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平滑肌细胞》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温进坤,韩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03014516X
  • 页数:443 页
图书介绍:血管平滑肌细胞是构成血管壁组织结构及维持血管弹性的主要细胞成份,其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是导致各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本书介绍了近年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内容有生理及病理情况下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重塑的转录调控、血管舒-缩活性肽网络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张力的调节、NO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机制及病理学意义、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调节的信号途径、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血管重塑的关系、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益气活血化瘀中药的血管效应机制。

目录 1

前言 1

第一章 血管平滑肌细胞概论 1

第一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起源和不均一性 1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起源 1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不均一性 2

三、弹性与肌性分化 3

五、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均一性的意义 4

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来源和不均一性相关 4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 5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生理意义 5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的类型 7

第三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 9

一、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因素 9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标志物的分离 10

三、表型特异转录因子 13

四、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信号转导途径 16

五、在人类疾病中的意义 18

第四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及其分化的分子机制 19

一、SRF、GATA和NK三元复合物调控肌特异基因 19

二、Myocardin作为SRF的辅助因子激活肌特异基因表达 21

三、HAND因子增强肌特异基因的表达 26

四、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28

第五节 平滑肌收缩蛋白基因转录调节 31

第六节 SRF调节平滑肌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33

一、SRF表达与SMC分化 33

二、SRF结合与SMC分化 34

三、SRF剪接变异体与SMC分化 35

四、CArG的染色质重塑与SMC分化 35

五、RhoA介导的肌动蛋白微管掺入与SMC分化 36

六、转录因子复合物形成与SMC分化 37

参考文献 38

第二章 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蛋白 41

第一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的结构基础 41

二、中间纤维 42

三、肌丝 42

一、致密体和致密斑 42

四、平滑肌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45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及调节机制 46

一、肌丝滑动学说 46

二、横桥循环与平滑肌张力的维持 47

第三节 收缩蛋白 47

一、肌动蛋白 47

二、肌球蛋白 55

一、Caldesmon(CaD) 58

第四节 收缩调节蛋白 58

二、Calponm(CaP) 63

第五节 SM22α: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标志基因 67

一、SM22α基因及产物结构 67

二、SM22α的表达调控 68

第六节 其他收缩调节蛋白 75

一、原肌球蛋白 75

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端蛋白 76

一、表型弹性和平滑肌的异质性 77

第七节 平滑肌细胞骨架的调节机制 77

三、结蛋白 77

二、收缩表型标志蛋白表达的调控 79

三、平滑肌的机械弹性 81

四、平滑肌机械弹性的分子机制 82

五、展望 84

参考文献 84

第三章 血管平滑肌细胞信号转导 87

二、PKC途径 89

三、Ca2+及钙调蛋白对平滑肌细胞收缩的调节 89

一、MLCK途径 89

第一节 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的信号转导途径 89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Ca2+转运机制 91

一、Ca2+内流机制 91

二、细胞内Ca2+的吸收机制 95

三、细胞内的Ca2+释放机制 96

四、Ca2+的排出机制 97

五、Ca2+信号整合 98

六、结论 100

一、rMLC对收缩的调节作用 101

第三节 平滑肌肌球蛋白磷酸化的调节 101

二、rMLC磷酸化和收缩对Ca2+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102

三、展望 105

第四节 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骨架的信号转导途径 105

一、Rho相关小G蛋白调节应力纤维的形成 105

二、蛋白激酶C对微丝骨架重构的调节 107

第五节 黏着斑和小热激蛋白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和肌动蛋白重建中的调节作用 109

一、整合素介导张力传递 109

二、整合素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110

三、FAK和c-Src在平滑肌细胞骨架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中的作用 113

四、平滑肌信号转导途径中细胞骨架重建的下游靶分子 114

五、小热激蛋白是平滑肌微丝重建的效应蛋白 116

六、结论 118

第六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中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信号途径调节细胞张力和基因表达的机制 118

一、平滑肌细胞的舒张机制 119

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调节 121

三、PKG基因的表达调节 123

参考文献 125

第四章 血管平滑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128

第一节 整合素的分子生物学 128

一、整合素的结构 129

二、整合素的配体 133

第二节 整合素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 136

一、细胞外基质的种类 136

二、血管中细胞外基质的组成 138

三、整合素介导细胞—细胞外基质的耦联 138

第三节 整合素与细胞骨架的关系 141

一、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整合素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 142

二、整合素调控肌动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相关信号途径 145

第四节 整合素与生长因子受体的协同作用 148

一、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 148

二、整合素与生长因子受体的协同作用 151

第五节 整合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53

一、整合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153

二、整合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56

参考文献 157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五章 血管壁细胞外基质重塑 159

一、糖蛋白 160

二、胶原 161

三、蛋白聚糖 162

第二节 胶原 162

一、血管胶原的分子结构 163

二、血管壁胶原的生物学作用 165

三、血管壁胶原与动脉粥样硬化 165

第三节 弹性蛋白 166

四、胶原与血管重塑 166

一、弹性蛋白的分子结构 167

二、动脉壁弹性蛋白的功能 167

三、弹性蛋白与平滑肌细胞 168

四、弹性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168

第四节 纤连蛋白 168

一、纤连蛋白的分子结构 168

二、纤连蛋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169

第五节 层黏连蛋白 170

三、纤连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170

一、层黏连蛋白的分子结构 171

二、层黏连蛋白与基底膜结构 172

三、层黏连蛋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172

第六节 骨桥蛋白 173

一、骨桥蛋白的分子结构 173

二、骨桥蛋白的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控 174

三、骨桥蛋白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175

四、骨桥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175

第七节 其他细胞外基质成分 176

第八节 细胞外基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77

一、细胞外基质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 177

二、细胞外基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 177

三、细胞外基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178

四、细胞外基质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79

第九节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血管细胞外基质重塑 180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类 180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结构与底物 181

三、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调节 184

四、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血管重塑性疾病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六章 血管活性肽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191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92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主要成员 192

二、血管紧张素受体 199

三、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202

四、血管紧张素Ⅱ与动脉粥样硬化 206

第二节 血管内皮素系统 209

一、内皮素家族的分子生物学 210

二、内皮素受体 216

三、内皮素-1的功能 217

四、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 219

五、内皮素-1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关系 221

第三节 降钙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超家族 221

一、概述 222

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分子生物学 225

三、肾上腺髓质素的分子生物学 227

一、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232

第四节 其他血管活性肽 232

二、利尿钠肽家族 234

三、其他一些血管活性肽及其对血管的作用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七章 一氧化氮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243

第一节 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中的表达与调节 243

一、NOS结构 243

二、NOS在血管系统中的分布 244

三、NOS活性调节 246

四、NOS敲除后的血管表型变化 250

第二节 一氧化氮调节血管功能的作用机制 251

一、NO从血管内皮的释放 251

二、NO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理功能 252

三、NO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 255

第三节 一氧化氮的血管病理生理学 257

一、引起NO缺乏或生物活性降低的原因 257

二、NO缺乏与血管疾病 261

三、iNOS源性的NO过多是造成脓毒血症低血压的主要原因 264

四、基于NO作用机制的临床治疗策略 264

第四节 NOS基因治疗心血管疾病 266

一、心血管病基因治疗的原则 267

二、血管NOS基因转移的生物学作用 268

三、NOS基因转移对心血管病的治疗作用 269

四、哪种类型的NOS更适用于基因治疗? 273

五、NOS基因治疗的辅助策略 274

六、小结 275

参考文献 275

第八章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一、细胞凋亡的特征 279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280

三、细胞凋亡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281

第二节 参与细胞凋亡的酶类 283

一、内切核酸酶 283

二、Caspase蛋白酶 283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288

一、促进(诱导)细胞凋亡的基因 288

三、转谷氨酰胺酶 288

二、细胞凋亡的抑制基因 294

三、细胞凋亡的诱导因素 299

四、细胞凋亡的调节 299

第四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301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因素 302

二、影响凋亡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05

三、VSMC凋亡的基因调控 306

四、参与VSMC凋亡的信号途径 309

五、凋亡通路的调节 317

第五节 细胞凋亡与血管重塑性疾病 321

一、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321

二、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和增殖 324

第六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蛋白的研究进展 325

一、IAP 326

二、HLAP-1和HIAP-2 328

三、XIAP 328

四、ML-IAP 329

五、Survivin 329

参考文献 330

六、Livin 330

第九章 血管发育与血管新生 334

第一节 血管壁的组成和一般结构 334

一、血管内膜 335

二、血管中膜 335

三、血管外膜 336

第二节 血管发生及其转录调节 336

一、血管发生的一般过程 336

二、血管发育的转录调节 338

第三节 血管新生 343

一、血管新生的简要过程 345

二、血管新生中细胞的来源及其特征 346

三、血管新生的调节因素 347

四、血管退化 351

第四节 动脉生长 352

一、动脉生长的一般模式 353

二、动脉生长的过程 354

三、动脉生长的调节 355

四、动脉生长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358

参考文献 359

第十章 益气活血化瘀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调节 361

第一节 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研究 361

一、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361

二、筛查药物作用的靶标 362

三、筛选中药新的有效成分 363

四、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363

第二节 益气活血化瘀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表达调节 364

二、益气活血抑制VSMC表型转化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 365

一、益气活血调节血管活性肽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 365

三、益气活血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和VSMC黏附与迁移能力 366

四、益气活血调整VSMC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 366

第三节 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 367

一、中药单体对VSMC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367

二、中药复方对V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370

第四节 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抑制血管内皮剥脱后内膜增生 371

一、血管内皮剥脱后内膜增生的发生机制 371

二、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372

一、中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375

第五节 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75

二、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76

参考文献 376

第十一章 血管平滑肌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378

第一节 血管细胞的培养 378

一、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378

二、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381

三、血管的器官培养 384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385

第二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分析 385

二、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392

三、细胞凋亡的免疫化学分析方法 396

四、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398

五、细胞凋亡时Ca2+浓度测定 402

六、细胞凋亡研究方法的选择 403

第三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分析 404

一、细胞计数法 404

二、台盼蓝染色法 404

三、MTT比色法 405

四、细胞生长曲线法 406

六、BrdU掺入法 407

五、[3H]-TdR掺入法 407

第四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与迁移的分析 409

一、细胞与基质的黏附实验 409

二、细胞间黏附的分析 409

三、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分析 410

第五节 其他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411

一、ABC免疫酶标技术(DAB显色法) 411

三、细胞骨架的染色方法 415

二、免疫荧光染色法 415

四、平滑肌细胞收缩能力的测定 417

五、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418

第六节 常用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 425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425

二、高血压动物模型 429

三、球囊血管内皮剥脱动物模型 430

参考文献 432

英汉对照名词索引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