的出国梦;经过一场冷水和高烧之后,那梦变得真实而壮美;——“三朝辉”有庄有谐的多声部合唱:天各一方,报国为民的战友情,远比江湖更大 108
3.一位“家庭骄子”,何以“对新疆有特殊的感情”——思念战友:香山的红叶比香山更美;——他喜欢看山,山冷峻地耸立着;妻子说:咱们生个孩子吧 124
4.“乡妹”跳冰河救出落水者,而被救者“醉酒”还未醒;——一组镜头实录,贯穿着两代大学生所共有的情结——诚则灵,金石为开,他们的爱感动了“上帝” 146
第四章 一本无字的教科书 159
1.馒头事件——“汤姆大叔”和扁担挑子、三轮车,构成了队干部的另一种形象——“出使西域”的故事——他们好像没费什么劲就从学员那里取走了信赖、忠诚和拥戴 161
2.一个可怕的诊断:他患了白血病——面对苍茫群山,雄鹰也发出无助的叹息:致命损伤的雏鹰,能征服死亡的命运吗——心血浇灌真情,奇迹出现了! 171
3.情到浓时,吹尽黄沙始得金——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亡母疯弟幼,他要求退学——谆谆教诲:苦难是最好的教员,苦难产生优秀! 177
4.一个噩讯传来:已毕业分配到部队的学员周新不幸遇车祸身亡——大队干部千里奔 185
丧——鄂尔多斯草原唱响一曲“真情难收” 185
5.“铁队长”收到一封大洋彼岸的来信,激动得热泪盈眶;——走出初恋的“花季”——因爱而克制着,乃是人类伟大情感中最动人的光辉 190
6.面对挑战——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服务的——廉洁自律“十六字诀”——不孝的儿子!坏爸爸!不称职的丈夫——男子汉宣言:我是一个好男人! 198
第五章 师爱与人格的教诲 207
1.归去来兮,镂骨铭心的情思——血不是水,他在人生暮年看到了“上帝”——做陆裕朴的学生很难,而外国专家说:只要是陆先生的学生,我们都欢迎——最后时刻的呓语 208
2.走出南阳盆地的布衣学子——文革中出国,像放飞的一只风筝——单克隆抗体——攻克癌魔的生物导弹——张学庸的弟子说:我们的脚下不是小小的铺路石,而是巨人的肩膀! 228
3.不种梧桐,引不来凤凰——人才培养和学科梯队——好大一棵树,殷殷“种桐 239
人”——出国留学刍议——李继硕说:教授,应该是做人的一面镜子 239
4.尊严·角逐·特殊贺卡——樊代明:不信中国人搞不过外国人!星座·跳远·定居绿卡——药立波:我的事业在中国! 251
5.育人启示录:学员们的回答——老师们的回答——队干部们的回答——校长、政委“办学治校”如是说——从马克思的“自白”到“苦读人生” 265
第六章 世纪的回响 278
1.反响与思考: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并不存在判然的区别——校园与社会之间横隔着一道鸿沟——我们完全有理由追问,教育的投资回报率究竟如何 280
2.“张华传人”感动上海广州学子——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小我”跃升为“大我”——危机与反思,面向21世纪的对话 287
3.老将军寄语“张华传人”——与好八连相聚南京路,重温伟人那著名的诗赞 ——荣誉与嘉勉,一曲竞相传唱的时代歌谣 293
不是尾声:相约在明朝 306
故事里的主人公都还年轻——我们只是悄悄地与他们告别,道一声珍重——康复路口,张华塑像的唇边仍然是那缕凝固的微笑 306
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