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前言 1
一、《左传》、《国语》中见到的孔子 1
(一)孔子的家世和政治态度 1
(二)孔子讲求的“礼”、“法”、“仁”、“义” 7
(三)孔子的博学多能 15
二、要批判地对待孔子的仁学 20
(一)“复礼”和“归仁” 20
(二)关于“仁者爱人” 24
(三)“仁”的大节要求 31
三、孔子对教育文化事业的卓越贡献 34
(一)儒家学派的奠立 34
(二)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成就 37
(三)孔子的文化整理工作 44
四、试论思孟学派对儒学的发展 49
(一)思孟学派的形成 49
(二)政治主张的“中庸”性 53
(三)“中庸”与“思诚”哲学 64
五、杰出的儒家异端荀况 74
(一)荀况的经历和学术地位 74
(二)关于荀子的自然观 80
(三)关于荀子的社会政治观 85
(四)荀子的认识论和逻辑方法 99
六、略论《周易》的哲学思想 108
(一)古代的卜筮活动 108
(二)关于《易经》思想 113
(三)关于《易传》思想 121
七、论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129
(一)老子其人 129
(二)《老子》其书 136
(三)关于《老子》是不是兵书的问题 150
八、论老子哲学思想体系 155
(一)老子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156
(二)关于老子的本体论 159
(三)老子的认识论和辩证方法 164
(四)关于老子的政治观 169
九、略论杨朱、庄周思想 174
(一)杨朱思想的过渡性 174
(二)关于庄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177
(三)关于庄周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184
十、试论“黄老之学”的起源、内涵及其衍变 190
(一)“黄老之学”的起源 190
(二)“黄老之学”的基本内涵 198
(三)“黄老之学”的衍变 207
十一、法家学说形成和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220
(一)关于法家思想产生的基地问题 220
(二)关于法家学说的形成问题 224
(三)关于法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问题 230
(四)关于“儒法合流”问题 238
十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250
(一)韩非的爱国立场和法治抱负 250
(二)关于集“商管之法”的大成问题 256
(三)关于道体论与辩证方法 270
十三、论墨家学说的人民性 277
(一)墨子和墨家学派 277
(二)墨子学说的人民性 280
(三)后期的墨学——“墨辩”及其他 290
(四)当时不同学派对墨子的评价 296
十四、“名辩”小议 302
(一)“名辩”和“正名” 302
(二)“名辩”和“形名” 311
(三)“名辩”和“墨辩” 321
十五、阴阳家小议 332
(一)关于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332
(二)关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341
(三)阴阳家学说的渗透性 347
十六、杂家小议 352
(一)吕不韦其人和《吕氏春秋》其书 352
(二)杂家思想的折衷主义倾向 358
(三)杂家思想的“实用”综合性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