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经典的文学形象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次第著
  • 出 版 社: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6341178X
  • 页数:25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编写摈弃“大而全”的思路,强调课时训练的简洁、到位,单元测试卷的灵活使用,充分体现“高效实用、新颖简练”的编写理念,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一线老师的批改量,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逐步培养其综合能力。本书的装订形式为书夹卷模式,“书”部分为课时作业(以新授课为主,可适当融入练习课和整理复习课);“卷”部分包括检测卷(含单元、期中、期末)、参考答案两部分。

序 1

第一章 绪论:先秦文学形象的纵向排列 1

目录 1

一 先秦经典研究的检索 14

二 文学形象:一个多维的开放系统 14

三 型像到象形:先秦经典文学形象的孕育 14

四 易象到意象:先秦经典文学形象的诞生 14

五 人格神到神格人:先秦经典文学形象的发育 14

六 诗书到史传:先秦经典文学形象的成长 14

七 诸子到策士:先秦经典文学形象的成熟 14

八 灵均:先秦经典文学形象的完成 14

第二章 先秦经典研究的现状与新的探索途径 14

四 当代研究状况扫描 24

五 从文学形象之角度的考察 24

第三章 史前人类的创造及其要素 24

二 汉唐学者的注疏 24

一 概说 24

三 清代学者的考据训诂 24

五 对表达力的特殊说明 35

第四章 型像:文学形象的孕育 35

六 传统作用力在创造中的作用 35

七 小结 35

四 史前人类创造的要素 35

三 史前人类的创造 35

二 文学形象的孕育 35

一 史前文化特征 35

一 型像 43

二 对于史前型像的整理 43

三 包含在型像里的认识力 43

四 包含在型像里的审美力 43

五 包含于型像里的表达力 43

六 传统作用力在型像创造中的作用 43

第五章 象形字:文学形象的雏形 43

第六章 易象与意象 49

四 象形字与文学形象 49

二 作为文学形象雏形的象形字 49

三 象形字的文学形象特质 49

一 象形字的产生 49

一 易象的产生 56

二 易象的结构 56

三 易象与文学形象 56

四 意象的产生 56

五 意象的特征 56

六 意象与文学形象 56

七 小结 56

第七章 先秦时代文学形象的诞生 56

一 文学形象的产生 65

二 人格神 65

三 神格人 65

四 小结 65

第八章 先秦时代文学形象的发展 65

五 余论 74

四 公刘的性格内蕴 74

第九章 描写主人公与抒情主人公 74

二 创业史诗及其主人公 74

三 《诗经》中的公刘 74

一 概说 74

一 概述 86

二 盘庚迁都的史实 86

三 描写主人公 86

四 盘庚形象的文化蕴涵 86

五 抒情主人公 86

六 抒情主人公的审美内蕴 86

七 小结 86

第十章 《春秋》、《左传》的人物形象 86

第十一章 屈原的死与灵均的光辉 106

八 小结 106

七 《左传》人物形象总结 106

六 重耳走国故事中的群体形象 106

四 诸国春秋所体现的民族心理 106

三 历史与人生 106

二 人对历史的审视 106

一 概说 106

五 重耳走国故事梗概 106

一 概说 120

二 造成复杂性格的条件 120

三 屈原的死 120

四 屈原之死的意义 120

五 灵均的光辉 120

六 灵均的性格 120

第十二章 《离骚》主人公的形象意义 120

四 灵均的矛盾与动摇 129

第十三章 诸子自我形象概略 129

五 《离骚》中“爱情”的价值 129

六 屈原与灵均的区别与文学形象史地位 129

二 灵均之追求的意义 129

一 灵均的异化 129

三 灵均形象的价值 129

一 诸子之崛起与人的觉醒 140

二 诸子自我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140

三 “百家争鸣”与人格重建 140

四 典型之一:《论语》与孔子 140

五 典型之二:《庄子》与庄子 140

第十四章 老子与孔子 140

六 孔子的“仁” 153

第十五章 庄子与孟子 153

八 小结 153

七 孔子的“礼” 153

一 老子其人 153

五 聚徒讲学与删定《春秋》 153

四 孔子其人 153

三 老子的“无为” 153

二 《道德经》中的“道” 153

六 小结 164

五 孟子的“仁政” 164

第十六章 墨子与荀子 164

一 庄子与《庄子》 164

三 庄子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164

二 “逍遥游” 164

四 孟子与《孟子》 164

一 墨子及其生活时代 186

二 “尚同”与理想国的建构 186

三 “人”的思想及其价值 186

四 墨子形象的内蕴 186

五 荀子向学 186

六 荀子对天的思考 186

七 “天论”与人格发展 186

八 天道与人:荀子自我形象的完成 186

九 余论 186

第十七章 策士形象 186

四 苏秦形象的典型性与时代印痕 194

第十八章 先秦文学成果的再审视 194

二 苏秦的形象意义 194

三 苏秦对于人生的超越 194

一 《战国策》与策士形象的产生 194

一 原始神话中的期待精神 205

二 周易、卜辞里的偶然与必然观念 205

三 《尚书》史传中的天人合一 205

四 老庄著作里的无为自然 205

五 孔孟著作里的“仁爱”思想 205

六 策士纵横家的自我意识 205

七 “诗三百”中的情感歧路 205

八 《楚辞》中的忠君爱国 205

附录一 论庄学的“大”境界 205

附录二 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220

附录三 两汉史书中的文学形象因素 229

后记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