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1
目录 1
1.1.2 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 2
1.1.3 ISO参考模型的诞生 3
1.1.4 局域网的兴起 4
1.1.5 TCP/IP协议的成功 5
1.1.6 Internet的成长 6
1.1.7 ATM模式 6
1.1.8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热点 7
1.2.1 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含义 9
1.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9
1.2.2 其他一些多机系统 10
1.2.3 网络计算机 11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11
1.3.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
1.3.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2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3
1.4.1 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 14
1.4.2 计算机网络中的软件 17
1.5 计算机网络的逻辑结构 21
1.6.2 物理拓扑分类 22
1.6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22
1.6.1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方式 22
1.6.3 逻辑拓扑分类 23
1.7 计算机网络分类 24
1.7.1 根据信息传输技术分类 24
1.7.2 根据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24
1.7.3 根据网络计算模式分类 26
1.7.4 根据是否使用有线介质分类 27
1.7.5 根据组建网络的组织分类 27
1.7.6 其他网络分类方法 27
1.8.2 网络互连与互联网 28
1.8.1 单一网络技术 28
1.8 网络分类中的疑难 28
1.8.3 广域网的概念 29
1.8.4 Internet与网络 29
1.8.5 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 30
1.8.6 各种网络类型产生的背景 30
练习与思考 30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32
2.1 信道与信号 32
2.1.1 信道 32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32
2.2 数字信道 33
2.1.3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33
2.2.2 码元、码元速率与数据速率 34
2.2.1 周期函数的频谱分析 34
2.2.3 信道延迟 35
2.2.4 有限带宽传送 35
2.2.5 波特率与信道容量 37
2.2.6 误码率 37
2.3 物理信道 38
2.3.1 双绞线 38
2.3.2 基带同轴电缆 38
2.3.3 光缆 39
2.3.4 无线信道 40
2.4.1 数据编码 43
2.4 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 43
2.4.2 数字调制技术 46
2.5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送 46
2.6 多路复用技术 47
2.6.1 概述 47
2.6.2 频分多路复用(FDM) 48
2.6.3 时分多路复用(TDM) 48
2.6.4 数字传输系统 49
2.6.5 波分多路复用 49
2.7.2 错误的检测与纠正 50
2.7.1 差错的起因和特点 50
2.7 差错控制 50
2.6.6 码分多路复用 50
2.7.3 检错码 51
2.7.4 循环冗余校验码 51
2.8 通信方式 52
2.8.1 并行数据传送与串行数据传送 52
2.8.2 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 53
2.8.3 通信双方的同步 53
2.9 交换方式 55
2.9.1 线路交换 55
2.9.3 报文交换 56
2.9.2 存储转发 56
2.9.4 数据报方式 57
2.9.5 虚电路方式 58
2.10 面向连接的服务与面向无连接的服务 59
2.11 连接的三个层次 60
练习与思考 61
第3章 计算机网络模型 62
3.1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 62
3.1.1 两类标准 62
3.1.2 国际电信联合会 62
3.1.4 IAB、IRTF、IETF与Internet Society 63
3.1.3 国际标准化组织 63
3.2.1 物理层 64
3.2 ISO-OSI参考模型 64
3.2.2 数据链路层 65
3.2.3 网络层 66
3.2.4 传输层 66
3.2.5 会话层 67
3.2.6 表示层 67
3.2.7 应用层 69
3.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送 70
3.3.1 数据传送单元和路径 70
3.4.1 协议与协议栈 71
3.3.2 数据传送操作 71
3.4 通信协议与网络的功能特性 71
3.4.2 实体和系统 72
3.4.3 通信地址 72
3.4.4 协议是一组规则的组合 74
3.4.5 协议分层 77
3.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78
3.5.1 接口和服务 78
3.5.2 服务原语 79
3.5.5 OSI参考模型的意义 81
3.5.4 体系结构分析 81
3.5.3 服务与协议 81
3.6 TCP/IP模型 83
3.6.1 网络接口层 83
3.6.2 网络互连层 83
3.6.3 传输层 84
3.6.4 应用层 85
3.6.5 OSI与TCP/IP模型的比较 85
3.6.6 TCP/IP模型的意义 86
练习与思考 86
4.1.1 广域网的参考模型 88
4.1 广域网概论 88
第4章 广域网技术 88
4.1.2 广域网的构成 89
4.1.3 广域网的地址与路由 89
4.2 链路控制 91
4.2.1 链路层设计 91
4.2.2 链路配置和控制 95
4.2.3 流量控制 97
4.2.4 差错控制 100
4.2.5 HDLC协议 103
4.3 路由选择算法 108
4.3.4 最短通路算法 109
4.3.3 路由选择过程 109
4.3.2 两种基本的路由选择算法 109
4.3.1 路由信息 109
4.3.5 路由选择策略 112
4.4 交通控制 116
4.4.1 交通控制技术的分类 116
4.4.2 拥挤控制 117
4.4.3 三种类型的死锁 119
4.4.4 交通控制技术的分级 121
4.4.5 ARPANET中的交通控制 121
4.5.1 X.25网络的基本特性 . 122
4.5 X.25建议 122
4.5.2 X.25协议的层次结构 123
4.5.3 X.21的过程特性 124
4.5.4 X.25分组层协议 125
4.5.5 X.25网的设备 130
4.5.6 X.25的未来 130
4.6 帧中继 130
4.6.1 帧中继与X.25比较 131
4.6.2 帧中继的基本原理 131
4.6.3 帧中继协议参考模型 132
4.6.4 网络设备组成 134
4.6.5 用户接入方式 134
4.6.6 帧中继的拥塞控制 135
4.6.7 帧中继业务应用 136
4.7 综合业务数字网 137
4.7.1 ISDN的3个基本特征 137
4.7.2 ISDN协议参考模型 138
4.7.3 ISDN结构配置 138
4.7.4 主速率接口与基本速率接口 139
4.7.5 ISDN的业务功能 139
练习与思考 140
第5章 ATM技术 142
5.1 B-ISDN 142
5.2 SONET和SDH 143
5.3.1 基本原理 145
5.3 ATM原理 145
5.3.2 虚通路和虚通道 146
5.3.3 传输原理 147
5.4 B-ISDN协议参考模型 148
5.4.1 模型平面 148
5.4.2 模型的层次 148
5.5 ATM的交换技术 159
5.6 拥塞控制 162
5.7 ATM与IP的结合 163
5.7.1 ATM局域网仿真 163
5.7.2 IP over ATM 168
5.7.3 MPOA 169
练习与思考 172
第6章 局域网技术 173
6.1 局域网概论 173
6.1.1 局域网的发展 173
6.1.2 局域网的特点 173
6.1.3 局域网的通信机制 174
6.1.4 局域网拓扑结构 174
6.1.5 局域网地址 176
6.2 局域网参考模型 177
6.2.1 IEEE 802标准 177
6.2.4 局域网模型 178
6.2.2 局域网中使用的传输介质 178
6.2.3 共享介质局域网分类 178
6.3 共享介质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181
6.3.1 CSMA/CD方法 181
6.3.2 Token Bus方法 182
6.3.3 Token Ring方法 183
6.4 以太网 183
6.4.1 以太网的技术特性 184
6.4.2 IEEE 802.3以太网的体系结构 184
6.4.3 10 Mbps以太网 186
6.5.1 发展高速局域网的思路 190
6.5 高速局域网 190
6.5.2 快速以太网 191
6.5.3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194
6.6 交换式局域网 198
6.6.1 共享式局域网存在的问题 198
6.6.2 交换局域网的基本结构 199
6.6.3 局域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199
6.6.4 局域网交换机的主要技术特点 200
6.7 虚拟局域网 201
6.7.1 虚拟网络的概念 201
6.7.2 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 201
6.8 千兆以太网 203
6.8.1 千兆以太网的技术特点 204
6.8.2 千兆以太网的体系结构 204
6.8.3 IEEE 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 205
6.8.4 IEEE 802.3ab千兆以太网标准 206
6.9 万兆以太网 206
6.9.1 万兆以太网的技术特性 206
6.9.2 万兆以太网标准IEEE 802.3ae 207
6.10 无线局域网 209
6.10.1 无线局域网的用途 209
6.10.2 红外线局域网技术 209
6.10.4 无线组网设备 210
6.10.3 扩展频谱局域网技术 210
6.10.5 无线局域网的结构 211
6.11 局域网操作系统 212
6.11.1 局域网操作系统的演变过程 213
6.11.2 对等结构的局域网操作系统 213
6.11.3 非对等结构的局域网操作系统 213
6.11.4 基于硬盘服务的局域网结构 214
6.11.5 基于文件服务的局域网结构 214
6.11.6 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基本服务功能 215
6.11.7 典型局域网操作系统:Windows NT Server 215
6.11.8 典型局域网操作系统:NetWare 216
6.12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219
6.12.1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基本概念 219
6.12.2 客户机/服务器中的数据库服务器 219
6.12.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221
6.12.4 客户机/服务器中的服务器基本类型 222
6.12.5 客户机/服务器中的中间件 223
练习与思考 224
第7章 网络互连技术 226
7.1 网络互连的概念 226
7.2 网络互连的必要性 227
7.4 如何实现网络互连 228
7.3 解决网络不兼容的途径 228
7.5 网络互连的类型 229
7.6 网络互连的层次 230
7.7 网络互连设备 230
7.7.1 中继器 231
7.7.2 网桥 231
7.7.3 路由器 236
7.7.4 网关 241
7.7.5 网络互连设备的比较 243
7.7.6 通过网络互连局域网 243
练习与思考 243
8.1.1 Internet网络的结构 245
第8章 Internet技术 245
8.1 Internet概念 245
8.1.2 虚拟网络软件IP 246
8.1.3 TCP或UDP提供程序之间的通信 246
8.2 Internet地址 246
8.2.1 IP地址的结构 247
8.2.2 保留的IP地址 248
8.2.3 特殊意义的IP地址 248
8.2.4 IP地址的组织分配 248
8.2.5 IP地址的分配方法 249
8.3 子网掩码 249
8.3.2 划分子网的必要性 250
8.3.1 子网掩码的功能 250
8.3.3 如何划分子网 251
8.3.4 子网规划 251
8.3.5 选择子网掩码的依据 251
8.3.6 子网多少与主机数目的关系 252
8.3.7 子网掩码的表示方法 252
8.4 域名系统DNS 253
8.4.1 域名 253
8.4.2 NIC对第一级域名的规定 253
8.4.3 域名管理 254
8.4.4 域名服务器 254
8.5.1 从网间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255
8.5 地址解析 255
8.5.2 从物理地址到网间网地址的映射 256
8.6 Internet体系结构 257
8.7 直接寻径与间接寻径 258
8.8 IP协议:无连接数据报传送 262
8.8.1 IP层的特点和地位 262
8.8.2 TCP/IP可靠性思想 263
8.8.3 IP数据报 263
8.8.4 IP数据报选项 267
8.9 IP协议:差错与控制报文 269
8.9.1 ICMP协议与IP协议的关系 269
8.9.3 ICMP差错报文 270
8.9.2 ICMP报文格式 270
8.9.4 ICMP控制报文 273
8.9.5 ICMP请求/应答报文对 275
8.10 Internet路径建立与刷新:寻径协议 276
8.10.1 基本的路径广播算法 277
8.10.2 内部网关协议 280
8.10.3 外部网关协议 288
8.11 IPv6 290
8.11.1 Internet面临的问题 290
8.11.2 IPv6的基本原则 291
8.11.4 IPv6的基本规范 292
8.11.3 IPv6的技术要求 292
8.11.5 IPv6的地址结构 294
8.11.6 从IPv4向IPv6过渡 298
8.12 Internet传输层 299
8.12.1 TCP与UDP 299
8.12.2 传输层连接管理 299
8.12.3 传输层的其他问题 303
8.12.4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303
8.12.5 传输控制协议TCP 305
8.13 网间网应用编程接口 307
8.13.1 网间网进程通信 307
练习与思考 308
8.13.2 进程的标识 308
8.13.3 客户/服务器模型 308
第9章 Internet应用 310
9.1 TCP/IP应用协议及应用 310
9.1.1 远程登录 310
9.1.2 文件传输与访问 314
9.1.3 电子邮件 316
9.1.4 万维网 320
9.1.5 电子公告牌 321
9.1.6 网络搜索引擎 322
9.2.1 Internet接入服务提供商ISP 324
9.2 Internet的用户接入方式 324
9.2.2 常见的Internet接入方式 325
9.2.3 局域网连接共享Internet 325
9.3 局域网接入Internet实例 328
9.3.1 硬件设备 328
9.3.2 ADSL硬件连接 329
9.3.3 ADSL软件设置 329
9.3.4 建立虚拟拨号连接 330
9.4 使用Internet连接共享 333
9.4.1 在Windows XP服务器上的操作 333
9.4.2 在Windows XP客户机上的操作 334
9.5 Intranet技术 338
练习与思考 341
第10章 网络安全与管理 342
10.1 网络安全 342
10.1.1 网络安全的层次划分 342
10.1.2 访问控制与口令 345
10.1.3 防火墙与监督工具 346
10.1.4 应用网关与代理服务器 347
10.1.5 密码技术 347
10.1.6 认证与数字签名 350
10.1.7 IP协议加密与网络安全信息 350
10.1.8 入侵检测 351
10.1.9 VPN 352
10.1.10 IPSec 354
10.2 网络管理 356
10.2.1 网络管理功能 356
10.2.2 网络管理系统 357
10.2.3 Internet协会的管理 357
10.2.4 网络信息中心 358
10.2.5 网络运行中心的基本概念 359
10.2.6 SMI与MIB 361
10.2.7 SNMP工作机制 363
练习与思考 365
参考文献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