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0.树立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态度(代前言) 1
0.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所应有的基本要求 2
0.2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应有的学术态度 9
1.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解构:对自然时间作为价值衡量尺度的质疑 19
1.1 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反思 21
1.2 传统价值理论在量规定上所体现的“悖论” 35
1.3 自然时间不能作价值的衡量尺度 40
1.4 日益异质化的社会劳动不能作同质化处理 45
1.5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力成反比论断之缺陷 56
2.劳动价值一般理论的构建:考虑劳动的有效性因素 63
2.1 构建劳动价值一般理论的思路 65
2.2 使用价值、价值和财富的关系 73
2.3 劳动价值产生的真正来源 83
2.4 劳动价值一般理论的构建 91
2.5 社会总体价值量的衡量 98
3.劳动性质判断的基本原则:兼评协调和监督劳动的性质 107
3.1 有关劳动性质理论的文献回溯 107
3.2 马克思理论对劳动性质划分的缺陷 116
3.3 判断社会劳动性质原则的构建 124
3.4 协调和监督两类基本社会劳动的性质 132
3.5 奴隶制高效率及奴隶劳动衰亡的解释 145
4.1 协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152
4.协调演进:价值创造不断扩展之源 152
4.2 从协调演化洞悉分工效率 159
4.3 协调增进和组织形态的联系 176
4.4 协调机制和组织演变的历史轨迹 180
5.物化劳动与价值创造:兼论三种主要资本形态的内涵 189
5.1 物质资本含义及其对价值的创造 191
5.2 土地资本的概念修正及价值创造功能的考察 201
5.3 人力资本的真实内涵及其价值功能 211
5.4 三种有形资本的性质比较 219
5.5 两个传统观点的反思 225
6.流动形态物化劳动的价值创造功能:知识、伦理及组织制度的性质 231
6.1 知识资本的含义和价值功能 232
6.2 社会资本的含义和价值创造功能 242
6.3 制度资本的含义和价值创造功能 256
6.4 三类无形资本的特性比较 263
7.物化劳动具体形态的历史演化:一种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观 269
7.1 传统社会阶段划分的困惑 270
7.2 社会阶段划分的新视角 280
7.3 中国史的案例分析 290
7.4 当前经济发展对物化劳动凝结形态的要求 301
结语 314
主要参考文献 316
后记 329