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1
一、清代京剧文学研究的意义 1
二、清代京剧文学的总体性特征 8
三、本论文研究领域概况和写作说明 14
第一编 清代京剧文学的起源、整合(乾隆、嘉庆时期) 23
第一章 京剧起源与戏曲文学体制的变革 23
第一节 花雅之争与皮黄声腔的崛起 24
第二节 徽班与京剧的孕育发展 32
第三节 戏曲文学体制的变革与创新 39
第二章 起源时期的作品形态 49
第一节 多元的剧目来源 50
第二节 质朴独特的小戏 57
第三节 京剧文学形态的探索与转化 66
第三章 起源时期的史料与批评 73
第一节 扬州、北京为中心的戏剧批评 74
第二节 复杂微妙的观剧心态 81
第三节 技进于艺——对表演的精到评论 86
第二编 清代京剧文学的成型、发展(道光、咸丰时期) 98
第一章 清代京剧的成型与主要剧目 98
第一节 京剧的成型与演出状况 99
第二节 丰富的舞台流行剧目 107
第三节 剧目的主要题材与风格基调 112
第二章 流行剧目的独特文学意味 121
第一节 酣畅大胆的巾帼英雄系列剧目 122
第二节 京师味的世俗喜剧 131
第三节 经典名剧《四进士》 137
第三章 最早文人创作的京剧剧作《错中错》 147
第一节 介乎传奇和皮黄之间——《错中错》的历史意义 148
第二节 奇以错传,情谐趣生——《错中错》的剧情结构和主题意味 154
第三节 一出《错中错》,满台女诸葛——《错中错》人物塑造的特色 159
第四章 观剧道人和《极乐世界》 163
第一节 “无佛处称尊”——《极乐世界》的创作来由与追求 164
第二节 奇福报寒儒——《极乐世界》的内容、立意与人物塑造 169
第三节 《极乐世界》的文献学价值和演出流传 175
第五章 余治与《庶几堂今乐》 183
第一节 以戏为工具——余治生平与创作原由 184
第二节 《庶几堂今乐》的内容 193
第三节 余治剧作的特色 206
第四节 《庶几堂今乐》的流传与影响 213
第六章 演员剧作家沈小庆及其作品 218
第一节 沈小庆与“八大拿”诸剧 219
第二节 武戏编演的典范 225
第三节 行家剧作 233
第七章 道咸时期的京剧批评及其心理 241
第一节 “品花”为主的文人观剧心态 242
第二节 赏艺 250
第三节 究戏 258
第三编 清代京剧文学的兴盛繁荣(同治、光绪、宣统时期) 268
第一章 京剧的大繁荣和剧目的发展 268
第一节 京剧艺术的繁荣 269
第二节 新戏的盛行及其创作者 278
第三节 京剧文学的特色发展 282
第二章 卢胜奎与连台本戏《三国志》 289
第一节 “三国戏”与卢胜奎的整合 290
第二节 宏阔的史诗风范 298
第三节 精彩的排场关目 303
第四节 演出和传播 311
第三章 刘三的京剧剧作 318
第一节 刘三及其剧作 319
第二节 刘三的戏剧创作技巧 329
第三节 刘三剧作的“奇女子”形象画廊 338
第四章 业余京剧作家的作品 345
第一节 业余京剧作家创作的情况 346
第二节 李钟豫与《儿女英雄传》 354
第三节 史松泉和《施公新传》 366
第五章 清代宫廷演剧及其对京剧文学的影响 375
第一节 宫廷演剧传统和清代的膨胀 376
第二节 京剧在清宫的发展 383
第三节 宫廷演剧对京剧文学的影响 390
第六章 海派京剧的形成及其文学特色 401
第一节 海派京剧的形成、发展 402
第二节 海派京剧的剧目和新戏 409
第三节 海派京剧文学的特色贡献 418
第七章 戏曲改良与京剧文学的新发展 425
第一节 清末社会思潮与戏曲改良活动 426
第二节 京剧改良运动的展开与成果 434
第三节 京剧改良文学的特色与不足 445
第八章 京剧改良大家汪笑侬 458
第一节 “梨园革命军”——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459
第二节 悲愤怨痛的创作主体风格 467
第三节 以“旧”涵“新”的剧作样式和单纯透彻的人物形象 475
第九章 清末的京剧批评与剧本选编 486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京剧批评 487
第二节 京剧改良理论 496
第三节 京剧剧本的选编和出版 503
小结 510
参考文献 514
后记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